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病的中西医治疗
2021-09-22杨彦华
杨彦华
摘要:猪副伤寒病在南方时常发生,本文对猪副伤寒病结合自己实际临床应用中西医治疗经验进行介绍,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猪;副伤寒;中西治疗
猪副伤寒为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病的特征为败血病症状;慢性病特征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在肺脏亦发生卡酪样炎症。
本病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死亡率也高,流行期长,故对养猪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饲养管理不良的繁殖猪场和集中饲养仔猪的场所,本病多发。
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主要是沙门氏杆菌属的猪霍乱杆菌和猪伤寒杆菌。
沙门氏杆菌属包括百余种细菌,是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的细菌。一般长1~3μm,宽0.4~0.6μm。大多数具有周身鞭毛,能做活泼的运动,不产生芽孢,也无夹膜。本属细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发育的温度为37.5℃,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为不液化明胶,能发酵许多糖类,产酸产气,但不发酵乳糖、蔗糖,不产生靛基质。通常依据对糖类的发酵能力和血清学反应来鉴定本属菌种。
猪沙门氏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可经数周或数月而不死。但对湿热及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常能迅速将其杀死。实际工作中常将20%生石灰乳作为消毒药。
2 发病
本病主要危害四月龄以内的小猪,六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病。成年猪很少发生。但常为猪瘟、猪肺疫、猪气喘病等传染病的继发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常限于某猪群或某地区。
天然感染主要经由消化道。在副伤寒流行的地区,常由带菌的成年猪和慢性副伤寒而痊愈的僵猪作为散布病原体的主要来源。这类带菌猪的脏器如胆囊中能长期保菌,并不断经肠道排出体外,但外貌健康,不显任何症状。一旦因生活条件突然改变、饲养管理不当或其它传染病等因素而降低机体抵抗力时,就可能促使细菌由非致病性转变为致病性。副伤寒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猪圈、食槽、垫草、用具等,给健康猪群造成接触传染的机会。本病常在仔猪断奶过早、突变饲料、营养不良、缺乏VB、寒冷、潮湿和气候突变等情况下发生。总之,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在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经过上,具有极大的作用。在饲养管理好的地区,本病不易广泛流行。反之,本病就有蔓延扩大的可能,而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体自消化道侵入后,最初在肠道内繁殖,其后通过肠壁,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势较轻,数日内败血症状减退,但病原体停留在各内器官,如肝、肠、肠系膜淋巴结等,引起局部炎症和坏死。
3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依病原体的毒力、数量和家畜抵抗力而定,一般为3~30d。本病根据病程不同,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内性。
急性型副伤寒常呈败血症症状。病猪精神委顿,体温突然升高41~42℃,食欲不振。病初可能便秘,不久即有下痢,粪便程淡黄色液状,有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伴有疝痛症状。病致后期,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偶尔有咳嗽、痉挛等症状。心脏活动减弱,临死前,耳、颈、胸及腹部皮肤呈紫色或淡蓝色,经过几天死亡。
亚急性的发病经过基本和急性相同,但病程可以延长至10~20d。慢性型副伤寒是比较常见的。病期很长,病初症状不大显著,以后病畜开始消瘦,精神不振,长期伏卧,皮肤出现痂样湿疹,被毛失去光泽,皮肤苍白或淡灰色。消化方面有显著变化,起初食欲不振,以后甚至完全废绝,有周期性的腹泻,排泻物恶臭,呈灰白、淡黄、暗绿色不等,形同粥状,常常带有血液或假膜,此时渴欲增加。此外,还有肺部的慢性病状,病猪时有咳嗽和呼吸困难。病猪的体温一般在40~41℃,病期可达数十周之久。
发病的小猪大多死亡,死亡率25%~75%。部份病猪可能恢复,但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常成为僵猪。
成年猪的副伤寒症状很不明显,但可长期损坏消化道和生殖器官,并可在某些时期内排出病菌。由于生殖器官遭受损坏,因而常常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
4 病理变化
急性者肠胃呈急性炎症变化,间有黏膜上层脱落,脾脏常增大。肾皮质、心外膜、肺胸膜和肠胃黏膜有少量的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软而红,间呈黑红色,内似大理石。亚急性和慢性病例除贫血消瘦外,主要的变化在消化道,胃黏膜部份色红,有腐脱现象。结肠黏膜有广大的坏死区,有时坏死部份形成假膜,质软而薄,状似腐乳。坏死黏膜可能因纤维组织增生,致肠壁增厚,造成肠腔狭窄,引起阻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时呈干酪样变。肝内有时有干酪样坏死灶。
5 诊断
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多发生于断乳期至四个月的仔猪,流行经过缓慢,病猪多呈慢性经过,病多发生于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的猪场内。临床上,慢性经过的病猪有带血的恶性下痢及高度消瘦。解剖病猪,具有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的变化。
微生物学诊断。采集病死猪的脾、心血、淋巴,涂片镜检,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肥胖的小杆菌,必要时可以进行分离培养,以便确诊。
6 猪副伤寒病的预防
在本病有流行的地方,在仔猪30日龄时应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和20%氢氧化铝胶溶液稀释后,每头猪肌肉注射1mL。
7 猪副伤寒病的治疗
发生本病时可以用西医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可以选择以下任一处方治疗: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肌注2次/d,连用5d為一疗程;②盐酸土霉素注射液1次/d肌内注射,连用5d为一疗程;③氟苯尼考注射液体1次/d肌内注射,连用5d为一疗程;④复方磺胺嘧啶钠1次/d肌内注射,连用5d为一疗程;⑤诺氟沙星注射液2次/d肌内注射,连用5d为一疗程;⑥新霉素5~10mg,一次灌服,2次/d,连服数天。
中医治疗任意选择一方进行本病的治疗:处方1:栀子、连翘、猪苓、泽泻、芒硝、柴胡各50g,知母、大黄、远志、龙胆草各40g,菊花、黄柏、黄芩各30g,藿香、黄连各20g,木通6g。用法:研为细末,混合均匀,服1g/kg·bw,2次/d。
处方2:黄芩、荆芥、桂枝各30g,桔梗、防风各40g,川芎、大枣各20g,麻黄25g,甘草、杏仁各5g,生姜15g。用法:此方系中猪的用量,大小猪酌情增减,可混在饲料中喂服。
处方3:鲜竹叶40g、车前草30g、马齿苋45g,白糖为引,煎水喂服(鲜品)。
8 小结
猪副伤寒病是一种临床上治疗时间长,容易产生耐药性顽固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诊断时要注意与蓝耳病相鉴别。治疗时需要按疗程给药,治疗期间不要随意停药,发生耐药时应更换抗菌药种类,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经笔者多次临床实践证明,临床上治疗该病疗效较好的首选西药是氟苯尼考注射液,其次是恩诺沙星注射液,再次是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最后是土霉素注射液。本病临床上笔者的成功经验是第一针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另一侧用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混合适当恩诺沙星注射液肌内注射。按此方法治疗7d,注射1次/d,连用7d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