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和时空变化
2021-09-22余光明江建华秦凯舜李小红
张 军,余光明,朱 磊,江建华,秦凯舜,李小红
(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样化的休闲方式催生了各种休闲空间的发展,其中,公共休闲空间具备一定的环境和建筑特征。休闲活动和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身心健康[1-2],于是公共休闲空间成为居民休闲活动的首选区域[3],通常是城市最为活跃的场所之一,其分布和变化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会产生重要影响[4]。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我国公共休闲空间的研究不容忽视[5]。
近年来,关于公共休闲空间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6-13]。不少学者以具体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公共休闲空间的演化特征,如刘志林等以深圳市为例,研究了市民休闲空间结构[10],高聪颖研究了宁波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使用状况[11]。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居民休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2],尝试探索公共休闲空间构型的社会幸福效应[13]。总体而言,现有报道侧重于城市建成区的公共休闲空间的研究,对于县级区域关注较少。我国的休闲场所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14],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存在较大的区域、城乡差异[15]。
鉴于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西部重要节点城市——安庆市为例,基于县域层面进行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研究,分析安庆市休闲资源分布特点及休闲福利供给发展现状与变化,研究安庆市全域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治理与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概况
1.1 区域概况
安庆是宁汉长江水道要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安庆市现辖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3个区,桐城市、潜山市2个县级市,宿松、太湖、怀宁、岳西、望江5个县,总面积13 590 km2。截止2018年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28.4万人,常住人口469.1万,其中市区人口82.8万。
公共休闲空间是指公共空间中能满足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按自足的、自发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畅神愉悦、缓解疲劳,并通过观光游览、兴趣参与、随机交往等多种逸乐活动方式,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所需求的公共空间场所[16]。依据《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与要求》(GB/T 31171-2014)[17]对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进行分类。将公共休闲空间分为专项公共休闲空间和综合型公共休闲空间2个大类,前者是以某一种或某一类休闲功能为主要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包括运动场馆、文化场馆、休闲步道、特色市场、休闲水域等;后者则是集合多个专项休闲功能为主要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包括中央休闲区、公园、休闲商业区、社区休闲中心等。参考文献[8]对旅游休闲公共空间基本单元进行了分类,将公共空间分为7个具体的小类,即公园、A级景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所、剧院和购物中心等。
1.2 数据来源
基于省、市、县三级相关年份统计年鉴数据,对安庆市国土资源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部分信息不完善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与访谈。分析数据包括安庆市3区2市5县的公园、A级景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所、剧院和购物中心的设施信息数据。安庆市A级景区的数据来源于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其他类别数据通过统计年鉴、网络爬虫、实地调研得出。数据属性包括各类休闲空间资源的位置、数量、类型、年份等。通过数据整理得到安庆市全市范围内有公园24个、A级景区62个、图书馆12个、博物馆18个、体育场所23个、剧院11个和购物中心38个。
2 研究方法
2.1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衡量资源空间配置情况的常用指标。本研究中洛伦兹曲线通过计算对应的县级行政区拥有公共休闲资源的累计百分比,连接各点得到。基尼系数是实际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所包围的面积A占绝对平均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A+B的比重,即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基尼系数越小表示越均衡,越大表示越不均衡[18]。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面积A和B无法精确求得,选取张建华[19]推导出的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为安庆市地区公共休闲资源数量累计百分比,n为地区数量组数。
2.2 核密度分析法
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热点[20]。利用ArcMap中的核密度估算进行处理,以此来估计样本点周围的密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k(·)称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i)表示估计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
3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时空分布
3.1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总体特征
对安庆市188个公共休闲空间种类状况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按照数量占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A级景区(33.0%)、购物中心(20.2%)、公园(12.7%)、体育场所(12.2%)、博物馆(9.6%)、图书馆(6.4%)、剧院(5.9%)。统计结果显示,安庆市居民的休闲场所以A级景区、购物中心为主,图书馆、剧院等文化休闲场所较少。
表1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种类状况统计(单位:个)
3.2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特征
