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能力在生活中生长
2021-09-19袁记通
袁记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里的语文实践更多是指生活。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具体,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主动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抽象内容转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助推学生理解课文,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为例,浅析运用生活经验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
一、借助生活画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词语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用训练的前提。低年级语文教学,词语理解是教学重点。学生仅仅依靠朗读去理解词语的含义,这样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借助画面,或者相关视频,将生活场景移植到课堂中,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为其语用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的时候,针对“小鸡画竹叶”的生字“竹”,很多学生也许在生活中见过竹子,却无法将生活中的竹子与生字“竹”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图片呈现生活中的竹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竹叶的外形与象形“竹”字,借助多媒体呈现其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头戴小鸡头饰,演一演小鸡走路的样子,增添课堂趣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借助生活体验
语用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范例教学,从扶到放,让学生学会应用,学会表达。遗憾的是,当前的阅读教学,教师过分注重人文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统编教材突出单元要素,注重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更应该启发他们学会与文本深度对话,引导他们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辨,从中理解文本作者的表達技巧。
比如,在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荷塘的景色,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按照课文内容,依次呈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指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接下来,教师继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过来与荷叶为伴?学生打开想象的阀门,说出与荷叶为伴的小动物——龙虾、螃蟹、蝴蝶、蜜蜂……紧接着,学生又说出了“荷叶是龙虾的大伞”“荷叶是蝴蝶的舞台”等精彩的语句。
三、借助生活实践
一提到生活实践,不少教师就想到调查、劳作等,这对于生活实践理解有点儿狭隘。其实,针对语用教学,最根本的就是搭建平台,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其言语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小主持人”,或者开展朗读比赛等等,形式多样,关键是要给学生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师不过多干预,重在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比如,在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晒“粽子”,介绍一下端午的粽子;在端午节这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家包的粽子。又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让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小猴子”。在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践,为学生搭建语用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用教学的具体策略还有很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语用能力训练,教师不仅要关注相应的知识学习策略指导,更应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为其语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