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模式研究
2021-09-22魏东坡张立峰赵宏霞
魏东坡 张立峰 赵宏霞
[摘要]文章分析了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需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等维度进行方法论探索,既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惑,也要创新研究形式,形成学业指导精准化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学业指导精准化
[作者简介]魏东坡(1978- ),男,河北廊坊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222)张立峰(1987-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华宇工学院,讲师;赵宏霞(1978- ),女,吉林吉林人,山東华宇工学院,副教授。(山东 德州 253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三元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2018X18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8-0054-0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由此,加强对学生引领,做好学业指导意义重大。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学业指导概念研究多从学生个体学业指导、学校学业指导等方面进行阐释,可归纳为高校借助硬件和软件条件,根据学生学业发展需求,提供学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业发展目标,找准学业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学业指导精准化是指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需求、个性化发展进行精准化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有效地选择目标与方向,同时通过指导的精准化帮助学生确立学业发展目标,制定学业发展规划,从根本上回答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一问题。
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培育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的重任,这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学校加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探索具有学校特点的实践方法。对此,本文将结合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模式,明确学业指导精准化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进路,最终为新时代高校实现学业指导精准化提供价值遵循,助力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业指导“一般化”向学业指导“精准化”转变
(一)学业指导的1.0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高校实现学业指导主要依托辅导员,采用集体式、分散式等方式。学业指导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率先通过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引领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少数高校开始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这种早期的学业指导在形式上、内容上过于传统,缺乏创新。2009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与发展指导,拉开了国内高校对学业指导探索的序幕。2014年,教育部将学业指导作为一项职业能力写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这也明确了学业指导的重要性,它要求不同等级辅导员要具有不同的学业指导能力,这样才能做好辅导员学业指导工作。
(二)学业指导的2.0阶段
这个阶段学业指导的参与主体从单一的辅导员指导向多元的辅导员、学业导师、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转变,学业指导的内容、形式也由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学业指导一般化向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学业指导精准化转变。2017年,教育部将学风建设作为辅导员的一项工作职责写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这是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的初级、中级辅导员应具备的学业指导职业能力的深化,反映了国家开始着力探索学业指导的新方式,将学业指导的内容具体化、标准化、体系化。为进一步建构多元化的学业指导实施主体,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业指导中来,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别指导、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从根本上优化以辅导员为主的学业指导模式,逐步构建起全体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学业指导精准化的新模式。
新形势下,职业技术大学将加快推进学业指导方式的转型,鼓励班主任、学业导师、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等参与到学业指导中去,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从目标确立、学科选择、课程选修、自主学习、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分别指导、精准指导,帮助学生找准学业发展方向,提高专业学习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同样,这将是职业技术大学保持发展生态的题中之意,是职业技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的道路使然。
二、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
根据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战略要求,以学业指导为调研的主导向,对职业技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学生,不包括研究生院在读学生。本次问卷调查借助线上平台开展,调查问卷下发共计1279份,收回1279份,无效问卷0份。其中,大一学生调研数量占比36.51%;大二学生调研数量占比26.04%;大三学生调研数量占比24.08%;大四学生调研数量占比13.37%。
(二)学业指导精准化问卷调查与问题归纳
调研发现,当前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存在的问题涉及组织机构、目标定位、方法手段、保障机制、学业需求及满意程度等,学业指导精准化举步维艰。
1.学业指导机构本身独立性不强,很难形成精准学业指导合力。通过调查发现,现有20余所职业技术大学尚未建立针对学业指导的专门性组织机构。当前,这些院校的学业指导主要依托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部门进行,因为这些部门还有其他工作,学业指导仅是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很难形成精准学业指导合力。
2.学业指导制度不健全,学业指导精准化与学业指导一般化混淆。通过调查发现,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学校尚未制定有关学业指导精准化的专项制度,也体现在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在进行学业指导的过程中将学业指导等同于学风建设、学习指导,尚未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学业指导,目前仅停留在不分层次、不分需求,解决学业发展普通问题的学业指导一般化阶段。
3.学业指导形式固守传统,学业指导精准化不强。职业技术大学在学业指导上形式缺乏创新,教师虽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指导,但多为事务性指导,缺乏精准学业指导。学业指导按指导方式划分,主要包括团体辅导、小组指导、一对一指导等。调查发现,有91.4%的学生接受过团体辅导,有71.9%的学生接受过小组辅导,仅有34.3%的学生接受过一对一指导。学业指导按指导内容划分,主要包括职业与就业指导、学业规划指导、学科与专业指导、学习指导等。调查发现,有42.1%的学生接受过职业与就业指导,有34.6%的学生接受过学业规划指导,有84.8%的学生接受过学科与专业指导,有60.1%的学生接受过学习指导。
