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事务治理与合作型权力结构重塑

2021-09-18陈建国

理论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

〔摘要〕城市社区事务的治理是政党、行政、居民和物权等几方面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反映核心要素的权力结构能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绩效。在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中,社区居民处于中心地位,社区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实现居民自治的核心功能,社区业主组织承担着实现物权法治的重要任务。重塑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要补齐社区业主和物业服务组织要素,根据共同体治理的要求定位党组织的角色地位,按照去行政化的方向调整居委会和服务站的关系,通过组织间交叉任职实现党组织、居委会和业主组织的互动合作。

〔关键词〕城市社区事务,合作型权力结构,社区居民,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业主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4-0071-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治理变革实践表明,城市社区治理的大趋势是走向自主治理,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和物权制度的确立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更加突出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进行的新一轮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新出台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都突出强调了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城市社区事务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原有的城市社区的权力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城市社区事务治理,如何重塑城市社区的权力结构?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因为社区权力秩序是社区治理问题的核心所在。

关于社区权力结构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力量在社区中拥有权力及其大小,拥有权力的各方彼此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结构,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对社区权力现象的描述,没有分析社区事务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应该从社区事务治理的角度思考对社区权力结构的重塑。只有深入理解各种权力面临的治理任务,才能形成符合各方利益诉求的权力关系和治理模式,避免在不同的模式之间来回摇摆,从而为走上可持续的社区治理之路奠定稳固的权力基础。本文将重点研究社区中的居民委员会(下文简称社区居委会)、业主组织和党组织等主体面临的社区事务,在分析社区治理任务的基础上,划定三种权力的边界,重塑社区三权合作治理新模式。

一、社区事务治理对权力结构的诉求

城市社区的属性和构成要素为社区事务治理和权力结构的重塑提供了根本性依据。城市社区意味着一定的地域空间、一定数量的居住人口和一定数量的建筑物,当然还包含某种精神文化共同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除了生产和消费单位之外,城市空间最终要落实在一个个社区里,所有的城市人口都毫无例外地长期居住在社区中。地域空间和人口既是政党统治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政府行政的基本作用对象,因而政党和政府最终都不得不将权力的触角伸入城市社区之中。但与此同时,单位制解体之后,经济上自立的人员所组成的同质居民已经成为了城市社区人口的主体,他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开始成为居民的内在要求 〔1〕。直接生活在社区之中并能对满足社区成员需求负责任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可以最及时、准确地反映和表达社会需求,是有效率的社区治理的首要选择 〔2〕。作为社区构成要素之一的建筑物产权性质的变化、商品房小区的出现、作为商品房小区产权所有人的“业主”及其组织业主委员会(下文简称业委会)的诞生等社区产权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直接催生了业主对物权法治的要求,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特色社区事务的生成。

(一)社区事务治理的生成逻辑

从我国基层治理的实践观察,我们知道城市社区事务的治理是由政党、行政、居民和物权等几个方面的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具体来说,各主体所起的作用主要为:

1.作为社会整合重要抓手的社区党建使得党建引领日益成为社区事务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内容。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尤其是城市社区业主力量的兴起,党统揽社区的局面被打破了。面对这一挑战,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社区成为党应对社会整合危机的普遍场域,社区党建成为了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将党领导基层治理写入了党章。2019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当前,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研究中,人们或者是紧跟文件进行解读,或者是紧跟实践总结经验,都没有将党建引領的社区治理建立在对社区事务清晰分类的基础之上,因而可能会出现“就党建谈党建,为党建而党建”的问题。我们要把党建作为社区事务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从社区事务治理整体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社区的权力结构。

2.空间、人口和居民需求的交叠共存,导致基层政府的部分行政性事务也变成了社区治理的部分任务。社区空间和人口构成了政府行政的基本作用对象,居民事实上存在对政府服务事项的需求,社区组织化在管理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社区事务和行政性事务的交织共存。具体来说:其一,无论愿意承认与否,我国政府行政的作用对象和空间普遍地存在于社区之中。因此,许多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或公共服务供给都要瞄准社区中的居民。其二,社区居民事实上存在一些办理公共服务事项的需求,这也是社区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基本单元的客观条件。例如,山东省诸城市专门出台的《关于社区为民服务事项的清单(试行)》表明,社区可以安排4大类共59个小项服务项目,涉及文化体育、社区教育、计划生育、就业帮扶、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内容 〔3〕。其三,从管理效率的角度讲,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组织化单元,对于政府行政管理而言,“抓社区”天然地具有降低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优势,也具有行政效率方面的优势。

