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清丽,茶味幽香
2021-09-18王继忠
王继忠
摘 要 清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它虽是抽象的,却常常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状态中。在这把“清雅壶”上,清雅被主要诠释于两个部分,首先造型方面着意于简约端庄,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清净体验;同时装饰方面取茶诗两句刻于壶身,既提升了壶的文化品位,又使“禅茶一味”的格调在此融会贯通,由表及里地体现清雅这一主题。
关键词 清雅;紫砂壶;文化表现;陶刻
紫砂壶自诞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从最初的粗陶器皿到成为世人公认的“世间茗器之首”,期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纵而观之,紫砂壶深受大众青睐,一方面源于其无可挑剔的实用功能,比如其泥料材质可塑性强、壶器吸水性好、透气性佳、久贮而不易馊等,或是其造型适用于泡茶,细节构造也相当到位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紫砂壶优越的人文性能更是其吸引大众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任何材质的茶器都具备一定的使用性能,而唯独紫砂壶因为文化和艺术的渗透而洗净铅华,逐渐成为一类 高雅的艺术品。
从艺术品的角度而言,紫砂壶已不仅仅是一种泡茶器具,它更是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无数紫砂手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及对紫砂艺术的看法提炼到了一件件作品之上,经年累月成为了紫砂壶的独特品味。在这其中,尤其以清代陈曼生及与之相关的诸多手艺人如杨彭年等共同创新的“曼生壶”系列,将人文紫砂推向了巅峰。从此,紫砂壶创作格局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代代手艺人在掌握制壶技法的同时,更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文化素养,与文人墨客相识互动,促进了人文紫砂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紫砂壶上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相当灵活,有直接提炼某句诗词歌赋将其刻于壶身,类似于“曼生壶”的形式,其对于人文紫砂的表现力可谓显而易见;有间接营造某种人文氛围,使人们在颇具构思的造型和装饰中领略到独特的情感意境,从而产生共鸣。现以作品“清雅”(见图1)为例,通过对这把紫砂壶的创作描述,谈一谈文化之于紫砂作品的表现形式。
“清雅”顾名思义主要呈现的是一种清新秀雅、端庄脱俗的意境氛围,清雅是中国古今文人所推崇的精神境界,它更接近于一种“禅”的意境,即与庸碌繁缛的世俗社会相脱离,进入平静、安宁、顺心的生活状态。清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它虽是抽象的,却常常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状态中。因此,以清雅为题材来创作一把壶,它的表现方式也需别出心裁。在这把壶上,清雅被主要诠释于两个部分,首先造型方面着意于简约端庄,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清净体验;同时装饰方面取茶诗两句刻于壶身,既提升了壶的文化品位,又使“禅茶一味”的格调在此融会贯通,由表及里地体现清雅这一主题。
紫砂壶造型丰富,以造型架构主体,能够营造出其整体和细节的艺术氛围。紫砂壶造型大致有圆器、方器、花器、筋纹器四大类,圆器讲究珠圆玉润,方器追求点、线、面的统一,花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筋纹器则恪守严密规整的标准,它们各呈其态,彰显着紫砂艺术的无限魅力。
在具体的造型设计中,运用何种器型往往并非信手捏来的随意之举,而需充分提炼、构思,将其与主题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清雅壶”的造型大致遵循光素器的原则,以圆器为主,圆中寓方、简约优雅、细节生动、独具匠心。就具体造型而言,该壶素雅圆润,壶身上敛下宽,底部鼓出,有一股下沉的力量;壶底置矮圈足,提升了整体高度;三弯短流饱满而蓄势待发,圆圈把轮廓清晰、线条明显,犹如圆中存方,并与壶嘴前呼后应;壶肩上设平台,无颈,其上便是壶口,十分开敞;圆鼓壶盖与壶口上下严丝合缝,子母线统一和谐;壶钮是一颗简约的圆珠钮,恰与壶身气质相一致,格调清丽。整体而言,“清雅壶”造型简约而不简单,它的设计于细节中彰显清雅纯净,看似寻常,却恰恰流露出直点主题的力量,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既视感。
紫砂壶装饰是对应造型而展开的,是紫砂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造型一样,装饰种类丰富,但在实际创作中也要依据需要而选择合适的类型,并进行恰好的安排。“清雅壶”选取陶刻装饰,其布局与造型相适应,其内容则与主题完美融合。壶身一侧刻“满碗芬芳羡碧霞,红炉石鼎试新芽”十四字诗文,语出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字字端莊、遒劲有力,并且在布局上与留白共存,营造出和谐文雅的视觉氛围。这样的装饰设计既刻画出了一幅茶味幽香的美好画面,又巧妙与紫砂壶茗茶之功效相结合,而诗歌中所流露的品茶意境更彰显出一种安闲之美,勾勒出古今文人品茗乐道之余的那份清雅之心,并在此与整把壶的人文主题形成了统一,将抽象的清雅之意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升华了作品的人文高度。
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当下的角度来审视紫砂艺术时,不难发现文化二字成为了延续紫砂生命的重要桥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所包含的内容素材十分丰富,有利于紫砂壶创作的展开,然而如何取舍、怎样组合,则需要依靠手艺人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来进行设计构思,从而创作出具备个人风格的作品。紫砂艺术源远流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继续从事着这门伟大的事业时,其应保持清醒的认知,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提升,为紫砂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