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1-09-22李现胜
李现胜
摘要:近几年来,猪病毒性腹泻类疾病在许多规模化猪场普遍发生流行,这类疾病在临床上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特别对猪场内的仔猪危害大,养猪从业者如果不够重视,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笔者就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等进行阐述,仅供大家作为参考,更好地指导服务生猪生产。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在生猪生产中,病毒性腹泻类的疾病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PED)、猪轮状病毒病(RV)等,该类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等都非常相似,在临床上大多是混合感染,所以统称为猪的病毒性腹泻。笔者根据自己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多年的经验,结合各地一些先进的兽医临床防控经验,现将上述几种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供广大养猪同仁作进一步了解,更好地指导生猪生产,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临床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造成全身脱水等,属于传染性极强、高度接触性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在病毒分类上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用电镜负染观察发现,该病毒粒子的形状大多呈现椭圆形、圆形、多边形等,病毒粒子由三种结构蛋白构成,有膜结合蛋白、大的糖蛋白、磷蛋白等;是具有双层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与该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属的如SARS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乙醚、氢氧化钠、甲醛等敏感,一般消毒药就能杀死该病毒;该病毒对热敏感,37℃下存放4d就会失去毒力,但是在低温下能够长期保存,据有关实验数据表明,该病毒存放在液氮中三年毒力基本没有明显下降。
1.1 流行特点
1.1.1 发病季节 本病大多发生在冬季及初春等温度较低的季节,往往在每年的11、12月份至次年的1、2月份发病率最高,炎热的夏季几乎发病很少。
1.1.2 流行形式 根据不同日龄猪的易感性,本病的流行在兽医临床上主要有3种形式: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周期性流行。该病在新建的猪场发病时传染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短时间内全猪场的猪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一般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有的死亡率高达100%,日龄大的猪像断奶猪、育肥猪、成年猪等症状都比较轻微,临床上一般呈现良性经过。地方流行性、周期性流行这两种形式大多发生在比较老的疫区,发病时大多呈现地方流行性和间歇性,与康复的猪带毒有很大的关系,据兽医临床发病统计,健康恢复的猪带毒最长可达三个多月。
1.1.3 易感動物 本病对各种日龄的猪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随着日龄的增大,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超过10日龄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就很低了,但是有的发病也会表现明显的腹泻、呕吐症状,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仅仅表现食欲降低和不同程度的呕吐;也会有个别泌乳母猪发生腹泻,致使泌乳停止,导致刚刚出生的仔猪没有奶水吃,造成死亡。本病的潜伏期比较短,一般为1~24h,最长的潜伏期达2~3d,传播速度凶猛,短时间内会蔓延至整个仔猪群。
1.1.4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与康复的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肠系膜淋巴结与肠绒毛上皮,该病毒一般伴随猪的粪便等排泄物排出体外,很容易污染饲养场周围的环境及场内养殖设备等。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其次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病毒随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恢复健康的猪会长期带毒,并且不断地向外界排毒,导致该病呈间歇式地在猪场内流行。
1.2 临床症状
该病发病迅速,仔猪发病时临床症状非常典型,其排泄的粪便中含着许多未经消化的凝乳块,散发出让人难闻的腥臭味。小于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一般在一周内就死亡。20日龄以上的仔猪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因腹泻出现全身脱水,机体虚弱,有的发育不良形成僵猪。育肥猪、成年猪发病时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降低,偶尔出现呕吐症状,病情严重的猪排出喷射状的水便。当正在泌乳的母猪发病时,表现机体发热,食欲降低、上吐下泻,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严重者停止泌乳,仔猪因没有奶水吃,会造成整窝仔猪死亡。机体状况好的母猪表现症状轻微或者不表现临床症状。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典型肠炎特征,其发病部位主要在小肠、胃等部位。从胃开始到整个肠部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胃黏膜出现充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充血变薄发亮,弹性大大降低,肠道吸收功能明显降低,肠内充满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粥样稀便。