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肆虐,莫把中风当“中暑”
2021-09-18段梅珍
段梅珍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冬天气温低,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血管痉挛、破裂,发生脑中风。其实,夏秋季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如今,时令虽已入秋,但我国很多地方仍是高温不下,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稍不注意,中暑仍时有发生。但对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如果疾病控制不佳,容易出现一些类似中暑的症状,此时可别大意,误将其当作中暑来处置。我们最近接诊的一位患者就将中风症状误当作发生了中暑,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前天上午,63歲的王大爷被120急救车送到我院抢救。陪同来的儿子介绍,王大爷身体一向挺好,一大清早还给全家人买了早餐,又背着孙子爬了5层楼,可回到家后就突然倒在了沙发上……儿子急切地向我询问:“我爸爸是不是中暑了?他出汗很多,前几天还老说头晕呢。”通过检查我发现,王大爷根本不是中暑,其颅内有大面积出血,他这是发生中风了,并且有生命危险,要立即手术。
其实,按照他儿子的介绍,王大爷前几天出现的头晕,很可能已经是“小中风”了,但却被家人误认为是中暑,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恶化成了“大中风”。
像王大爷这样的脑中风患者在高温天非常多见。临床上,很多以为是中暑的人,到医院检查后却发现是“小中风”。这是因为中暑和中风在最初的一些症状上,比如头痛、眼花、手脚麻木等是相似的,很容易混淆。
“小中风”在医学上被叫作暂时性缺血中风,是由于小血块阻塞血管而发生的。在其发作时,如果能马上正确地治疗、抑制,症状大多能够得以缓解。但如果忽视了,任其发展下去,几天内就可能发展成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大中风”,即脑中风。
寒冷天的中风和高温天的中风是不同的。前者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脑中风”,即血管破裂引起的;后者则主要表现“缺血性脑中风”。最近几个月气温较高,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就会扩张,皮下血液循环的血液量随之增加,会比正常时高出3~4倍;如果再加上大量出汗,会使体液严重消耗,若没注意及时补水或补水不足,血液会浓缩、血容量降低、血流变慢,进而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这时,如果血栓堵住了营养大脑的颈总动脉,大脑就会发生缺血性中风。
“小中风”变成脑中风的概率非常高,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一般而言,收缩压(高压)每增高10mmHg,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危险会平均增加54%;舒张压(低压)每增高5mmHg,发生脑中风的危险会平均增加46%。高血压持续的时间越长,脑中风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伴发左心室肥厚、眼底动脉异常、心律失常等,那么发生脑中风的危险还会进一步显著增加。所以高血压患者出现类似中暑的症状时,一定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排查。
高血压是脑中风可干预的最大危险因素。在高血压一级预防方面,《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发生率。一般认为,小剂量阿司匹林(≤100毫克/天)对于亚洲人是安全的,但85岁以上且合并淀粉样血管病的人群,应慎重服用阿司匹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阿司匹林分普通剂型和肠溶剂型两大类。胃不好的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建议吃肠溶剂型。因为这种药在胃内几乎不溶解,仅在肠道内崩解释放,可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避免胃溃疡、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