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不用怕
2021-09-21本刊编辑部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邱婷婷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8月4日15时21分(北京时间8月5日3时21分),全球目前累计新冠病例数已经超过2亿!这也意味着全世界2.6%的人口曾感染过这种病毒。考虑到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充分的诊断和检测技术,实际感染的人数,肯定还要高于这个数字。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的一年多后,累计病例数才达到1亿。而从1亿到2亿,却只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这与新近出现的多种新冠变种,尤其是德尔塔(Delta)毒株有关。截止2021年7月底,德尔塔毒株已传播至132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德尔塔毒株可能导致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付之东流。
那么,德尔塔毒株到底有多“毒”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1.什么是德尔塔毒株?
德尔塔毒株属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一种,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被发现,最初被称为“双突变”病毒。2021年3月底,由10个实验室组成的“印度新冠病毒基因组学联盟”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采集的样本中发现,这种新的变异毒株携带E484Q和L452R突变,可能导致免疫逃逸和传染性增强。后来这一变异毒株被世卫组织命名为B.1.617,并在5月31日用希腊字母δ(德尔塔)命名。
其实,目前已经在全球发现了数百种新冠病毒的变体。早在2020年3月,冰岛德科德基因公司对冰岛新冠肺炎患者检测就发现了大约40种新冠病毒变体,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名患者身上查到他同时感染了两种新冠病毒变体,其中一种是带有特定变异的病毒,另一种是没有变异的病毒,而后来感染的人都只感染了带有特定变异的病毒。这也意味着,带有特定变异的病毒比没有变异的病毒更具传染性,就像今天的德尔塔变异毒株。
202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各地的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特点列出了4个“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分别是:最早在英国发现的毒株阿尔法;最早在南非发现的毒株贝塔;最早在巴西发现的毒株伽玛;最早在印度发现的毒株德尔塔。但是,由于德尔塔的传播能力比其他几个变异毒株更强,成为了现在全球关注的焦点。
2.新冠病毒为什么不断出现变异?
变异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病毒也不例外。而且病毒的变异更快更容易。
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蛋白质外壳包裹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仅有DNA或RNA。一旦进入细胞,病毒的DNA或RNA便开始大量复制,在数万到数亿次的复制过程中,病毒会随机出现复制错误,也就是发生突变。一般而言,DNA病毒不太容易变异,因为DNA是双链结构,即使复制过程中某一条链出现错误,还可以通过另一条链纠正异常,因而突变率相对较低,这类病毒有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RNA病毒是单链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如果出错,则没有另一条链来纠错,因此变异率相对较高,这类病毒包括冠状病毒、流感病毒、丙肝病毒等。这正是新冠病毒容易变异的主要原因。
3.德尔塔毒株和之前的变异毒株相比有何特点?
广东疾控中心等团队于2021年7月2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尔塔变异毒株确诊病例的病毒载量是2020年19A/19B分支新冠病毒载量的1260倍。这种高浓度病毒颗粒的特点,导致德尔塔变异毒株具备更快的病毒复制能力和更强的传染性。在接触德尔塔病毒的4天后,感染者体内即可检测到病毒;而接触原始毒株者,平均需要约6天才能检出病毒。新冠原始毒株的基本传染数(R0)值在2.5左右,而德尔塔毒株的R0值约为5~8,即1名感染者能传染给5~8人。
4.德尔塔毒株传播方式是否发生了改变?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在2021年7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发布会上表示,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污染物传播和空气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时,喷溅出来的呼吸道飞沫如果携带病毒,会导致与他近距离接触的人感染。
接触病毒污染物传播呼吸道飞沫和分泌物污染了物体表面,病毒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其他人用手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沾染病毒,接触自己的口、眼、鼻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染。
空气传播也叫气溶胶传播,在室内、通风不畅的狭小空间,如果有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会形成非常细小的呼吸道分泌物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停,其他人吸入,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排出病毒的人离开这个空间,在空气中仍然会有病毒存在一定的时间,其他人进入以后可能导致感染。
2021年7月发表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特性及流行现状与防控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到,对于广东2021年5月以来发生的疫情,流行病学追踪显示,德尔塔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患者同他人共用卫生间或就餐时,即使无交谈也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传播。之前,负责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广州警方公布过一段监控录像:同一个餐厅内,黄某(第三代感染者)与鲁某(第四代感染者),两人先后走进卫生间,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14秒就完成了病毒传播。
故现在对密切接触者的界定上,已从以前的“在发病前两天跟病人的家人,同一个办公室的人,或者一米之内共同吃饭、开会等”,变为“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单位、同一座建筑,发病前4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
5.感染德尔塔后有哪些症状?
症状不典型成为医护人员对德尔塔毒株的第一印象。与原有发烧、无鼻涕等症状不同,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早期症状可能就仅仅表现为乏力,或者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
6.德尔塔毒株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吗?
