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2021-09-22乔雪竹张小锋
乔雪竹 张小锋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当代的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在此过程中,经济、贸易、商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发展史上“中国奇迹”的背后,一批批、一代代投身国内外经济贸易事业的高素质人才,把自己奔波的步伐、拼搏的身影、贡献的智慧,永远和伟大祖国的形象印嵌在一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是一所肩负贸易强国使命,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服务国家治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而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等学校。
巍巍学府,七十贸大。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外贸财经类大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用自己的七十年与新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相伴而行。在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一处占地仅513亩的精致校园,荣膺“经贸黄埔”、“中国对外经贸人才的摇篮”称誉,20万优秀学子当中,走出了共和国的部长、省市党政主要负责人、驻外大使、海关关长,也有众多商界领袖和业界精英、知名学者。每年招生生源情况始终位居全国财经类院校前列。
2021年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校70年。从1951年到2021年,时代巨变沧海桑田,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昌盛,从外贸人才极度匮乏到高水平人才骈兴错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路走来,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齐奋进、与时代同步伐。细细品读,一部贸大史,就是一部贸大人服务国家战略、心怀大我、不辱使命、勇挑重担的历史,是一部贸大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上下求索的历史,也是一部贸大人将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历史。
新中国第一所对外贸易高等学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因贸易强国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新时代高水平开放伟业而盛。
回首过往,风云激荡。
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新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要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刻不容缓,而发展对外贸易亟需懂经贸的专业人才。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召开全国贸易人事会议,决定于1951年成立培养商业干部的高等学校,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正是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背景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对外贸易高等学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肩负着贸易强国的特殊使命。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1954年,高等教育部决定,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培养外贸干部的高等学校。学校被国家定为机密院校,有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外贸专业,拥有当时最优秀的生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每年招生都提前择优录取,有权在北大、清华之前录取最优秀的学生。1960年10月,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根据中央的决策外迁河南省固始县,一千多名师生员工随迁至固始,接受教育,参加劳动,经历特殊锻炼。这次外迁固始是对学校办学的重大考验,也为学校日后的复校发展磨砺了意志。在艰难岁月里,贸大师生员工充分发扬“不畏艰难、披荆斩棘、众志成城、意气风发”的精神,努力坚持科研生产。1970年,学校停办。1973年,学校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恢复招生,贸大师生全力以赴投入到学校的重建工作中。
贸大建校初期,虽然条件简陋、教师不多,但重量级人物不少,如德语权威廖馥君教授等。后来贸大聚集了众多国内知名教授和专业教师:有中国对外贸易史著名专家武堉干,有国际贸易学科的最早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姚曾荫,有新中国招收国际金融研究生的第一人史道源,有新中国第二个西班牙语专业创建人张雄武,有著名法学教育家和首批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沈达明,有爱国老学者、经济学家和英语语言学家姚念庆,有当代商法学家冯大同……他们学识广博、锐意进取、为人坦荡、著作等身、师者仁心、鞠躬尽瘁。他们将毕生所学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贸大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经诞生,就把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外贸干部是祖国最优秀儿女”口号的感召下,大批经过特殊选拔的优秀学子入校学习,他们许多成为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国际商务专家、企业家,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贡献着贸大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家急需新型外经贸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学校坚守初心使命,继续服务于国家战略。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敦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题写校名。陈云同志是中央领导同志中的经济专家,很少为高校题写校名,但是他非常关心对外贸易教育事业,关心对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破例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题写。根据陈云同志题字原件制作校牌,1984年9月1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门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更名换牌仪式,陈云同志题写的校牌正式与公众见面。1989年,学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校董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吴仪先后担任校董会主席,荣毅仁、霍英东、石广生、刘鸿儒、陈元等先后担任名誉主席,多方汇集力量,全力支持学校发展。1996年,学校入选“211工程”建设高校。
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稳健前行时,1987年,中国金融学院正式成立了,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校名,开创了培养新一代金融家的大学。2000年6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金融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2010年12月,教育部与商务部签署协议,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高校。
历经风雨,国校同运。学校虽历经播迁,几易校名,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衷和使命一以贯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上下求索的精神品质从未改变。
扎根中国办大学 突出特色育新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眼于大学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确立“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深化改革、从严治党等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逐步健全,智库治理结构和各类科研管理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党员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加强信息公开,师生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得到有效保证。
