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故乡记忆
2021-09-20张方修
张方修
人生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在外闯荡几十年,经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我在那里生活总共不到十六个年头,可在随后四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却怎么也走不出它的风景。
前天夜里,真的做了一个梦,回到我的故乡,笑声惊醒熟睡的妻子,泪水浸湿了帎套。我看到了老家,看到了那里熟悉的一草一木,唤醒了沉睡中的记忆。
梦中的村庄,是一个古黄河畔的小村落。村东头,黄河堤像一条巨龙,蜿蜒向东南延伸,高高的堤坝上长满刺槐、毛白杨、柳树,还有许多诸如杞柳、紫穗槐、蜡条等护坡的灌木,一派葱茏,风景秀丽。黄河堤下,一条曲折的小河,清澈如带,环绕村庄。
十六岁那年,我离开了故乡,从军戍边,一别就是十五年。虽然每次探亲都会回去看望家乡的父母、亲朋,但时间很仓促,来不及细细品读故乡的变化。故乡在岁月的流淌中悄悄地改变,已经不再是留在我记忆当中的模样。印象中的故乡,黄河滩上一览无遗的田野,金黄色的麦浪,小河沟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欢快地游动,细长的芦苇扭着腰肢,随风摆动。还有大堤下的老屋、大树、古井和弯弯曲曲的小路,这些才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儿时的家乡,平心而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贫穷,落后,更没有什么景致。但印证了那句老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那里的儿时记忆,留下了我的最美童年,终生难忘。虽然穷过,冻过,饿过,苦过,但留存的记忆中没有痛苦,记住的只有快乐。
无忧无虑的我们,三五成群,整天疯个不停,从父辈们那里继承过来简简单单的游戏,每天玩得有滋有味。
随便找一把小石子,小伙伴们席地而坐,先向上抛一个石子,在地上飞速抓一个,用手再去接住下落的石子,比赛谁抛得多,接得多。失利了,轮换下一个。眼睛和脖子,随着石子的抛上落下一起晃动。
旧书报叠成的正方形纸牌,每人怀揣一大摞,一个比一个大。比赛通常两人一组,你出一个,我出一个,用石头剪刀布决出顺序,第二名把纸牌放在地上,第一名使出全力,用纸牌狠狠地拍打,谁一下子把纸牌拍得翻过来了,谁就可以赢得对方的纸牌。否则换对方继续拍,如此轮流。拍得浑身是汗,开心快乐。
老槐树下,男孩子们玩着砸钱的竞技游戏,每人一块铁瓦,先在地上画一个约四十公分见方的正方形,叫作“城”,参加的人各出一枚一分硬币,摞成一叠,放在“城”中心。在距离“城”约十米的另一端画一条横线,所有的人在“城”一侧向横线投掷铁瓦,按距离横线的远近决定砸钱顺序。距离横线最近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第一名先用铁瓦砸城里的钱堆,砸出“城”的为赢,第二名接着砸,直至把“城”里的钱砸完。赢钱的一片欢呼,失利的连连咂嘴摇头。
高高的黄河堤上,在那百花盛开,绿树成荫的季节,是我儿时的乐园。复杂的地形,是我们模仿战斗情节的好战场,几人一组,舞枪弄棍,打得天昏地暗,每次都是在父母声嘶力竭的呼唤中才不甘地结束战斗。
堤下的小河,是我们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蝉鸣枝头酷暑难耐,我们几个小伙伴总要躲过大人们的视线,偷偷地朝河边跑,掰些柳枝编成伪装帽戴在头上,然后,争先恐后地冲向河滩。太阳把河水晒得暖暖的,河边的芦苇又高又密,这里是我们洗澡、戏水最为隐秘的好地方。河水缓缓地流淌,脚下踩着细密柔软的沙土,这种舒服,别人无法体味。我们戏水兴致正浓,谁都没想到会有大人悄悄地恶作剧,直到上岸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不见了,让我们一时间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找。直到发现不远处茂密的芦苇秆上,有用野草扎着的一捆衣服时,才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每每回家妈妈拷问是否下河洗澡了,都是矢口否认,经验丰富的妈妈会用指甲划几下我的胳膊,一条条清晰的印痕,让我哑口无言,默默接受斥责。
