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书结缘(外一篇)

2021-09-20陈宇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哥文字文学

也许是书香门第的缘由吧!我和大哥都继承了父亲的爱好:与书为伴,与文字为友。大哥在读书时期绘画就很精彩,文笔也很生动。那时才六七岁的我,刚刚识得几个大字,已经常常有一种想要阅读的渴望,在后来的岁月中,始终没有丢弃这一爱好,如今我还用文字养活妻儿。可惜由于职业的缘故,大哥后来荒废了自己的爱好,所幸我的侄女又继承了大哥的喜好,还因为绘画特长而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小时候家境贫寒,大哥为了节约空间,将一块木板两头用铅丝挂在半空,他的书整齐地放在上面。我常趁大哥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地翻弄他的“书橱” 寻找我的需要。当然,有许多文字我是读不懂的,于是就从一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入手,常常看得我“走火入魔”。

上了初中,校园里刮起一股强劲的“柔情文学”风。汪国真、席慕蓉的诗作像夕阳草树、斜风细雨般诱惑并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于是,我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栽”在买书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传阅,传到什么看什么。站在文学的门槛边,没有人指点,我用一份敬畏的心去聆听那些灵魂深处的歌吟,去独自领悟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去构思一份对神秘世界的懵懂向往。

爱书的人常常赞不绝口,不爱书的人很快就腻了。作为一个男孩子,无缘无故地“恋”上岑凯伦、亦舒、琼瑶等流行作家的书,也许是不应该的事。然而,青春年少的我,常常痴情醉心于那些文学作品的描绘中,甚至把自己无形中就当成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好在心里也很明白:好男儿当纵横八方,怎可以与这些痴男怨女们“同生共死”。

高中时,梦想最多,渐渐地疏远了那些情呀爱呀的描写,一度迷上了写诗。我把凌乱的文字排队,融入自己的情感,那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文字组合,就是我眼中的诗歌与文学。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以流传,我首先制作自己的“诗歌单行本”,请来书法比较好的同学,誊抄我的诗歌,然后再配上封面。这种手抄本诗集流行一阵后,我又牵头邀来共同爱好的同窗学子,组成“文学沙龙”,也就是各人凑些钱来,自购纸张,然后每人选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再力邀其他“文朋诗友”们加盟,但都是要出“赞助费”的。于是,我们各自分工,组稿、校对、插图、制版、印刷,整个一条龙地进行“文学大生产”。在“新书”出炉之前,我逐字推敲,再邀请热爱文学的老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时真正体会到读书带来的诸多优越,真是快乐至极。

读到高二那一年,泗阳县文化馆的刘副馆长莅临我的母校,工作之余,特地让人找到我,给了我一番鼓励,顺便带来了发表我作品的刊物,看到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了铅字,那一刻,我的心情激动到巅峰,那份难掩的喜悦,让我久久难忘。

走上了社会,逐渐明白那些所谓的流行文字,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于是一些中外名著开始占领我的书房。从《平凡的世界》到《布老虎丛书》,从《复活》到《战争与和平》,那些优美的文字、铿锵的精神使我逐渐忘却了柔情蜜语。逐渐阅读完那些遥远名人的文字后,我开始“接触”离我很近的一些文学“偶像”,主要是江苏省内的作家。在我心目中,他们那些隽永的文字,是我的精神食粮,他们那些奋斗的足迹,也是支撑我在文字中找寻幸福生活真諦的理由。也许是与文学的那种神来久远的情缘,我的诗文竟也屡屡见报,甚至用这些文字创作出来财富,这也抚平了我工作不如意的遗憾。

倏忽间,我已到了半百之年。流年轮转,再回首去找寻那些年少时曾醉心痴迷的书时,写书的人已然没有了音讯,而看书的人隔着岁月的长河,依然在想着、念着;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距少年时的梦想越走越远。幸运的是我年少时学的那些“甜言蜜语”,为我如今温馨的生活铺垫下扎实的基础。如花的娇妻、活泼可爱的儿子,是我幸福生活的源泉,也为我的业余创作带来灵感。看着妻子满头大汗为我整理杂乱无序、堆如小山的书籍时,心里总有一丝如泉水般涌动的喜悦掠过。

也许是年龄渐增,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痴迷写作,但那份激情依旧如昨。现在的我慢慢地喜欢上了一些简单的哲理性的小短文,三言两语,指点江山。不是偷懒,而是在生活这本深奥的书面前,无须太多赘言,简简单单才是最真最纯的境界。

