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课堂教学核心问题设计与探究性教学
2021-09-22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东小学周宏秋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东小学 周宏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对于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核心问题可直接反映教学重点,不仅便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更易于学生把握课堂重点,结合核心问题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但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仍存在一定不足,应结合教育新常态调整设计路径,以此更好地展开探究式学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新常态下课堂教学核心问题设计的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问题导向数学教学已逐渐成为主流方式,但对于课堂教学核心问题而言,其设计路径存在一定不足,以此导致教学核心问题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缺乏思维激发的无效提问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严重阻碍了教育新常态背景下的探究性教学。
在核心问题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核心问题内容缺乏实际教学意义,仅为遵循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进行问题设计,对于教材内容与知识点并未深度理解,导致核心问题与教材脱节,出现核心问题过于空泛等不良问题。除此之外,在实际核心问题应用中,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层次较浅,导致核心问题普遍以教材原本问题为主,不仅不利于核心问题的精准设计,更是阻碍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数学学习。第二,为迎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及知识接受能力,教材设计较为简单,但从数学知识角度来看,数学问题的设计应注重其内在含义,不应仅以完成知识点教学为目标,需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展开探索,以此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实现核心问题下的探究性教学。第三,教师对于核心问题的提出时机把握不恰当。核心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出,确保学生具有一定理解后展开问题引导,以此更便于学生结合基础性知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保障教学进度,通常未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导致核心问题的设计丧失教育价值,长此以往,学生数学思维遭到禁锢,难以基于数学课堂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导致数学探究性学习无法顺利开展。第四,为保障问题有效性,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特定情境引出核心问题,便于学生将问题带入实际情境中,以此展开问题探索。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问题的提出通常具备较强随意性,并未切实结合教学重难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导致问题引导式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与此同时,在长期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普遍停留在“点名回答”层次,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第五,相较于语文、英语而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难度较大,同时数学知识点较为零散,这就导致教师设定的问题内容较为分散,单一式提问方式导致学生数学思维遭受禁锢,不利于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二、课堂教学核心问题设计与新常态下的探究性教学路径
为切实缓解新常态下课堂教学核心问题设计缺陷,可从教材深度研读、明确问题内涵、重心分层提炼、生活情境引导、问题链延伸应用五个角度展开优化设计,借助核心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展开探究性教学。
(一)教材深度研读
小学数学教材经过多次更新改革逐渐完善,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材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在教育新常态下,教师应在深度研读基础上展开教学知识体系梳理,并合理设计核心问题,根据问题探究所需实践引导进行教学安排。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材中借助“长方形花坛”“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问题比较引出“多面积的面积计算”知识,并借助方格纸引导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面积展开思索,通过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进行进一步面积学习,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由以上案例不难看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核心问题的设计已有一定引导,教师需基于教材进一步展开问题设计。上述“多边形的面积”课程中,教师可在教材“花坛面积”问题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教师于课前准备方格硬纸片,以小组为单位发放硬纸片,每组25块,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花坛”形状进行拼接,组成“4×6”长方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记录。然后教师提问“如何利用手中硬纸片拼出平行四边形”,此时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思考,将硬纸片进行分割,以此完成教师问题。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不满一格纸片”进行拼接,学生在拼接过程中再次得到平行四边形,以此发现多边形面积规律。
(二)明确问题内涵
为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迎合其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较为简约,对于关键知识的核心问题设计也呈现出精练特点。但相关问题内容中均蕴含重要教学知识,教师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核心问题的内涵层次,为学生保留一定探究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明确问题内涵,以此保障核心问题的精准提炼。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认识小数”这一节,结合王东身高测量案例进一步学习小数,提出“只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身高”的问题。此时学生已意识到在现学知识内容中,无法仅用“米”为单位进行表示。结合教材来看,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将“米”转化为“分米”,并在两者十进制转化中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并结合王东案例,“1米3分米”即可表示为1.3米。以探究式教学为目标的核心问题设定应深入了解教学问题内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问题。上述案例中,教师可根据“米”与“分米”转化关系提出其他问题,用以补充小数知识。例如:是否可用其他单位素材进行小数转化?两种单位的小数转化前提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还具备哪些常见小数?由此可见,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可通过深化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以此实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三)重心分层提炼
(四)生活情境引导
在核心问题设计过程中,为保障探究式教学质量,教师可着重利用生活素材展开核心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学习,切实将数学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学重点是人民币的认识与计算,在此课教学中,教师可设定数学情景剧,由学生扮演商家与小客人,教师提出问题:“手中有一张10元、一张5元、三张5角,需要购买价值3元的本子,如何购买?”客人学生在特定金钱中选择适宜金额,由商家学生完成人民币计算,以此在特定生活中完成数学核心问题教学,并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数学探究。
(五)问题链延伸应用
在核心问题应用中,教师可针对重难点问题展开进一步拓展,形成问题链条。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一课中,教师可围绕核心主要问题展开进一步拓展延伸,由“12÷2=6”因数、倍数关系展开转变,延伸为“2×6=12” “3×4=12”,并借助数学小方块进行式子排列,教师提出“有几排?有几列?”问题链,并结合因数、倍数概念,以此理解“12÷2=6”中的因数、倍数关系,并在小方块排列过程中实现探究式教学。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背景下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围绕教材展开深度研读,为核心问题精准设计夯实基础,以教学知识点为依据,理解教材问题的深层次含义,以明确核心问题主旨内涵,同时结合教学重心进行核心问题分层引导,便于学生理解,并在生活情境引导下,辅以问题链延伸,继而实现核心问题应用下的探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