闲话“跑江湖”
2021-09-22王淼
王淼
近年来的文艺作品中,描写跑江湖的故事很多,其中写得好的不少,但也有因缺少这方面的常识而胡编乱诌的。鲁迅先生曾说:“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跑江湖,作为自古以来很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却少有人专门研究它。笔者业医、嗜武,所接触的师长、友辈中,有不少就是跑江湖中人。耳闻目睹,也略知一二,故不揣浅陋摆摆这方面的故事。
一、何谓“跑江湖”
江,是大河的通称;湖,指陆地上聚集的大水。但“跑江湖”的“江湖”二字合用,乃泛指四方各地,有“五湖四海”的含义。此外,江水湖水深浅莫测,故又有在外谋生吉凶难卜、充满艰险的意义。跑江湖,就是指游走四方各地,利用各种技艺以谋生。在四川,除叫跑江湖外,还称“跑滩”。按这“滩”字,本指水浅多石、水流甚急的河床,亦含在外谋食充满艰险之意。“滩”又谐音“摊”,所以又有奔走四方靠摆摊设点求生存的意义。跑江湖的人四川叫“跑滩匠”,初学跑江湖叫“下海”,常跑江湖者称“老海”。跑江湖者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行当:巾、皮、李、卦。
巾门:看相算命、测字圆梦、观风水、跳端公、起课、奇门遁甲……
皮门:流动行医卖药,也就是走方郎中;古时称“草泽医”,因行医时多摇铃以图招揽,故又称“铃医”。
李门:又称“彩门”,即变戏法、弄幻术、杂耍等。写字卖画等也可包括在内。
卦门:使拳弄棍、走马卖解、演武术、耍杂技等。
由上可知,跑江湖中各色人等均有:文武雅俗,占卜星相,僧道医匠……真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
跑江湖的人数众多,形成了许多共同的语言暗号(隐语),内行称之为“春典”,也即江湖切口。如“剃头”叫“扫苗”;“年岁大了”叫“太岁海了”;“父亲”叫“老戗”;“磕头”叫“叩瓢”;“有知识”叫“朵儿清”……但这些“春典”各地并不一致,四川称江湖切口为“海话”(黑话)。如“老婆”叫“老菜”;“相好”叫“菜新”;“吃饭”叫“造粉子”;“上酒馆”叫“上坑”;“酒”叫“纠头子”;“捏筷子”叫“撑篙杆”;“结仇家”叫“结梁子”;“父亲”叫“老太”……局外人听“老海”相互言谈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当然,这些江湖黑话随时代而变化,在四川则多与袍哥组织的隐语相融汇。
二、“跑江湖”源流略探
跑江湖这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何时很难准确回答。我推测: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了谋食江湖的人——主要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巫觋”之流(男性称觋,女性称巫)。巫觋经常东奔西走进行宗教活动。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孙颛顼氏有三个儿子,死后变为疫鬼使人得病,从那时起每年岁末都要举行驱赶疫鬼的宗教活动,叫作“驱傩”。《周礼·夏司马》就载方相氏率领的宗教队伍穿红挂绿,手执戈盾,挨家串户地“驱傩”(“索室殴疫”)。巫觋们为了谋食必须各处游走,他(她)们可说是跑江湖的鼻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涌现出大量的甲士、武士、力士、方士、术士、文士、策士。这些人朝秦暮楚,行踪莫测,或凭口舌而封公卿,或凭武技、特长成为食客。这些“士”未逢机遇之前,多奔走江湖靠某种技艺谋食。如伍子胥吹箫乞食,百里奚医治牛羊糊口……都是较著名的故事。有许多“士”终生未逢机缘做官,只好一辈子跑江湖谋生。此外巫觋、“倡”(乐工舞人)、“优”(滑稽表演),及各种工匠艺人都是跑江湖的组成部分。如《列子·汤问》载:“昔韩娥(按:人名,韩国著名歌唱家)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忭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乃厚赂发之。”
这里记载了一位民间歌手跑江湖时的遭遇。