利用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经纬度及数字地图高程STRM 90m DEM数据,使用ArcMap10.2软件得到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情况(图1)。由图1可以看出,安庆市公共休闲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仅占安庆市总面积的6.1%,市辖区集中了31.7%的公共休闲资源,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迎江区;其余各级县市占有68.3%的公共休闲资源,且主要集中在各县市的中心区。通过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区域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2)也可看出,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潜山市、迎江区、桐城市3个地区,合计46.6%。将图2中的相应数据代入式(2)计算,得到基尼系数G=0.26,这一结论印证了上述洛伦兹曲线的初步判断。
图1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空间分布情况
图2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从具体的公共休闲空间来看,不少公共休闲空间依据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再开发,如依据天柱山自然风景开发的天柱山风景区(5A)、天柱山九曲河峡谷探险漂流、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地质博物馆等公共休闲空间。依托开发自然资源和延伸自然资源的人文空间,逐步增加了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同时,一些公共休闲资源在功能上呈现多类叠加状况,具备多重类别属性,如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公园、岳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宜秀区永顺植物园、大观区菱湖公园等既是公园也是A级景区;安庆市体育中心已成为集竞赛、观演、教学、训练、健身、游憩、经贸、商展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公园。此外,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受地域文化影响显著,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安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安庆市受这类独有的文化影响建立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如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孔雀东南飞旅游景区、再芬黄梅公馆等。
4 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时空演化
安庆市现有84个镇、18个街道、47个乡,共计149个统计单元[21]。本文以此149个统计单元作为安庆全部区域范围的研究参照,研究安庆公共休闲空间的时空演化模式。以2000年、2010年和2018为3个时间节点,统计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变化情况(表2),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来研究安庆市不同时期公共休闲空间的热点,结果见图3~图5。
图5 2018年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a)核密度分析结果及(b)路网结构图
表2 不同时间段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表(单位:个)
图3 2000年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a)核密度分析结果及(b)路网结构图
4.1 2000年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核密度分析结果
安庆市域范围较广、地形复杂,2000年之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周边县城与安庆市区往来不紧密。根据2000年核密度分析结果(见图3),2000年之前安庆各个县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均以县城为中心发展,呈现出多核心分布的模式。
4.2 2010年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核密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GDP总量从2001年的264.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89.04亿元,区域公路、高速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已经连通各个县市,公共休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展,数量有所增加(表2)。交通的升级推动了公共休闲空间由点逐渐连线成片发展,如图4所示。
图4 2010年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a)核密度分析结果及(b)路网结构图
4.3 2018年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核密度分析结果
2010年《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双百”发展目标确立以后,安庆市进一步形成了“一核三区”的空间结构,公共休闲空间呈现带状分布趋势,分布趋于均衡(见图5)。统计显示,体育馆、购物中心大多兴建于这个时间段(表2)。体育馆作为向公众提供健身、训练、游憩、娱乐的社会公共机构,代表着此类运动休闲公共空间越来越多。购物中心是业态不同的商店群和功能各异的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会展等设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有计划地聚集在一起。体育馆和购物中心公共休闲空间设施的增多,侧面反映出居民对于休闲运动的需求逐渐增加,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对比图3~图5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均衡度在不断提升,呈现出由低水平集聚向优化均衡的趋势发展,而以交通主干道为空间扩散廊道的辐射机制在安庆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5 结论
通过细致地研究和分析安庆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从公共休闲资源类型上看,安庆市居民的公共休闲资源以A级景区、购物中心为主,图书馆、剧院等文化休闲场所较少。从空间分布上看,安庆市公共休闲资源集中分布在城镇建成区,其中潜山市、迎江区、桐城市三地所占比重较大(46.6%)。
(2)安庆市公共休闲资源的开发融入了地方生态山水优势和特色历史文化元素,从而增加了公共休闲空间供给数量,部分公共休闲资源的功能趋于多样。
(3)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共休闲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且类型不断丰富,空间分布由多核心模式逐步形成网络格局,呈现出带状发展态势,且发展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