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探讨
2021-09-19陈晶晶
陈晶晶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儿科,山东淄博 255120
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 由于患者年龄小、耐受力较差,因此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哭闹、躁动等事件,同时受病情因素影响,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都较高,而家长则因不了解患儿病情,经常会误认为护理工作中存在差错,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严重影响护患关系[1]。如何有效和患儿进行交流与沟通,增加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一直是临床各级医疗机构探讨的重点和难点。肢体语言沟通则是使用动作、行为、眼神等方式方法和患儿进行交流,最大限度地让患儿能够产生直观上的亲切感并逐步进入到放松状态,增加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 而个性化护理则是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患儿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尽可能促进患儿病情康复[2]。 为提高小儿护理工作质量,该院将儿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 例患儿, 按照双盲随机对照的分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别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和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小儿科收治的10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对照的分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非急危重症;住院时间不低于3 d; 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此次研究并备案;患儿家长对护理方案了解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能配合该次研究患儿;需隔离治疗患儿;临床资料不全患儿。 对照组50 例患儿,男29 例,女21 例;年龄1~6 岁,平均(3.4±1.2)岁。 观察组50例患儿,男27 例,女23 例;年龄1~5 岁,平均(3.3±1.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有临床护理路径的疾病,如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则遵循临床护理路径要求进行护理,而没有临床护理路径的疾病则由主管医师以及高年资护士根据长期医嘱经日常巡视等措施拟定相应的临时医嘱[3]。实施责任护理制度,护士除需要监督长期和临时医嘱的实施外,还要负责患儿病情监护、拟定个性化饮食方案、皮肤管理、大小便护理、用药护理等工作,对小儿腹泻,还要注意观察水电解质等是否发生紊乱, 及时遵医嘱进行补液,监测患者病情和体温变化,防止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予以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措施,具体为[4-5]:(1)肢体语言沟通。 ①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操作过程中,态度要和蔼可亲,动作要轻柔、迅速、准确,调整护理操作时大方得体,尽量减少身体姿势过多改变,同时配合温柔的语言,尽可能减少对患儿不必要的刺激。 查房期间对所有患儿一视同仁,细致全面地照顾患儿,注意患儿的日常活动, 尽可能增加其住院期间的愉悦度,让患儿和家长感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创造和谐气氛,为开展后续工作做好铺垫。 ②护理人员接触患儿时,要注意患儿的表情变化,必要时予以安抚和鼓励,尽可能地通过各种轻柔细致的操作让患儿感受到爱护和关系,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减少患儿的恐惧感。③护理人员要细致全面地注意患儿表情、 症状等改变,熟练掌握各项常规诊疗操作,表现大方,让家长放心。④护理人员在与患儿交流时,要采用蹲姿,和患儿保持一致高度,通过减少患儿仰视以消除其紧张感和恐惧感。 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护理人员与其交流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既消除了患儿的心理压力,又增加了患儿家长的信任度。同时尽量使用情趣化或者鼓励性的语言,通过肢体沟通,及时掌握患儿的情绪、心理变化,方便后期开展工作。 (2)个性化护理。 ①详细记录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异常状况,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必须予以隔离治疗。②和患儿及家长保持交流与沟通,及时向患儿家长讲解病情,尽早开展健康教育,耐心解答家长疑问,消除其焦虑和疑问,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③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房间内空气清新,定期消毒和杀菌。 病房内可张贴卡通图画或摆放玩具,方便及时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④对呼吸困难的患儿要给予氧气吸入或者轻拍其背;对发热患儿要尽早降温。⑤指导患儿合理饮食,保持热量、水分摄入充足,严禁摄入刺激性、辛辣、油腻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水。 ⑥指导患儿家长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并及时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要及时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对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质量(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依从:患儿及家长可以遵医嘱配合治疗和护理;基本依从:患儿及家长基本可以遵医嘱治疗; 不依从: 患儿及家长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患儿哭闹不能配合治疗与护理,照料不周引发病情变化,强制治疗护理操作等[6]。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护理的总依从率分别为96.00%、68.00%, 观察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00%、96.00%、100.00%;对照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4.00%、70.00%、76.00%。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较高,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比较[n(%)]
3 讨论
儿科作为临床特殊科室之一,其患者具有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差、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差的特点,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7]。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护理的总依从率分别为96.00%、68.00%,观察组总依从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00%、96.00%、100.00%, 而对照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4.00%、70.00%、76.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较高,而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说明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常规护理虽然有效,但其关注点在治疗护理、基础的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等方面,并不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如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患者安抚需求等,无法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8]。个性化护理则是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患儿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尽可能地促进患儿病情康复[9]。肢体语言沟通作为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新型护理措施之一,其对特定环境补充语言沟通,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等向患者传递一定的信息,这对小儿群体来说极为重要[10]。 患儿入院治疗,受环境因素、自身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负面情绪如紧张、恐惧等都极为显著,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因此只能通过哭闹来宣泄,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差,此时开展任何诊疗行为都容易增加患儿的痛苦,增加抵抗抗拒情绪[11]。 而且部分家长溺爱心理过强, 儿童得病后易负面情绪宣泄到医务人员身上,增加护理难度,严重时甚至诱发护患纠纷。而护理人员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经抚触、拥抱等行为可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鼓励和安慰患儿。 保持微笑可以消除患儿的抗拒心理,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利于诊疗行为的开展[12]。 临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的目的在于为患儿开展辅助治疗与护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对医护产生的恐惧感,多方位地满足患儿身心需求,提升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进而强化治疗效果,促进其病情的康复[13-14]。相关学者在其报道中指出,研究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95.83%、97.92%、100.00%、95.83%) 均优于参照组(83.33%、81.25%、77.08%、77.08%)(P<0.05),这与此次研究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不仅可以增加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还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