3.作为理想价值和基本制度框架的“自治”,应当是社区事务治理的灵魂和底色。1989年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则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称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报告还指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源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4〕

4.城市社区住房属性和产权的变化,使得物权利益和物业管理成为社区事务治理的核心因素。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传统单位体制下的公有住房通过出售的方式变成了单位职工个人的财产,而新开发的商品房则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私人产权属性。个人住房与社区围墙之间的空间、设施和设备等因为业主分摊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公摊建筑成本,而成为了社区共有、共用和共益的集体资产。这样一来,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应城市社区产权结构变化,原来的公房管理者与住户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也逐渐演变为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屋所有权人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5〕。物业管理事务成为了与居民或业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是每个社区权力结构塑造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社区事务分类对权力结构的诉求

社区权力结构的构建必须服从社区治理任务的要求。社区权力结构是人们进行制度建构的结果,制度建构必须服从于其所面对的事务属性的要求。因为公共管理所涉及的事务是根本性的,事务公共性强弱对治理中心的制度安排具有决定性影响 〔6〕。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提示我们,“如果要增加社群个人的福利潜力,追求最优化策略的自利的个人要求适当的决策规则或者决策安排来处理不同结构的事务” 〔7〕62-66。分析社区事务是权力结构建构的前提,分析时要坚持“同质性原则”。若把两种或者更多种异质的职能连在一起,会混合生产要素,从而阻碍、损害净社会生产,牺牲行政的技术效率,因此应当将同质性的职能联系在一起 〔7〕44。对于社区治理而言,“同质性原则”意味着要把不同性质的事务进行归类,交给不同的组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城市社区事务分类已经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重视,他们把城市社区事务分为行政事务、公共服务和自治事务三大类 〔8〕。这一分类方法虽然对重塑社区权力结构而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沒有反映党的十八来以来对党建引领的要求,也没有反映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物权和物业治理的变化,因而未将党建事务和物业服务事项纳入分类的范畴,不能全面反映当前社区治理的实践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社区职责清单和社区事项准入方面的实践探索,对于我们重塑社区权力结构具有显著的启发意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市。为了减轻社区行政工作负担,增强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12月印发了《北京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办法(试行)》(京社领发〔2019〕3 号),对北京市的社区工作实行准入制。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公布全市社区职责清单,把社区事务分为社区依法履行职责和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职责,前者属于社区自身应当负担的事项,后者则属于政府的职责,社区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协助政府实现。这个清单将社区党建纳入了社区依法履行职责的范围,但是,未将物业服务的管理职责列入社区依法履行职责范围内。根据前面的论述,物权法治决定了社区必须要做好物业服务的管理工作,据此我们对该职责清单进行了补充修改。

从职责清单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根据内部与外部、自治与非自治两个维度对社区事务进行类型划分。内、外两个维度主要是根据北京市《北京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办法(试行)》与清单列举的社区依法履行职责和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职责作为标准进行区分。自治和非自治主要以职责事务外部性的大小为标准而划分,如果某些职责事务带来的益处主要局限于社区范围内,则应当纳入居民或业主自治范畴,反之则列入非居民或非业主自治范畴。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社区事务划分为内部居民或业主自治事务(A)、内部非居民或非业主自治事务(B)、外部非居民或非业主自治事务(C)、居民或业主参与社区外部的自治类事务(D)(参见表1)。

二、社区事务治理中的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

社区事务分析为社区权力结构构建提供了基础,能够为界定社区内部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站及业主组织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提供基本依据。根据组织和社区事务属性相匹配的原则,我们可以推断出社区事务治理的组织选择,在社区组织职责界定的基础上重塑社区权力结构。