肠系膜的各个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与水肿。心、肺、肾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病毒属于正链RNA冠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基本倾向圆形,外边有囊膜,该病毒同SARS病毒属于一个病毒属。该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腹泻、机体脱水、呕吐等。本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该病毒抵抗力比较低,一般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将病毒杀死。
2.1 流行特点
2.1.1 发病季节 该病很容易在冬春寒冷的季节发生,往往是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多发,一般夏季很少发病。
2.1.2 易感动物 该病对各种日龄的猪均易感染,一般来说出生一周内的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严重的死亡率高达50%。育肥猪与断奶仔猪的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个别的也会表现比较明显的呕吐与腹泻症状,成年猪的发病率一般为15%~90%,临床症状仅仅表现食欲减退和轻微的呕吐。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人工感染潜伏期短,一般为8~24h。
2.1.3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该病毒主要存在的部位在肠系膜淋巴结和肠绒毛上皮,一般会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养场周围的环境卫生和养殖设备。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其次也经过呼吸道进行扩散传播,病毒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2.2 临床症状
本病对哺乳仔猪易感,感染后临床症状特别明显,一周内的仔猪感染后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呕吐、运动失调、机体僵硬等。一周内的哺乳仔猪腹泻后2~4d会出现严重脱水死亡,病死率为45%~55%,严重者高达70%以上。在生猪生产中,猪场如果有急性腹泻的发病史,仔猪大多在断奶后2~3周会出现不同程度地持续性腹泻。从猪场外引进的猪只有的也相继发病,成年猪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偶尔出现呕吐。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小肠部位,小肠出现充血,肠壁变薄而透亮,肠管内积满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充血、水肿。
3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是由猪轮状病毒感染猪引起的一种以厌食、急性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3.1 流行特点
3.1.1 发病季节 该病一般发生于寒冷的季节,一般发生于每年的晚冬至次年的早春,饲养环境条件差时易于与致病因子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加剧,大大提高了死亡率。
3.1.2 易感动物 本病能使多种动物感染发病,易感宿主很多,主要包括仔猪、幼兔、人的婴幼儿等哺乳动物及禽类等多种动物,不同种动物之间均能造成交叉感染、传播。本病传染性强、发病速度快,潜伏期短,一般为1~2d。成年动物在兽医临床上也会造成感染,但不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3.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感染带毒的猪及患病的人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毒一般在猪的肠道生存,往往伴随着猪粪便排泄而排出体外,通过消化道傳染易感的畜禽及人。
3.2 临床症状
病仔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降低、精神欠佳,然后出现下痢,味较臭,病程一般持续2~4d。若不存在继发感染,其死亡率大多不会超过10%,1~5日龄内感染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本病对断奶仔猪也会造成感染,死亡率大多为3%~10%,如果混合感染,死亡率会高达50%以上。该病的病理变化主要部位表现在消化道,胃壁松弛,收缩缓慢,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透亮,小肠出血导致吸收障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 防控措施
4.1 预防措施
1)每年在进入冬季之前,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对母猪群免疫2次,间隔2周,以后每间隔3个月免疫1次,同时在母猪产前1个月再免1次。
2)母猪尽量选择在春季、秋季等温度适宜的季节产仔,保证母猪产房温度恒定,产房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15~18℃,产仔箱温度在33℃以上。母猪进产房及产前时都要对全身进行严格消毒,
4.2 控制措施
1)母猪的控制措施:在养猪生产中,对怀孕母猪返饲病料是防控猪轮状病毒病比较理想的方法,不妨尝试一下;怀孕母猪产前1~2周原则上尽量不要进行饲喂,否则导致母猪发病致使泌乳停止,严重者会引起刚出生的仔猪发病。对于怀孕母猪,在产前10~14d除进行返饲病料外,同时在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每头猪注射2头份。
2)仔猪的控制措施:对于新生仔猪出生后立即口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进行免疫,剂量为每头仔猪口服1头份,同时按照使用说明肌注转移因子,2h后再吃奶。对于发病仔猪,应立即用口服补液盐、庆大霉素等进行口服,治疗效果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