汉代,社会进一步繁荣,都市大规模发展,跑江湖这一社会现象更加普遍。如巾门中的占卜星相等在江湖上就很活跃。《汉书·艺文志》中列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术数”,说明当时已有各种宗教活动形式的职业者,如“星占”“卜筮”“奇门遁甲”“命相”“拆字”“起课”“堪舆”“占候”……汉代巾门中混迹江湖的著名方士有汉文帝时能“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以及自言能“致鬼神”的少翁……在我们四川最出名的要数严遵(君平),他萍迹浪踪,占卜为生;其活动地方有广汉、成都、唐昌、绵竹等蜀中各州县,在这些地方志上都留下关于他事迹的记载。李门、卦门的江湖艺人也很多,他们表演“乐舞百戏”“角抵戏”(武术、摔跤等)借以谋生。汉武帝好大喜功,有一次曾从全国征集江湖艺人与宫廷艺人,一起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乐舞百戏大会演,三百里内皆来观。表演的节目有角力、举重、飞剑、跳丸、幻术、吞刀、吐火、武打等。在司马迁《史记》、桓宽《盐铁论》、张衡《两京赋》里也有关于江湖民间艺人活动的零星记载。如《西京赋》中描写江湖小艺人爬杆顶杆的技艺:“亻辰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纟圭,譬陨绝而复联……”表演者倒挂腹旋,突然失手下坠却又平稳趴在杆上,令人赞叹!赋中还写道:“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说明当时江湖艺人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
汉末出现许多民间马戏班子。《三国志·魏书·甄后传》载:“(甄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视之,后独不行。诸姊问之,后言:此岂女人所观耶?”这位未来的皇后思想很顽固,她不屑看“下贱”的江湖艺人走马卖解。
至晋,甚至有外国艺人到中国跑江湖谋生。东晋干宝《搜神记》载有一位印度艺人街头表演的情况:“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然后刀截,血流覆地……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中断之。已而取兩断合视,绢布还联续,无异故体。时人多疑以为幻,阴乃试之,真断绢也。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糖含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这位印度艺人的三种戏法:“断舌复续”“剪绢还原”“吐火”表演得如此纯熟,完全可以与现在的魔术节目媲美!
唐朝被称为“散乐百戏”的杂技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长安城经常举行百戏会演,各地江湖艺人荟萃。王谠《唐语林》描写走绳索的女艺人:“……技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望若飞仙!”唐代江湖艺人中玩猴戏谋生的也很多,这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如姚合诗“映竹窥猿剧”,皮日休诗“狙公闹猴戏”,拾得诗“猕猴尚教得,人何不奋发”……
到了宋朝,出现北宋东京汴梁和南宋临安等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时靠跑江湖谋生者更是形形色色。当时的“瓦舍”“勾栏”都是江湖艺人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被称为“路歧人”的漂泊艺人,在空地、茶楼、酒肆、村落各种地方随时“撂地”扯圈演出。南宋《都城纪胜》记载:“……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武林旧事》载:“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作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梦粱录》载:“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说明这种一家老小靠跑江湖谋生的情形已相当普遍。卖艺的方法也很丰富,如宋朝的动物戏就五花八门,有“狗熊使棒”“猴呈百戏”“斗鸡”、训练乌鸦下棋、驯蜡嘴鸟和鹌鹁跳舞……甚至还有“驯水族”的卖艺形式,周密在《癸辛杂识》后集《故都戏事》载:“呈水嬉者,以髹漆大斛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舞罢即沉。别复呼其他,次第呈伎焉。”这个节目叫“七宝水戏”,为作者在临安所目睹,可见当时艺人的表演是何等丰富多彩!