7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始终为“贸易强国”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全球治理人才,为中国的经济腾飞贡献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学校的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校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积极建设全球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强化品牌创业实践,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推送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7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拥有经、管、法、文、理、工六大学科门类,以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为特色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学校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立项建设数字贸易、互联网与法律治理、低碳与能源经济、全球价值链等新兴交叉学科。“数字贸易”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数字经济实验室”项目系全国首家“学科平台试点项目”。
70年来,在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国别研究、中美关系与国际问题、全球价值链、国家五大区域经济中心等各个领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系列优异成果不断涌现,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资政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收获了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为标志、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和培育为重点、以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重要举措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不断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一带一路”PPP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陆续成立,形成青岛、深圳、成都、海南等四大研究院驻外格局。青岛国际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参与雄安新区建设计划,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新疆、海南高校对口支援及合建工作全面深入,滇西脱贫攻坚卓有成效;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各类高端培训、涉外培训与教育扶贫。
7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形成了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主办国际活动、开展多边对话等方式,助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和规则制定;鼓励各学科以国外高水平大学、学科为标杆,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突出国际化特色。同时始终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学校共有来自168个国家的3500多名留学生,留学生规模占全国高校留学生培养规模前三,学历层次体系和授课语种完备。学校在海外建有十所孔子学院,推广国际商务汉语,在读学生近万人。2021年8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色列分校成立,教育开放进入新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交流,与全球310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国际合作协议。学校持续推进师生海外交流计划,师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人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师资国际化取得新突破,师资队伍中具有半年以上境外学习经历者过半数。全球价值链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海外治理风险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校获得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的引智资金支持创历史新高。
“知行合一,勇于担当”
“知行合一,勇于担当”,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突出的特质。
这种担当既有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敢于亮剑,也有面对矛盾时的迎难而上,更有面对危机时的挺身而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贸外交工作,极其艰辛,甚至面临生死考验。贸大越南语64届毕业生张汉森,于1971年越南战争最严酷时,作为时任外贸部长李强同志的翻译,亲临越南南方考察,被美国飞机扔下来的子母弹炸伤,大炸弹里装着小炸弹,小炸弹里许多小钢珠,在张汉森身上留下了永久的痕迹。
60届校友甄宜勃,志愿报名到西藏工作,是贸大最早的援藏毕业生,任日喀则海关关长,在中印边境和尼泊尔边境工作了20年,常年工作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艰苦环境中,1980年1月30日因车祸在工作岗位殉职,终年49岁,把遗骨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上,总有贸大人坚毅的身影。2001年,经过长达15年的“复关”和“入世”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代表中国政府在多哈签署中国加入WTO协议的石广生部长,就是65届的贸大校友。和他一同书写这段历史的还有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第二任谈判首席代表、55届校友佟志广,第三任首席谈判代表、63届校友谷永江。以他们为代表的贸大校友始终奋战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前驻美大使、博鳌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任中国籍秘书长林建海,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尤少忠等贸大校友,奋斗在外交领域,在世界经济贸易的大舞台上承担着中国使命。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始者之一高西庆,是贸大1978年复校以后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是贸大法学专业建立以来第一届毕业生。1988年夏天,他留学归国后积极创建中国证券市场。和他们一样,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走到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贸大人特有的贡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服务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贸大人,投入到联合国、WTO、亚太经合组织、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国际组织中并任职。在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贸大人勇于担当。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贸易往来的地方,就有贸大人的身影和足迹。在不平凡的年代里,贸大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印证和践行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大我”精神。
2017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报道“叙利亚战地日记”,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央视记者挺进极端组织老巢拉卡”等新闻,迅速成为各门户网站头条。进行此次报道的央视一線战地记者,是贸大阿拉伯语专业2010届校友余鹏,毕业后就职央视,曾多次深入中东地区前线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他是拉卡沦陷后第一个进入这座城市的中国记者。在拉卡拍摄时,极端组织的狙击手通过地道渗透到了距离指挥站以北不到一公里的地点,此时余鹏团队正在指挥站外面进行拍摄,危急时刻,子弹就从他们头上飞过。余鹏说:“如果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2012年,年仅24岁的贸大校友孙世伟,机智与苏丹反政府组织武装分子斡旋,成功帮助中国工人脱险,被获救同胞和网友称赞为“淡定哥”。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责任和担当面前,贸大人从不旁观。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当前,世界形势波谲云诡,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从事对外开放伟业的优秀人才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肩负着“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使命。汇聚中国最优秀的英才,聚集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发出中国对外开放最新的学术声音,培养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最卓越的力量,这既是贸大人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也是激励贸大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作者简介:乔雪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张小锋,历史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