(一)社区事务治理的组织选择

第一类即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务(C)应该交给社区层面非自治类组织承担。这部分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范畴,应该由基层政府亲力亲为。但一方面,由于这类事务的需求客体是居住在社区中的广大居民或业主,服务的供给必须进入社区才能实现,出于组织化和集约化的需要,城市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多数都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组织的;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客观存在着可以利用的组织化体系,因此这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便成了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的职责事项。出于对居民或业主自治逻辑的尊重和防止过度行政化的考虑,多数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中,政府在社区内部设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担政府公共职能。因此,社区服务站应当定位于处理社区外部非自治性的事务(C)。这类事务的治理需要专业能力和素质,并不需要社区广大居民或业主的广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区权力的专业主义和精英主义。

第二类即社区内部自治性事务(A)应该交给社区内部的自治类组织即居委会、业主大会及业委会负责。其中,居委会主要负责A类事务中的民主自治、社区服务、平安建设和环境卫生,业主大会及业委会则主要负责物业管理方面的事务。这类事务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或业主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广大居民或业主的参与和同意,例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主大会对涉及业主利益的10类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区权力的多元主义。

第三类即社区内部非自治性事务(B)应该交给社区内部非自治类组织,也就是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服务站负责。其中社区服务站应该主要负责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普法、科普和文化教育)及环境保护、卫生治理、绿化美化等环境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党委主要负责社区党建工作。

至于第四类即社区居民或业主参与社区外部的自治类事务(D),是非政府组织开展的自治性社会事务,与社区治理关系不大,此处不予分析。

(二)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的主要内容

在以党建引领为指导重塑社区权力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党建引领社区去做什么”。虽然社区党委主要负责社区党建工作,但党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这就要求在社区治理中处理好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自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四个方面的关系。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基层治理新要求——社区减负、居民自治以及由《物权法》和《民法典》等法规构造的基层治理制度框架来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大方向应当是推动社区自治,要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重点推动社区去行政化、推动居民自治和实现物权法治。2017年,作为历史上首次由中央发布的社区治理方面的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说明制定该文件的目的是“为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而且强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及时帮助解决基层群众自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9〕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社区自治这个大方向。基于如上考虑,我们重塑了党建引领的社区权力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1.社区居民在社区权力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居住人员最具有通约性的身份,也是社区中一切权力的根源。社区内部所有治理组织都产生于居民,为居民服务,向居民负责。这是人民主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原则在城市社区中的具体体现。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社区党员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社区业主选举产生业主组织,这三者构成了社区权力结构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三者虽然性质不同,但都致力于增强社区居民或业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权力结构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实现对自治性社区服务治理,服务社区居民,组织居委会开展自治活动,这是党的文件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社区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社区党组织领导业主组织开展物权事项的治理活动,领导监督物业公司向社区居民或业主提供物业服务,领导社区服务站向社区居民提供基层公共服务。对于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业主组织、物业服务公司及社区服务站开展工作的具体方式,基层治理制度没有作出统一安排。有些地方在业主组织、物业服务公司及社区服务站中设立党支部,社区党组织通过对党支部的领导实现了对上述组织的领导。有些地方则是通过社区党组织、业主组织和社区服务站的人员交叉任职,实现了对上述组织的领导。我们认为,具体领导方式应该在实践中择优选择。

3.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权力结构中承担着实现居民自治的核心功能。法律制度框架把城市社区界定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领域,社区居委会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自治性社区事务开展社区自治活动。这就要求在社区减负的基础上,研究社區居委会开展自治的核心任务、社区自治组织形式及自治的实现路径。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梳理出自治性社区事务目录清单。结合目前一些社区探索的门栋自治、单元自治、楼门长、社区社会组织自治等形式,根据社区事务所涉利益群体的大小,系统设计有效实现居民自治的组织形式。居民自治的实现路径可以考虑综合运用社区微治理、居民议事厅和社区协商等多种方式。

4.社区业主组织在社区权力结构中承担着实现物权法治的重要任务。社区业主组织一方面要对社区物权事项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则要对物业服务公司的服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业主组织的活动与社区居民或业主的利益关系最为密切,调动他们参与治理的程度也最高。业主组织的治理无效或者失败,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最大。因此,业主组织的治理活动要接受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接受广大居民或业主的监督。这也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相关规定的具体体现,即“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 〔9〕。