明朝跑江湖谋生的人更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当时杭州清明节踏青时江湖艺人的情况:“苏堤一带桃柳荫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我们从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可看到许多跑江湖场面的描写,如“打虎将”李忠街头卖艺的描写就绘声绘色。
清初,许多不甘心清朝统治的明代遗民混迹江湖以图再起恢复故国江山。这引起清朝统治者的不安,曾一度对跑江湖者(尤其是卦门)实行取缔镇压政策。康熙四十六年(1707),太原人陈四因农村破产不能生活,遂带领兄弟、子侄等从山西逃荒出来卖艺度日,几年后发展成百余人的大马戏武艺班子。他们先后在河南、湖广、云贵等地卖艺,甚受欢迎。但这却被朝廷视为隐患,陕西提督潘育龙上奏疏道:“……陈四等率领妻子游走于外,凭其走马卖解、踏索算卦为生,俗名‘卦子,寡廉耻之顽民也!臣窃思以为除匪类,须穷源除根……”于是康熙皇帝亲自朱批,以“鸠党抢夺”罪名将陈四斩首,将其他七十二名成员发配黑龙江充苦役。自此以后,跑江湖者多不敢组成大班子,一般只是一二人只身“撂地”流浪,或远走偏僻地区,唯恐引起官府注意。虽然清廷实行镇压,但广大人民需要文化娱乐,而江湖艺人为了生存也必须依靠跑江湖,所以统治者的“为除匪类,须穷源除根”的打算决不能完全兑现。相反,至清朝中期以后,跑江湖这一社会现象更为普遍。刊于清嘉庆年间的一本闲书《更岂有此理》中有一篇《嘲戏法》写道:“逢场作戏,秘传障目之方;见景生情,功演隐身之法。矜齿牙之便利,夸心手之玲珑。扇子随身,毡毯复地,掩人耳目,扮就形容。半是江湖流落,习成浮荡生涯……遂使顽童喜跃,老妪欢呼,遍地知名,尽人道好!”将跑江湖者的表演场面及观众的热烈反应描写得十分生动。
这时的杂技艺术也被江湖艺人推向很高的水平。诸联《明斋小识》曾描述一个江湖女艺人蹬双缸的高超技艺:“有绳妓来吾乡,兼善弄甏,面若铁,足巨如箩,观者盻盻然笑之。妇曰:‘诸公且弗笑,凡绳戏人皆以色,咱独以艺……遂仰卧于地,伸足弄甏,旋转如风。少焉,左足掷甏,高约二丈,将坠,以右足接之。更置一甏,两足运两甏,往来替换,若梭之投,如球之滚,若鸟之飞翔,忽欹忽侧,而不离于足!”这位女艺人双足同时登两个瓦甏,出神入化,技艺非凡。
清末民初,打拳使棒、跑马卖解的跑江湖者以河北、河南一带居多;安徽凤阳、河北吴桥一带很出猴戏班子;四川双流县则是“老海”窝子,许多人出外跑滩。民国后,跑江湖已不限于国内,出现流落世界各地的各种艺人。如出生于杂技之乡河北吴桥的孙富友,十余岁就随班到俄国等地卖艺,练就“巨人”“十字大绳”等绝技。他的“飞刀”节目用八把板斧代替刀具,更为惊心动魄。后来他在东南亚一带苦心经营,组成一百多人的大马戏班子,饮誉海外。
三、跑江湖中的“医”