4.学业指导学生需求高于学校供给,学生对学业指导的满意度低。职业技术大学办学性质、办学定位决定了它与其他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本科人才,这对学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职业技术大学存在学业指导与学生需求的偏离,“一刀切”现象严重,多通过主题讲座、科技和文体系列活动、专业教师课程指导、社会实践或实习等形式进行学业指导,指导内容多涉及专业课学习、实践实习指导等,缺少专门的精准指导。调查数据显示,有43.96%的学生对当前学校学业指导表示满意,有10.7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其他学生处于中立态度。走访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反映学校学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千篇一律,没有突出职业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学业指导,学业指导精准化更无从谈起。
(三)学业指导精准化的问题分析
1.队伍建设的薄弱:学业指导教师层次参差不齐,学业指导精准化举步维艰。队伍建设是开展学业指导的基础和保障。学业指导队伍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朋辈学业指导人员、校企合作指导教师等。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刚起步,学业指导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凸显不足,导致学业指导精准化举步维艰。当前,多数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处于文件制定后的落实期,具體落实情况并不明朗,缺少对学生的分层次、精准化指导。即使有的学校在学业指导上配置相应人员,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个人意愿、学习情况等进行精准指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发展观,但是往往学业指导的涉及面比较小,很难覆盖整所学校。综观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精准化发展,破解学业指导精准化瓶颈,亟须在造血与输血上下功夫,强化内部教育培训,引进专业型人才,形成育人合力。
2.制度体系的缺失:精准学业指导制度尚不健全,教师精准学业指导意识淡薄。学业指导精准化作为学业指导的一部分,其运行逻辑、实践进路要求均高于学业指导一般化。结合调研数据,职业技术大学仍延续着学业指导一般化模式。这种学业指导多以指导教师为单位进行学业指导,指导过程多无制度遵循,多依托学生工作经验进行“灌输式”学业指导,且学业指导过于分散,因此,很难形成指导合力,构建起有效的学业指导体系。追本溯源,制度体系缺失是造成学业指导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学业指导精准化就是围绕学生成长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切中问题要害,及时解决问题,不过这对解决问题的指导者要求严格,指导者需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一线实践经验及突出的研究能力,这增加了学业指导的难度,并且多数学业指导者也不愿意进行学业指导精准化模式的理论探索,而是延续学业指导一般化模式,因而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3.指导平台的缺乏: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缺乏,学业指导协同性不佳。调查发现,职业技术大学仍按照学业指导一般化模式开展指导,想通过这种模式达到学业指导精准化的效果预期。同时,针对学生学业需求、个性发展的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缺失,现有学业指导平台也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提供,且这些平台具有相对独立性,未形成直接联系。当前,职业技术大学学业指导平台错综分布、组织机构涣散,主要表现为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学业指导的不协调,部门与学院之间学业指导的不同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培养上的不关联,专业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等学业指导缺乏同一性等。这种学业指导平台所提供的内容、形式均低于学业指导精准化的实践要求,学业协同指导效果并不理想。不过,部分职业技术大学也开始对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进行探索,如搭建名师工作室、专业性工作坊、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级学业指导机制等,逐步实现从学业指导一般化向学业指导精准化转变,但是在解决学业指导精准化首要问题“为什么学”上仍然面临着理论知识不足的瓶颈。
4.活动形式的单一:学业指导精准化活动形式单一,学业指导精准化项目少。学业指导精准化活动对组织者的职业化、组织过程的专业化、组织保障的专门性、实现路径的创新性要求远高于学业指导一般化活动。当前,职业技术大学“第二课堂”组织的活动类别繁杂,文体艺术类活动比重高,学业引航、学业护航、学业导航、学业领航类活动缺少,尤其是创新创业类活动学生参与度低。例如,学校组织的学科与技能竞赛(选拔赛)少,多直接组队参加省、国家级比赛,育人效果不太理想。综观职业技术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涵盖思想教育、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教育等类别,学业指导仅作为这些综合性活动中的单一元素,如创新创业类活动,指导教师仅仅教会学生这项活动所需的专业理论及创新技巧,而非系统性的学业指导。同样,学业指导精准化活动形式单一,也直接导致学业指导精准化项目少,如学业规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学子论坛、学业发展讲座等专一性学业指导精准化活动缺乏。
三、建构五维一体学业指导精准化模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我们需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等维度进行方法论探索,既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惑,也要创新研究形式,形成学业指导精准化模式。
(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学业指导精准化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学生学业指导精准化的前提,是各个主体、客体之间开展工作、产生影响的根本遵循,是实现学业指导精准化的基础保证。第一,职业技术大学要先解决学业指导与学业指导精准化制度混淆这一问题,突破创新指导思路,建立健全学校学业指导精准化制度体系,实现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学生的集中与分散、普遍与特殊精准式指导。第二,搭建学业指导精准化制度实现的基础性制度,提高制度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围绕学业指导精准化制度实现的需求,建立教育教学类、学生管理类、社会实践类、创新创业类、技能竞赛类、校企合作类、学业咨询与预警类、学业活动类等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学业指导精准化制度体系,将学业指导精准化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第三,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处室与学院联合育人机制、指导队伍成员共同育人机制、学业指导精准化项目育人机制、学业评估分析与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全方位、广场域、精准式的指导服务。此外,职业技术大学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及高校基本情况,不定期地对学业指导精准化相关制度做出合理性研判,及时更新与修订有关制度,保证制度的绿色生态建设与发展。
(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强、素质过硬的学业指导队伍