5.社区服务站承担着实现政务和“居务”良性互动的重要功能。社区虽然是自治的空间领域,但社区居民的确需要大量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的围墙是社区自治的起点地带,但并不是政务服务和基层公共服务的终结点。社区服务站在提供基层公共服务过程中,要接受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与社区居委会和业主组织之间进行合作互动,这样才能精准对接社区居民或业主的需求偏好。

三、重塑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的途径

重塑党建引领的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要求我们必须补齐社区权力结构中的组织要素,按照合作的关系重新梳理不同组织要素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构成了重塑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的实现途径。

(一)补齐社区权力结构中的业主和物业服务组织要素

党建引领的社区合作型权力结构,要求党组织积极发挥对社区内部不同组织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对不同身份社区成员的引领。因此,权力结构中组织要素的建立健全是重塑权力结构的前提条件。

1.补齐社区内部的业主组织。从社区内部构成要素的角度而言,业主组织是住房制度改革后适应社区物业管理现实要求应当成立的重要组织。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城市社区业委会的组建率很低。据住建部统计,全国各地小区业委会成立的比例大约为30%。包括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这些城市,都是在10~30%之间。其中,广州市成立小区业委会的比例是25% 〔10〕。如果社区中的业主组织是缺位的,那么党组织也就没有办法通过业主组织实现对社区业主工作的引领。因此,要构建党建引领的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就要直面社区业主组织不全的难题,培育组建业主组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版《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降低业委会的成立门槛,将原来要求的专有部分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的要求,降低为已交付业主的专有部分达到建筑物总面积1/2以上。二是组建过渡性质的“物业管理委员会”来补位,并为物业管理委员会设定3年的期限,促使物业管理委员会孵化培育业委会。这种做法可以看作在制度上进行的有益创新性尝试。

2.补齐社区内部的物业服务企业要素。住房制度改革后,物业服务成为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绝大多数城市社区都引入了物业服务企业。但是,由于住房制度改革推进程度不同,一些城市社区并没有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尤其是一些产权单位发生重组改革之后的自管公房小区,随着单位的改革变化,原来负责小区物业服务的单位后勤部门撤销后,这样的小区就会陷入没有物业服务企业的境地,沦落成无人管、无物业、无人防的“三无”小区。例如,到2020年合肥市瑶海区仍然有247个“三无”小区 〔11〕,到2020年信阳市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共有41个“三无”小区,占辖区居民小区总数的63% 〔12〕。如此之多的“三无”小区,是无法重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體系的。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居民议事协商等方式逐步引入物业服务企业。

(二)根据共同体治理的要求定位党组织在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地位

在重塑党建引领的社区权力结构过程中,社区党组织一定要牢固树立“党建推动社区自治”的理念。这就要求:

1.在社区权力结构的重塑中,在界定党组织角色地位的过程中要尊重社区是多维度局部共同体这一客观事实。首先,城市社区是生活共同体,居民在社区中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生活进行的,这就要求在社区权力结构中界定党组织的角色地位时,要服从生活共同体运作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不能用政治替代社区生活。其次,城市社区是财产共同体,位于城市社区的住房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产,而共有、共用和共益的空间设施设备则是社区全体业主的共同财产,集成化的建筑物和紧凑的毗邻关系,也使得一栋栋楼房成为财产共同体。因此,党建引领社区权力结构的重塑要尊重和适应财产共同体的客观要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对这两个方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简单否定。因为,简单否定当代中国存在“公共空间”的观点,必然无法解释由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新媒体等因素塑造出的群众自治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也无法解释宪法和物权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必然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

2.在重塑和实践党建引领的社区权力结构过程中,要明确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及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至为关键的是社区党组织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定位,避免从“全面领导”滑向“全面管理”或者“全面服务”。简单地把党的全面领导理解为全面管理,必然导致基层社会秩序有余而活力不足。社区治理要求党组织“掌舵而不划桨”,引领自治的政治方向,为社区自治保驾护航,而不必对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的事务亲力亲为,更不能越俎代庖,替居民和业主作主。对于自治组织要素不健全的社区,党组织可以借助党建协调机制动员多方面力量,催化成立相应的自治组织,培育增强社区的自治能力。