我有一次在成都青羊宫旁边,看见一个跑滩的中年汉子,五短身材,络腮胡,大眼睛,倒也精壮。只见他赤身露膊,腰杆上束了条巴掌宽的黑打带,手中高举馒头大小的一大串小药包,正在高声兜售,声如炸雷:“有人问了:你拿的啥子药?嗬嗨!告知各位,老师我拿的是‘九龙飞仙散。有人又问了:你这‘九龙飞仙散”,有啥用处?嗬嗨!告知各位:老师我这个‘九龙飞仙散,能行十二条经络,走三百六十个穴位;能健五脏六腑功能,能除二十二种劳损;能行气化痰、活血通瘀,能舒肝理气、开胃健脾;能治肾虚腰痛、麻木风湿;能治妇女崩漏血亏,能治男子遗精阳萎……嗬嗨!有人说了:你老师的药好是好,你卖不卖?告知各位:老师我的药,又卖又不卖。呀呀嗨!此话怎讲?告知各位:说卖,是因为吃饭要饭钱,喝酒要酒钱,睡瞌睡要栈房钱。老师我如不卖钱,站在这个坝坝头不是在发梦癫?何谓不卖?有道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老师我虽然药要卖钱,更为留名,让各位晓得四川有一个专医疑难杂症的‘朱跑滩!又道是‘千金难买真丹药,酒好不怕巷子深。呀呀嗨!如有哪位哥子不相信我的药,请你趁早捏紧揣好票子,钱是你的,药是我的。你要是害怕上当受骗,老师我决不拉你拖你。你就是出三倍的价钱要买,老师我如果撕开药包分点药渣渣给你,都算我是你的儿子,你是我的老子!嗬嗨……”
这个自称“朱跑滩”的汉子声赛洪钟,话语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有时又插科打诨,把人笑得前俯后仰。伶牙俐齒,抑扬顿挫,加之时时拍胸顿脚,吼声震天,精彩处再来几个“武松打虎”的武术亮相动作……于是圈子越扯越大,看热闹的人一个个听得尖起耳朵……一个时辰后散了场子,这汉子收刀捡卦,喜滋滋,笑吟吟,怀里揣着一大把钞票哼着曲儿扬长而去……
这样的卖打药的场面,许多人一定都碰见过。
江湖行医卖药很讲究口才,内行叫作“操嘴箝子”。一位“老海”对我说:“三分药七分嘴,跑滩先要练嘴劲。要讲究心理学,根据不同的情况,一句紧联一句,随机应变,把不信你的人都圈进套套来。诀窍是‘头棚醒,中棚紧,下棚狠。啥叫‘头棚醒(按:“醒”为四川方言,即诙谐滑稽之意)?就是扯圈子时先耍疯乱说,逗人笑乐,圈子才会越扯越大,看热闹的人舍不得离开。但心头却要警觉,不要一味‘醒收不到口,在关键时要立刻不露痕迹地转到卖药的正题上,这叫‘中棚紧。‘下棚狠,就是当已开始卖药挣钱时,要带哄带劝,多卖一个算一个,多挣一文算一文。另外,说话要口齿清白,声音要洪亮动人;切忌平平淡淡像夏天树上的懶蝉子呻唤,人家听得没盐没味打瞌睡,圈子扯不起来,你卖给鬼大爷!这叫作‘卖钱不卖钱,摊子要扯圆。”
行医卖药属江湖“皮”门。皮门之中又有许多讲究。先卖武艺,后再兜售药物,谓之“做大棚”;常在几处设点行医卖药,谓之“做台面”,这种人一般只卖嘴劲和凭借医术挣钱;专兜售草药中药者谓之“做旱货”;专兜售面面药(药散)谓之“耍末擦子”;专卖打虫药者谓之“耍肉汉(儿)”;专卖膏药者谓之“耍砣汉(儿)”;专卖包包药者谓之“要包坎(儿)”,等等,名目甚多。
对于江湖行医卖药者,自古以来很多人对之反感,还有“江湖骗子”的恶谥。清初著名儒医赵学敏曾写了一篇《串雅序》,文中叙述了当时世人对江湖医生的看法:“……自草泽医始,世所谓走方是也。人每贱薄之,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心又类盗。剽窃医绪,倡为诡异;败草毒剂,悉曰‘仙遗;刳滌魇迷,诧为‘神授。轻浅之症,或可贪天;沉痼之疾,乌能起废……”
这段议论,说江湖医生被世人瞧不起,认为他们在江湖上卖药和吮痈舔痔就像乞丐;依仗技术唯利是图用心又像盗贼一般歹毒;剽取医学知识的皮毛而危言耸听;将一些破烂药物全都说成仙方;把一些画符念咒、刀割水洗的治法吹成神授。偶尔碰巧了可治一些轻症小病,但哪里能医治大病重病呢?