优化队伍建设是实现学业指导精准化工作的重要保障。任何一所职业技术大学只有打造一支业务强、素质过硬的学业指导队伍,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开展精准学业指导,才能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最专业、最权威的理念指引,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变道超车。第一,高校要明确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将学业指导队伍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业指导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增加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提供保障,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学业指导队伍,这样才能开展好精准学业指导。第二,高校要多措并举推进学业指导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找准学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目标、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实现方式与手段。当前,学业指导精准化需求的紧迫形势要求职业技术大学及时选择可行的方式,既要学会“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技能型培训,增强队伍成员的基本功与专业功底,提升队伍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又要学会“引进来”,将国内先进的经验引进来,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将专家学者的观念引进来,将专业化团队或人才引进来。第三,高校要重视队伍成员的品德修为养成,打造一支吸引学生的学业指导队伍,让学生能够主动预约咨询,获取学业指导精准化服务。
(三)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学业发展主流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精准学业指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职业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业目标,实现学业发展,培育“奋斗拼搏、乐观向上”的学业发展主流意识尤为重要,这也是加快推进学业指导精准化的重要载体。第一,培育学业发展主流意识,高校是关键。高校各职能机构、学院均肩负着培育学业发展主流意识的使命,要在职责范围内将各项学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监管到位、跟踪到位、总结到位,这样才能尽早形成学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第二,全体师生增进对学业发展主流意识的价值认同,在行为习惯中养成这种主流意识。首先,学业指导队伍成员要认同学业发展主流意识,在价值观引导和典型示范中凸显这种主流意识,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其次,其他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业发展主流意識示范到位、宣传到位、实践到位。最后,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在学业发展上寻求精准指导,实现“五育”全面提升。
(四)平台建设:打造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
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的搭建主要依托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是对学生学业规划、发展具有指导价值的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体,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空间载体,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一问题。第一,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不同于学业指导平台,前者的要求更为严格、科学、系统。我们要从学业指导精准化的对象、方式及内容着手,分析学业指导精准化的运行逻辑,根据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搭建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第二,高校职能机构、学院、企业、社会组织与学业指导队伍共同打造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主旨鲜明的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形成学业评估平台、学业分析平台、学业反馈平台、学业提升平台等,最终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保障。第三,高校职能机构、学院及学业指导队伍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建设。当前,高校学业指导涉及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国际交流处、实验实训中心等部门。这些机构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构建“职能机构—学院—班级—学生”为主体的互动交流平台,从而为学业指导精准化平台建设提供保障。
(五)课程建设:构建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业指导精准化课程体系
当前,学业指导精准化课程不能局限于普通的学业指导课程,要有自主性、创新性,要符合职业技术大学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畅通课程培育、实施渠道,为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凸显课程育人实效。第一,强化课程的前期评估。学业指导精准化课程建设前期要先做好调研,对拟开展的课程进行评估,提前预判课程建立的效果,以保证精准指导课程的质量与影响力。第二,增强现有课程的创新性、实效性。创新现有课程主题与形式,将学业发展融入课程指导中,打造一批与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以学业指导精准化为主旨的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学业规划的方法论,增强学生学业提升的原动力,培育学生学业发展的执行力。第三,推进“第二课堂”学业规划课程的项目化建设。我们只有科学把握学业指导精准化活动的独特性,才能为探索“第二课堂”学业指导精准化活动的实现载体提供保障,并在这种活动载体的基础上升级转型,不断提升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打造出学业指导精准化课程。首先,对具有影响力的学业规划课程进行项目化建设,配齐配强队伍,提供资金支持,拓宽建设渠道,将其打造成“第二课堂”学业指导精准化精品项目。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开设种类多元的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实践课程,建立课程与项目的联系纽带,为学生“五育”提升提供项目支撑。第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程育人氛围。首先,开设学业指导精准化精品课程,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课程宣传,充分发挥课程在网络平台上的育人功能。其次,在校园、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强化文化建设,增添学业指导精准化元素,鼓励和引导学生寻求学业指导,让学生明确精准学业指导的价值意蕴。
[参考文献]
[1]尚航,张德祥.我国大学生学业指导状况研究——基于全国5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9(9):74-79.
[2]廖春华,欧李梅.智能时代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学业发展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69-74.
[3]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72-73.
[4]朱惠蓉,陶思亮,王鑫.“导师团”:高校协同“十育人”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36-38.
[5]王云赫,姜雨杉,董帅.高等学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96-97.
[6]季靖.关于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58-59.
[7]耿睿,詹逸思,沈若萌.中国高校学业指导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吴晓昊.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的价值、现状及体系建设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