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探讨
2021-09-21高利
高利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食品营养的关键性愈发突出,对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强化食品营养,备受业内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营养健康的重要性,分析了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注重食用早餐的关键性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了加强食品营养,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浅见,望对人体健康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食品营养;人体健康;相关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024-02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只有始终不断强化食品营养,才能提升人体健康水平。当前形势下,必须精准把握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综合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食品营养摄取,提高健康效果。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 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人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共同且永恒的话题,人体的各个脏器均需要依赖食品营养的摄取而维持正常功能,缺失了任何一项食品营养,人体健康均会受到威胁,严重情况下导致人体脏器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体质与成长形态的稳定形成与塑造。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工作,在规范标准建设、方法过程控制、评价效果分析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引导,在健康风险理念融合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高质高效地开展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同时,广大科研机构及社会单位也在创新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效果极为突出,使得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尽管如此,也要客观地看到,受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基于健康风险理念的食品营养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食品营养层级细化分类不足,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待提高;对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掌握不清晰,对科学饮食、健康搭配、机能维持等分析不充分,等等[1]。上述客观现状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阻碍人体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问题,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 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2.1营养素的功能 营养素是现代食品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可为人体肌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促进肌体组织发育,优化改善生理功能。在当前食品营养理念下,营养素可分为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上述不同的营养素在食品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各自相应的功能,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的价值有所差异。以蛋白质、脂类营养素为例,其主要为人体发育提供动力,满足人体成长需求,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则在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方面作用突出,可维持身体内部状况的相对稳定与平衡。
2.2营养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①维持人体组织的构成:随着现代食品营养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对食品营养素的研究也呈现出细分特征。在诸多营养素分类中,不同的营养素在促进发育、修复组织、优化生理等方面的作用各有优势,所适用的人群各不相同。以孕妇为例,其主要需要对组织器官正常发育的相关营养素,若营养素供应不足,则会影响到孕妇的身体健康,关系到腹中胎儿的正常发育。随着人体发育的成熟化,细胞更新频次保持在一定水平,同样需要一定量的营养素供给,维持人体组织构成[2]。②维持生理功能:在人们进入一定年龄后,将会具备一定的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的形成与维持,离不开营养物质的支持与作用,而营养物质的来源则是琳琅满目的食品。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小分子与大分子之间的变换,在血液循环的支持下,对人体肌体构成成分进行代谢,并将代谢后的代谢物排出体外,使人体各项机能与器官功能保持在良好状态。
2.3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保证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儿童和青少年的生产发育速度加快,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身体机能指标提升较快,体内代谢需求旺盛,只有源源不断地通过食品摄入营养物质,才能满足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对营养素产生的强烈需求。男孩子与女孩子身体发育节奏不同,对营养素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但缺乏长期缺乏营养素,必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②满足各类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特殊人群主要是指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达到一定水平,体内代谢节奏降低,对营养素的需求相对减少,仅需通过科学营养,延缓衰老、保持良好生命质量即可。而孕妇则为了满足胎儿正常发育,需要通过食品摄入种类丰富的营养素,以保证胎儿发育,但在此过程中,应在防止营养不良的前提下,避免营养过剩[3]。③增强特殊环境下人群的抵抗力、耐受力和适应性:在高温、强毒、强辐射等特殊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若对其防控与处理不当,则极易诱发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在部分特殊环境下,要提高对钙、锌、钾等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在微量元素类型方面保持良好水平,以有效防止特殊环境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3 加强食品营养,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探讨
3.1注重食用早餐的重要性 在一日三餐中,早餐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对于保证人体一天的活跃性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均应高度重视早餐的重要价值,将早餐的摄入摆在一日三餐更加重要的位置。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早餐,甚至不吃早餐,这往往导致整个上午人体血糖不足,含氧量水平相对较低,进而造成精力匮乏,精神状态不集中等問题,影响上午的生活或工作。因此,应认真摄入早餐,并注重早餐的营养效果,保持良好用餐状态,满足上午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3.2按时用餐拒绝零食及饮料 在当前生活氛围中,部分人由于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无法按时用餐,用餐不规律,导致身体规律性缺失。对此,为保证按时用餐的良好效果,必须科学设定用餐时间,对用餐间隔、用餐时长等进行合理安排,确保一日三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促进来自于食品的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保证身体健康。同时,零食或饮料含糖量相对较高,食用过多会导致饱腹感,不利于正餐的的摄入,因此应少吃或不吃零食,可采用水果或奶制品代替零食,这样既可以远离零食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提高身体营养物质摄入量,一举两得,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应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和晚餐吃少”的健康原则,防止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杜绝暴饮暴食,拒绝单次摄入过量餐食[4]。
3.3减少油炸健康烹饪合理膳食 油炸食品尽管口味相对丰富,备受部分人群喜爱,但是食物在经过高温油炸之后,会出现大量油脂含量,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有害物质,若人体摄入过多上述有害物质,则极容易加大肌体代谢难度,为身体各项器官带来沉重负担,久而久之打破身体正常稳定的平衡机能状态,诱发不同类型的病变。因此,应远离油炸食品,牢固树立健康烹饪的价值理念,科学选择食材,对食材种类、营养物质等进行合理优化调整与搭配。在食材烹饪过程中,适度降低油、盐、味精等调料的使用量,保持良好的清淡饮食的习惯,防止身体因不良物质摄入过多而导致的潜在损伤。
3.4多吃蔬菜、水果、薯类以及鱼、禽、蛋和瘦肉新鲜水果和蔬菜是人们一天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之一,只有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才能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其中的能量含量较低,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极为丰富,人体生长发育及代谢所需要的化学成分大多数來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因此必须将新鲜水果和蔬菜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来对待。同时,薯类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资源及膳食纤维,对于调整肠胃蠕动状态,强化自身免疫力具有显著作用,可在膳食中适当提高薯类的摄入量。此外,鱼、禽、肉、蛋同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矿物质,消化利用效果相对较好,必须保持摄入量[5]。
3.5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适量运动是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关键构成项目,只有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才能促进来自于食品的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将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转换为人体所需的能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若进食量过大,而相应的运动量不足,则会造成大量营养物质在体内堆积,并以脂肪的形式成为人体部分,容易诱发肥胖等病症,不利于身体将康。因此,应制定详细可行的体育运动计划,根据自身身体实际,合理选择运动项目与运动类型,控制运动时间,提高健康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受营养评价、营养控制、健康调理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实践领域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阻碍着人体健康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人体健康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食品营养摄取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创新方式方法,强化人体健康过程控制,为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塑造良好体制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峰宇,张晨仙,潘华成. 现代人群营养健康现状及对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4(6): 206-209.
[2] 李红亮, 周小涵, 林家萍, 等. 黔北地区社会人群营养KAP调查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21(3): 278-281.
[3] 阙雄梁, 李胡杰, 刘永. 营养教育与膳食干预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营养状况和骨密度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45(22): 225-226.
[4] 沈博刚, 倪建英, 李伟明. 2015年ESPEN营养不良(不足)诊断共识、营养风险及误区[J]. 中国学校卫生(下旬刊), 2019, 24(5): 261-265.
[5] 赵升鹏. 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内涵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7(4): 5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