村东头第一家,大堤脚下,住着孤苦的田奶奶,门口的一棵杏树,树干足有脸盘那么粗,粗糙的树皮顯示了它苍老的年轮。每逢初夏麦收季节,树上绿叶婆娑,枝丫间缀满了泛黄的杏子,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小孩们最快乐的日子,几个伙伴们便会像猴子一样爬到树上,拣熟透的杏子吃。若不上树,就用土块砸,你一块我一块飞向树梢,只见杏子纷纷落地,每次都是在田奶奶的叫骂声中,拣上几个杏子落荒而逃。
逮鱼,是我们这些小男孩的又一件乐事。找一个有鱼出没的小河汊,垒两个土坝将小河拦腰截断,每人一个脸盘,奋力向外戽水,等到小鱼露出脊背,用粪箕一兜一个准。若想逮到大鱼,则要等到汛期,那时会有大鱼顺流而下,我们会在小河选择窄一点、平坦一点的地方,两侧插上芦苇帘子,挡住鱼的通道,在河道中间留好的缺口处张开渔网,面对上游扶网守候,俗称“等鱼”。网底被水流冲向下方,我们用脚紧贴着网底,若有鱼入网,势必会在网底乱窜乱撞,脚就能感觉到有鱼入网了,这时抬起网口,鱼就落入网中。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往往可以逮到大鱼。
滚铁环,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大大小小的一群男孩,每人一副铁环是我们的标配。只是尺寸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超过二尺,小的直径在一尺左右,都是钢筋焊接的。用来滚铁环的钩子都是做成U型的,约二尺长,把手上有的套着木柄,有的用钢筋直接弯曲成型,再用布条缠上。每个铁环上面还做三五个小铁圈套在上面,滚起来发出脆生生的声音,非常悦耳。一有空,几个孩子凑到一起,滚着铁环,跑上小路,越过小桥,甚至穿梭在干涸的小水渠,竭尽其性能。伴随铁环飞滚,一片铃声,一片欢笑。更有创意的,还有人把废自行车钢圈当铁环滚,推者得意,观者好奇,别有一番风味。那时把铁环带进教室也是老师默许的。
如果在哪家屋檐下发现了大大的马蜂窝,小伙伴们就摩拳擦掌,急不可耐地想把它消灭掉。胆大者自告奋勇,忙着准备好长杆子,找件厚一点的衣服,戴上草帽,去挑落马蜂窝,其余人先是观战,待到马蜂乱飞,则慌忙逃跑,或者抱头趴地上,任凭马蜂在脑袋周围嗡嗡作响,但难免会有失误者被蜇得鼻青眼肿。假如发现野外树上的马蜂窝,每次经过,总要用土块砸得马蜂乱飞才甘心。
没有成年的我们,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无忧无虑。
农村的孩子,总是很早干农活,减轻父母的负担。我是十一岁就学会打猪草、放羊、拾粪,十四岁就开始干农活。那时学制改革,小学五年,初中两年,课后根本没有作业,所以早早地就帮家里干活或去生产队挣工分。比如割麦,收山芋等农活都干过。农闲时兴修水利,我们还去水利工地扒河,抬着一兜土用力登上坡顶,是很重的。但这些劳动经历,锻炼了体格,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理解了父母养家之难。我的不怕吃苦、节俭、忍耐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说是在此时开始形成的。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够我受用一辈子。
时光如水,日月如流,这些少年时的经历,一晃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生活过的故乡已经消失,但那些令我快乐的时光和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却牢牢地刻画在真真切切的记忆中。世上美景无数,在我的心里,都比不上童年的故乡更加美好!故乡,不仅仅是那一片土地,还有那一片土地上度过的岁月。那里埋着我的先人,埋着我的胎盘,是我的根和脉,我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和记忆痕迹,是我独自拥有的,一辈子烙在了心上,一辈子永远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