以上见解,很能代表古今对江湖医生的评价。但事实上却是不全面的。其实历史上的许多名医如扁鹊、华佗都是走方医。江湖医生妙手回春的趣事也甚多,如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患痢疾几乎殒命,后来请了一位江湖牛医用车前子的单方给治好了。又如宋徽宗宠妃患痰嗽病,医官李防御久治不效,差点丢脑袋,后在江湖郎中那里买了一贴验方治好了宠妃,这才保住了官位。赵学敏为儒医,却认识到江湖医生的医术:“质其道颇有奥理,不悖于古,而利于今。”他还辛辣嘲讽那些“峨高冠、窃虚誉”的官医道:“今之游权门、食厚俸者,胥能决死生、达内外、定方剂,十全无失者乎?俨然踞高座、侈功德矣!是知笑之为笑,而不知非笑之为笑也。”医生中“峨高冠”“食厚俸”者未必都有真才实学,而因种种原因不得已混迹江湖行医者中并不乏英才异士。如新中国成立后闻名全国的老中医杜自明、蒲辅周等都曾一度行医江湖;已故全国武术协会主席郑怀贤亦曾在成都街头卖艺售药,后任成都体院教授,为中国运动医学做出杰出贡献。
四、江湖上宗教迷信活动者
凡以宗教迷信活动为职业而谋食江湖者都属“巾”门。
算命: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依次排列成八个字,就叫“八字”,又叫“年庚”。再按排成的干支所属五行生克关系来推断人的祸福命运,就是“算命”。相传这始于战国时的“鬼谷子”;一说始于唐代李虚中,他托名鬼谷子。江湖算命先生为了挣钱,有一套不传之秘诀,道是“一套二哄三恐吓”。“套”,就是通过询问生肖八字等过程,从来人的话里摸底,内行称之为“关梦套口气”。经这一套,去算命的人总会露一些底细。“哄”,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说些对方乐于听的话,内行称之为“宠”,又叫“哄乖乖”或“哄瓜瓜”。又有句秘诀道是:“小儿算命须赞夸,妇人算命顺到爬,男子算命丢想头,老人福寿添一把。”第三个要诀是“恐吓”。人生在世,或因病害、或因金钱、或因人事,不顺心的挫折打击自是难免。算命先生深得此中三昧,“恐吓”自然成了一大法宝,殊不知这是一套骗人伎俩,许多人却甘心上当。《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中有一段写得很精彩:“卢俊义道:‘……在下今年三十二岁。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取出一把铁算子来搭了一回,拿起算子一拍,大叫一声:‘怪哉!卢俊义失惊问道:‘贱造主何吉凶?吴用道:‘员外必当见怪,岂可直言!卢俊义道:‘正要先生与迷人指路,但说不妨。吴用道:‘员外这命,目下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沉吟自语道:‘只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可以免得大难,然亦还有惊恐,却不得伤大体。卢俊义道:‘若是免得此难,当以厚报!”在这里,吴用正是采用了算命先生“恐吓”这一法宝。所不同的,是他并不望“厚报”,只是要诓卢俊义入伙而已。
测字:隋代叫“破字”,宋代叫“相字”。江湖巾门中人以汉字加减笔画、或打乱字体结构来加以附会,推断吉凶祸福。《后汉书·蔡茂传》:“(茂)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向主簿郭贺,郭贺离席庆曰:‘……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测字(拆字)的把戏已经比较流行了。测字先生也有秘诀,道是“鱼儿撞进网里来,喜怒哀乐须详猜”。就是说当测字的人一来,就必须察言观色,尽量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久跑江湖的积年“老海”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先心里有个谱,测起字来才会得心应手。比如来测字者从字筒里信手拣了个“吉”字,而其神色又属“喜”“乐”一类,测字先生便会顺风扯旗,起身相贺:“啊,此字大吉大利!先生您没有大吉,也必有小喜……吉者,士之口。添系为‘结,主办事谋财指日内便有佳音。添廿口则为‘喜,主先生您家中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啊呀,可喜可贺……”如果这个“吉”字被“忧”“怒”“哀”一类表情的人拣着,测字先生便会换一副嘴脸,皱眉蹙额地叹道:“唉,此字虽吉,却非佳兆!