目前多项研究都指向德尔塔病毒更易导致重症。2021年7月14日《柳叶刀》刊登的一项苏格兰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德尔塔毒株的住院风险是最早发现于英国的阿尔法毒株的两倍。另外,加拿大一项针对2021年2月7日至6月22日20万感染病例的初步研究显示,感染德尔塔变种的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比原始毒株分别高出120%、287%和137%。
不过,在分析重症情况时,除了病毒本身,还需要看宿主本身的情况,比如患者是否已经接种过疫苗?年龄大小?还有是不是有一些基础疾病?另外,疾病发现时间、救治时间、治疗手段等,都是影响重症率发生的因素。
7.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有效吗?
“有效,非常安全。”7月31日,钟南山院士在《新冠疫情的现状和判断》的演讲中介绍,基于今年5月份广州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暴发疫情的研究,结果证明国产疫苗是有保护作用的。研究初步统计显示,国产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果为100%,对中度、轻度、无症状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6.9%、67.2%、63.2%。
8.为什么打了疫苗还会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回应称,没有“突破病例”的疫苗是不存在的,大家熟知的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麻疹疫苗无一例外。新冠疫苗接种之后,一定会有接种过疫苗的高危人群的感染,这是必然的,这才会有所谓的疫苗保护力这一说法。
突破病例(疫苗突破性感染)是指完成推荐剂量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14天后,又查出感染新冠病毒。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完成推荐剂量”的疫苗接种。所谓“完成推荐剂量”是指应接种2针疫苗者(如灭活疫苗)完成了2针的疫苗接种,应接种3针疫苗者(如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完成了3针的疫苗接种,只有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1针即算“完成推荐剂量”的接种;二是强调接种疫苗“14天后”发生的感染。这是因为接种疫苗后抗体是逐渐产生的,并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一般在“完成推荐剂量”至少14天后抗体才能升高至可以抵御病毒感染的水平。因此,如果只打了1针灭活疫苗或打了第2针后还不到14天,因为抗体产生不足而感染新冠病毒,并不属于疫苗“突破性感染”。
新冠病毒突破了疫苗为机体筑成的免疫防线,侵入人体导致突破性感染,与人体免疫、病毒变异、病毒量多少等多种原因有关。
首先,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如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正在化疗的肿瘤患者或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对疫苗的刺激反应可能较弱或无反应,就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第二,不同疫苗接种后,突破性感染的发生率也不同。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学术医疗中心22053名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接种mRNA疫苗后,有26人发生疫苗突破性感染,感染率为0.12%。在印度,同样是针对医务人员的研究,总共113人接种了疫苗,其中28人接种灭活疫苗,85人接种了腺病毒载体疫苗,有15人发生突破性感染,感染率达到13.3%。
第三,长时间暴露在有新冠病毒的环境中,或者一次性感染的新冠病毒数量太多,体内抗体不足以对抗侵入的大量病毒,也会造成疫苗突破性感染。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工作人员中发生的突破性感染,很可能与长时间暴露在有新冠病毒的环境中相关。
第四,病毒变异同样可能帮助病毒突破疫苗为机体筑成的免疫防线,导致突破性感染。目前,我国已发现,南京疫情主要由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所致,可见突破性感染的发生与变异病毒高度相关。
不过,接种新冠疫苗后,疫苗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抗体生成的记忆细胞。因此,大多数疫苗突破性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或轻症患者。但是要注意,无症状感染者传播新冠病毒更具有隐匿性,会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而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或免疫抑制患者一旦成为疫苗突破性感染者,是可以发展为重症患者的,或者导致原有疾病加重,甚至死亡。
9.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吗?
7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疾控专家表示,初步观察,对已完成免疫接种1年以内的普通人群,暂无必要进行加强针接种;但对完成免疫6~12个月,且免疫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因工作需要要去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在国内从事高暴露风险职业的人群,是否有必要、何时开展加强针的接种,正在进行研究,大家可关注相关信息。
10.我国是否进行了针对德尔塔毒株的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究?
8月4日,有媒体报道,我国已成功分离德尔塔变异株,为生产针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新冠灭活疫苗做好准备。同时,中国研究团队还发现了针对德尔塔毒株的有效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IC50高达5ng/ml,预示其在由德尔塔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的短期预防与早期治疗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温馨提示
通过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德尔塔毒株作为新冠病毒的加强版在全世界“横行霸道”,但其并没有导致新冠病毒生物学特性发生颠覆性改变。打个比方,虽然孙悟空从炼丹炉里出来了,但泼猴还是泼猴,其基本特性是没有改变的。因此,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并没有改变,现有的疫情防控措施对德尔塔变异株仍然有效,以下仍是预防新冠肺炎(包括德尔塔毒株)的重要方式:
◎继续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自觉遵守防疫措施,在商场、超市、酒店、影剧院、体育场、公交车、地铁、机场候机室等公共场所,配合做好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疫苗接种仍是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措施。
◎可能接触病人或病毒污染场所的人,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注意触摸可能的污染物体后要及时洗手、消毒,注意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先消毒、后处理。
◎不聚集,少到密闭、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现阶段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减少公共部位的接触,回来后及时洗手。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进入秋季,温度出现下降,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注意饮食卫生,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拒绝食用野味。
◎做好健康监测。尤其旅游、出差归来后,应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佩戴口罩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不要到没有资质的诊所就医,以免延误诊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务必做好防护。不要带病上班,并向单位报告旅行史、接触史及身体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