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浓郁的秀容书院
2021-09-22本刊专稿郎兰英
本刊专稿 郎兰英
秀容书院门楼
忻州古城,历史悠久,亘古以来,人杰地灵。雄居晋北,魅力四射。东靠巍巍太行山,西临蜿蜒黄河流,南依省城太原市,北靠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放眼忻州市,翻阅浩瀚史志,文脉底蕴博大精深,地域物产丰富多彩,灵山秀水,孕育奇才,雅出秀容,人才济济。
文化的传承源于教育,中国的文化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官学和私学的更替中,书院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儒家人文精神的象征。书院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它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明清时先后普及。书院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历史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秀容书院的概况
忻州的儒学是从五代天福二年开始的,忻州儒学的地址一直在九龙岗上,到了明朝嘉年靖十一年,忻州儒学中就已经有了书院的萌芽,乾隆四十年时,为了加强汉满联系,号召全国各地普遍发展书院。当时忻州知州鲁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忻州西门坡九龙岗上建立了秀容书院。
书院是讲学设教的场所,也是读书研习的地方,秀容书院的选址和环境营造,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精神境界和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远离了闹市喧嚣,以利隐居读书、潜心治学。
秀容书院依崖而筑,靠近文庙、戏台等文教中心。据光绪六年的《忻州直隶州志》记载:“秀容书院在九龙岗上、文昌祠西”,可见最初秀容书院的布局中是不包括文昌祠的,后来屡次扩建、修葺,将文昌祠包括在书院之内。
初期的秀容书院占地总面积大约16亩,有相对独立、风格迥异的院落15座,总计208间房屋,还有戏台一座、亭阁3座、牌楼1座、二层木楼1幢。书院建成后,取代了秀容儒学,是忻州市第一所最高学府。
秀容书院建成后,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时的秀容书院成了培养文化人才的摇篮。秀容书院的领导人称为山长,专管书院教育教学工作。建院初期,聘请当时忻州学界的名流担任山长,老师由山长选用,所选老师一般是名望者。书院的经费,主要靠捐赠的利息。每年农历正月末2月初开课,腊月底放假,具体时间由官府预定。秀容书院不仅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构,强调人才培养,提倡学术创新,主张独立的人文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忻州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乾隆40年到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先后培养出进士17人,举人80人,贡生100多人,综合起来,秀容书院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人才420多人。
观瞻书院及感想
1895年甲午战败后,废科举、兴学校越来越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光绪27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鉴于军事上屡遭失败,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下了允许各省及州、县书院改设学堂的谕令。当时的忻州知州较为开明,似乎看出科举制度已近末日,于是,在光绪28年(公元1902年),通过大规模的维修改建,秀容书院形成上、中、下三座院落的布局。书院改称 “新兴学堂”,即最早的忻县中学,成为山西书院改制学堂的首例,全国最早兴办的中学之一。
俯瞰秀容书院
“新兴学堂”的地形西高东低,三个院落因地制宜,依坡修建,下院原来是书舍,维修后,成为学生的自习住宿区,书舍坐北朝南,多为卷棚或硬山顶。中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包括北面的柏树院、中间的枣树院、南面的槐树院。上院为原来文昌祠所在院落,该祠青碧琉璃瓦覆顶,檐下有廊,建筑颇具古典。
中院高出下院9米,上院高出中院3米,中院和上院之间以台阶或坡道相连。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面八角亭,北面六角亭。其中,六角亭为三亭之中最雄伟、最高大的一厅,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俗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置身亭上,可俯瞰全城,所有景观,基本上一览无余。
当我顺着台阶向上攀登时,犹如步步登高般步入“云梯”,悠悠的钟声似乎从康熙乾隆盛世的远古飘来,每登上一级,都会感到先圣们的灵魂正在散发着一种高雅的气息,温暖、庄严、感动,一种无可名状的兴奋油然而生。此时此刻,我想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人只有高瞻远瞩,开阔视野,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素质,才能进步前行。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迟早会沦为井底之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这次游览秀容书院,开启了我的思维方式,以前那种老而退休、休而享乐的意念抛在了脑后,随之而想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几度夕阳红。在攀登寥天阁的过程中,让我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两腿酸软,疲累不堪,但登上寥天阁,令我俯瞰脚下,锦绣万象,赏心悦目,风光无限。这也许就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趣的道理。我没有丝毫劳累的感觉,有的只是信心和力量。秀容书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使我产生触景生情的感慨,我抖擞精神,继续转游,领略更神奇的景观。