何也?口居土之下,土居口之上,是为‘吉。添‘闩则为‘害,主居家度日,或遭病害,或遇小灾。添‘言则为‘诘,主谋事求财是否顺利,还是疑团……”又如面带“喜”“乐”之色的人拣着一个“串”字,测字先生“详猜”以后便会一唱三叹:“啧啧,此字大喜!‘串者,二‘中也,主先生您吉星高照,办事定连‘中心愿!喜事成‘串……”如果测字的人愁容满面,心事重重,测字先生就会正颜厉色道:“唉唉,此字不大好!‘串者,双‘口被拦腰斩断。加‘穴则为‘窜,加‘心则为‘患……此字主先生您或家人分离不能相见,或失物蚀财,或家人现有病患……”像以上这般顺藤摸瓜的文字游戏,好说歹说都是测字先生的两片嘴巴子。
相术:江湖术士根据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用来推算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寿夭等。其中以相面貌为主,故又称“相面”。如主要揣摸骨骼高低、广狭、长短等来推断者称“揣骨相”。相术起源很早,《汉书·艺文志》载有《相人》二十四卷,可见汉时此术已相当流行了。傳说北宋钱若水少年时访陈抟于华山,曾碰上一位身着麻衣的道者为他看相,故后人作相法书多托名于麻衣道人,称麻衣相法。《明史·艺文志》就有鲍栗之撰《麻衣相法》七卷。我收藏有一本署名为“云林子”著的《秘传相说诀秘》,清光绪木刻本,上面第一句就称:“相,秘术也,能指迷而越险,改祸而为福。其道非轻,其技非小。昔麻衣道者……”云云。相面先生有时也相得比较准,其实这并不奇怪。事实上,某个人的言谈举止大致都能反映出该人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气质修养等。中医就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将其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江湖相士久闯江湖,多积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观察能力,故通过仔细观察来者的衣着相貌、言谈雅好、肤色胖瘦、手掌老嫩等,做出关于对方的身份、贫富、性格等判断是并不困难的。比如来者衣着华丽、肥头大耳、踌躇满志,相士自然就会恭维一句:“尊相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定是少得祖先余荫,老来福寿连绵……”如果来者面黄肌瘦,衣着破旧,愁眉苦脸,相士自然又会得出不太离谱的判词:“尊相蛇纹锁口,耳瘦眉垂,加之明堂昏暗,双目涩滞。此主先生长有衣食之忧,而近有难解之愁。心中定有心事……”来看相者正听得垂头丧气,相士却又会冒出一句:“却喜您‘少府竖起,‘命宫气正,此主先生日后可逢转机,时来运转,可享老福……”使你在渺茫中对未来又怀一线慰藉与希望。
占卜:“占”为观察之意;“卜”是以火灼龟壳,根据出现的裂纹形状以推断吉凶祸福,清代胡煦撰《卜法详考》四卷述之甚详。但近世江湖术士多不用龟壳,而是用六枚制钱置于竹筒,祝祷后连摇数次,然后倒出排列,视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来占卜,称之为“金钱课”。如以制钱三枚,置入竹筒或龟壳内摇动后将钱倒出,看钱两背一面者为“拆”,一背两面者为“单”,三背者为“重”,三面者为“交”,是为一卦;如此六次,即成“六爻之卦”。六爻傍附有子、寅、辰、午、申、戌,称之为“课”,用这样的方法来占卜,即称之为“文王课”。
其他还有“跳端公”“请神”“扶乩”“堪舆”(看风水)等混迹江湖,不复赘述。一般而言,江湖“巾”门中有许多是落魄的读书人,此外则多为僧、道一流人物。
以上将“跑江湖”这种社会现象作了大致叙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当中国已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跑江湖这种社会现象日渐少见了;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社会现象或将成为历史陈迹。所以,对“跑江湖”进行探讨,对于研究民史民俗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