(三)按照去行政化的方向调整居委会和服务站的关系

党建引领的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是自治型而不是他治型。因而,除了要根据共同体治理的要求定位好党组织与其他组织要素的关系之外,还需要按照去行政化的方向调整好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关系。现实中的社区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居委会的行政化。大多数社区采用的是“居站”一体化,甚至是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一体化的组织架构,这就使得社区内部失去了约束行政化的组织边界。大量的行政事务越出了社区服务站的边界,侵入了居民自治的范围,占用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个难题妨碍了社区居委会开展居民自治活动,也不符合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政治引领的角色定位。因此,我们建议在“居站分离”和“一站多居”改革探索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加系统地设计“居站分离”的实现模式。要根据居民数量和空间分布等因素,探讨更加节约交易成本和更富有管理效率的居站关系模式。要让作为基层政府延伸到社区中公共服务平台的社区服务站,回归公共组织的定位,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落实行政事务和基层公共服务;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从大量繁琐细碎的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社区党务和社区居民自治活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北京市列出的社区职责事项清单,将社区依法履行职责和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职责进行了区分,为“居站”职责分离奠定了基础。前者大体上属于社区内部的自治事项,后者则大体上属于行政事项。接下来则可以在职责事项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居站”组织分离。

(四)通过组织间交叉任职实现党组织、居委会和业主组织的互动合作

党建引领的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的重塑不仅要求补齐组织要素,界定不同组织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党建来带动不同组织要素之间的互动,这是实现合作的重要协调机制。具体而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业委会之间的交叉任职是构建党建引领的合作型社区权力结构的有效途径。多数地方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之间人员的交叉任职比例近乎100%,两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人员交叉任职的比例也比较高。但是社区党组织和业主组织之间的交叉任职程度还不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探索符合条件的社区居委会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100%交叉任职的情况下,这也就等同于社区党组织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交叉任职的条件是:一要具有本社区业主身份,二要赢得业主大会人数和小区产权面积“双过半”的表决票数。如果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成员具有本社区业主的身份,兼任业委会成员是没有制度障碍的。从制度规则来看,一些社区居委会成员或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确也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了社区业委会的成员或主任,而且实现了社区的持续高效治理,可以说为重塑党建引领的社区权力结构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权力结构是随着社区事务治理中心的转移而变迁的,先后出现了单位制社区、街居型社区,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物业服务市场的发展,又出现了具有市场化特征的商品房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强调党建引领,使得政治与物权、市场、自治等因素一同构成了社区事务治理的核心内容,从而也就对重塑社区权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要求,我们需要系统考察各种权力存在的基础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党建引领重塑社区的权力结构,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宣传强调党建引领,以免出现流于形式的风险。跳出国家与社会关系,将社区治理的分析置于政党、国家、社会和物权自治等要素构成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分析,有助于重塑更加符合现实的社区权力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将国家-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简单套用于城市社区研究面临解释力不足的困境。

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及重塑的党建引领合作型社区治理权力结构,是基于逻辑推理的结果,未来的研究可以拓展更多的典型案例,探索总结党建引领的合作型社区治理的实现条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標〔J〕.江海学刊,2002(03):15-18+206.

〔2〕徐 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5-13.

〔3〕李 芳.山东诸城:社区列出“清单”,群众就近办事〔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501552713900989&wfr=spider&for=pc.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5〕陈建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小区治理结构变革〔J〕.现代物业,2008(08):31-33.

〔6〕陈建国.构建多中心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J〕.行政科学论坛,2020(01):28-35.

〔7〕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8〕卢爱国,曾凡丽.社区公共事务的分类与治理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76-81.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7/06-12/8248892.shtml.

〔10〕南京富有物业服务咨询评估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业委会成立不再有“拦路虎”〔EB/OL〕.https://www.sohu.com/a/403600845_120470267.

〔11〕李光明.一天被盗七次,这个曾经的三无小区,今天啥情况?〔EB/OL〕.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935848.

〔12〕陈君相.党建引领“三无小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FUHQULG90534NF5N.html.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
江苏省南通市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社区安全现状分析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广州市小洲村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