春夜漫读

与其他季节相比,我更喜欢不冷不热的春夜。晚饭后,去户外溜达一圈,便从容地走进书房开始习惯性的夜读。

书是案头之山水,而山水又是地上之文章。汉语言中,大凡形容博大浩瀚,一般都以山为例,或以大海冠名,而比喻书,就是山与海一起来形容:书山书海。书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奇妙世界,走进去,就会被深深吸引了,书中有看不完的兴致,赏不尽的风光,形色各异的人与你促膝长谈,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含的种种深意,使你的思绪如金戈铁马,亦使你思绪柔情恰如小桥流水、风花雪月。

至今依然记得余秋雨的名言名句: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是普普通通过日子的人,日子就是一日三餐及由此衍生的喜怒哀乐。尽管每个人过的日子不—样,有的富贵,有的平庸,有的繁华,有的颓废,但大家还是依照原有的轨迹,在一步一步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人都是由贫穷走向富有,这里指的是思想,而不是真正的经济数据,这种富有则来自读书。这时,我便会记起童年跟随父亲一起到校园玩耍时的镜头,也许生来与文字结缘,还未读一年级时,我已经认识了许多字,甚至朗朗上口背出许多古诗。当然,这便归功于读书了。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买来的书可以休闲从容地读,但大部分人常常不读或很久后才读,于是便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了,一般借来的书,看起来都很急迫粗略,因为有一点点的压力。

曾经有过一段日子,我专门借书读,这样则改变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因为借来的书是要归还的,面对期限,所以抓紧阅读。也有不买不借而读书的,那便是“蹭书”,蹭书的场所一般是新华书店和报刊零售点。

在工厂的日子,由于经济窘迫,我便在工作之余,躲进报刊零售点,不知疲倦地大量阅读,因为图书摆放形式的变化,从封闭到开架售书,方便了我等爱读书的人。每当走进图书超市,我真是抑制不住激动,那么多书在眼前,虽然不是我的,却可以随手取来,宛如从荒漠一步跨入百花园,眼花缭乱。抚摸着一本本崭新的书,更是爱不释手。虽然有时管理员也会吆喝着:不买不能长时间阅读,但时间久了,混熟了,他们便不再吱声,甚至当我有作品发表时,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后,他们竟对眼前的我肃然起敬。此时的我,俨然就是生活中的作家。

自离开校园后,很少有置身书海的环境。工作的压力,加之经济的捉襟见肘,对于书的渴求,无异于一日三餐,所以我一旦有机会拥有长时间阅读的机会,绝不会放过点点滴滴。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崭新的书,站在书架旁孜孜不倦地阅读,读一会儿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再换个角度,换个地方,再取一本仔细翻阅,如果总是在一个地方读一本书,却又不掏钱买,难免会有些许尴尬。虽然后来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大量买书的机会还是微乎其微。于是我便去地摊购买旧书,书虽然是旧的,但没有读过书的依然是宝物。淘到心爱的书,爱书人的都欣喜溢于言表。我也不禁莞尔。“凡是爱好书的人都有一些拜物狂,哪怕只是寥寥的几页,脏的也罢,有污迹的也罢,只要是激动过他们的幻想的,便是神圣的。”

说心里话,外面的世界确实是很热闹,但书中的世界更精彩。热闹的世界是暂时的,是生活的表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某种精神发泄,而书更像一种土层深处的养料,给人智慧,增人才干,冶人性情,壮人胆识。在寂静的春夜里,手捧一本书,人静心宁,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苦吟,范仲淹的心系天下……一次次地引领着我不断地经受生活的磨炼,感受生活的劳苦与沉重,体味着世事的纷繁与苍凉。读得多了,自然对时代的嬗变、名人的沉浮、事物的褒贬,去几片障眼的阴霾,多几分睿智的思考和坦荡的心态,使自己的思想不属于任何人。

因为对文字的喜爱,而爱上读书,爱上读书使自己的业余创作灵感顿生,感谢那些书,陪我度过一年又一年,春夜漫读的快乐和书中的道理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简介:陈宇,男,江苏泗阳人,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散文选刊》《扬子江》《诗歌月刊》《小小说选刊》《芒种》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

猜你喜欢

大哥文字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济公传
上一句
憋出内伤
文学小说
气死的鱼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