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能够满腹经纶,前程锦绣。古朴典雅的氛围热烈祥和,浓郁的书香沁人心脾,我陶醉其中,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书院读书人之一,已经手捧书卷,闻到了书香。元好问、傅山等先圣或雄壮或高亢或婉约的阵阵诗风轻抚着我的面容。是他们率先启动了尊师重教培养弟子的宏伟工程,将博学多思、勤劳奋进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历代忻州人的骨髓,使一茬茬芸芸学子让经史、文学、哲学、理论启迪了智慧,滋润了心灵,传递了仁慈礼仪,激发了放眼九州、走遍四海、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
秀容书院外景
六角亭
八角亭的高度略低于寥天阁,传说当时知州邱鸣泰是个大孝子,公务之余思念故乡老母,故而择高地以筑亭,常常登高远望以解思念母亲之情。有感于知州邱鸣泰的孝心,人们将八角亭又命名为“望萱阁”,因为旧时以“萱堂”代指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这使我想起古诗人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见,母子亲情何其深厚,无价、无私,无法形容。如今的诗人孙爱晶女士的诗句“游子离家母倍思,春晖寸草谢娘慈。”以评诗写人来再现古诗人孟郊的母子情,旨在赞扬当今母慈子孝的无价亲情。
改革开放后,搞活经济,多少儿女,告别父母,远离家乡,游子游女们也许登上八角亭,会追思母爱,进而扩展到父爱,滋生更浓烈的孝心,促成常回家看看父母亲大人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炎黄子孙大有必要将其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秀容书院不仅有读书的教堂,而且营造出一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别有洞天的园林意境,达到了文化与风景的交融,传承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院内有个精致玲珑的立碑,见证了秀容书院历经风吹日晒、走过沧桑岁月而岿然不动的庄严与豪迈。碑身旁边,绿树成荫,仿佛把秀容书院围成一块风水宝地。
秀容书院的三个院落,其建筑风格别具匠心,意义深远。柏树院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枣树院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槐树院是希望学子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济世救民。
书院改为学堂,其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就是学生所学课程的变化,特别是增设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当时把这类功课谓之西学),一改过去只是读经书、讲经书、习作八股文,以预备科举考试的那一套学习内容。无疑这是一种划时代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合乎世界潮流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在忻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从最初清代的秀容书院,到光绪28年(公元1902年)的 “新兴学堂”,再到民国时的忻县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忻县师范、忻县三中、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化载于一体,为后世蕴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文脉。
当今书院的辉煌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对秀容书院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修缮工作,新建了藏书楼、南北书房、长室、吕祖阁、六艺园,还对下院进行了复建。如今,秀容书院已修缮完成,千年古柏,挺拔参天,古柏、古祠、大殿、戏台使得整个书院体现出悠远厚重的历史沧桑,饱经风霜。虽是古色古香,但很多房屋陈设崭新美观,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整个书院伟岸、蓬勃、雄壮,实用、书香浓郁,生机勃勃。涌动着当今气息,彰显了现代文明。秀容书院是忻州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忻州市的各所中小学、大专院校经常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传承传播国学精典、服务社会文化等活动。同时,面对成年人群,开展探秘忻州古城,研习秀容书院等各种活动,开展读书、围模、书画,摄影、戏曲表演等各类活动。这为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三晋文化交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忻州古城历史悠久,人文教育可歌可泣,文脉精髓值得传承。秀容书院在忻州城南古城之内,是忻州市的风景区之一,是典型的古代建筑群。由此可见,游览秀容古城——感悟民俗民风,观摩秀容书院——研习教育文化,学习古典礼仪——传承尊师重教,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秀容书院是我常来常往的地方,走进秀容书院,游览各处景观,感知了这里浓郁淳朴的民俗民风,了解了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明白了这里求真求知和育人兴邦的办学理念,感悟了这里传承尊师重教和学习古典礼仪优秀文化的民族精神,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不论从哪个角度观瞻秀容书院,那优美的造型、雄伟的姿态、秀丽的仪表都会动人心魄,给人的感觉犹如夜色里高悬的明月瑞祥于忻州大地。因此,我每次步入秀容书院,都会在内心有一种冲动,仿佛自己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接点上聆听历史的呼唤,从而得到无穷的教益和丰硕的收获。前来秀容书院学习与观瞻的人们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秀容书院书香缕缕,沁人心脾,已经成为忻州市以及山西省的文化圣地。
秀容书院,时代文华,文人辈出。祝福秀容书院的求真、尚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与日月同辉,共天地长存。w
不同视角的秀容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