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托梁换柱改造设计
2021-09-18朱琳
朱 琳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82)
0 引言
伴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新建道路穿越既有线位,以及新建桥梁预留下穿线位是建设过程的常规形式。预留条件往往依据同期的规划预测结果,体现了近远期规划及区域整体规划的协同发展。但面对交通压力的激增,远期饱和度往往在几年内就形成量级的提高,新建交通设施必然相应增加规模以适应需求,从而引发预留桥孔无法满足新建道路路幅宽度的现象。如因为上述情况导致重要道路节段功能的下降,对新建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将形成严重的折损。因此,应结合安全有效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手段,对个别节点的控制性既有桥墩进行改造,并保证既有桥梁的结构安全。现结合具体工程,给出新建城市主干路面对既有墩柱位于标准路幅的改造设计样例,为今后面对类似工程制约点的处理方法提供一定思路。
1 工程概况
某新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60 km/h,按双向6车道标准设计,标准段路基总宽32 m,线位于地平通过该城市火车西站西侧,道路穿越位置现有车站循环道桥梁,为客运车站主要进出通道。循环道桥梁设计时,墩位布置以双向4 车道下穿条件预留道路宽度,根据现阶段交通量分析,该项目交通量远期饱和度较高,如火车西站区段按预留条件采用4 车道布设,将形成瓶颈路段,影响道路功能;如要实现该区段道路标准双向6 车道断面布设,路幅布置与车站循环道墩位基础矛盾。
现况西站循环道桥梁涉及线位下穿的跨径布置为17 m+26 m+17 m 及19 m+30 m+19 m 两种,共计四联,沿循环道对称中线布设,东侧中墩全部位于设计道路机动车道范围,西侧中墩全部位于人行道范围,如图1 所示。
图1 新建道路与现况桥梁平面关系图
2 桥梁设计资料
该工程下穿位置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形式,均为三跨设置形式,具体跨径尺寸如上节所述,桥面全宽:0.5 m(防撞护栏)+10.1 m(行车道)+0.5 m(防撞护栏)=11.1 m,梁高1.7 m。
桥梁下部结构中墩采用独柱盖梁形式,盖梁顶面设置双支座,基础形式为桩接柱;下部结构边墩采用重力式桥台或独柱盖梁形式,边横梁设置双支座;中边墩支座间距均为4.8m。桥梁平面位于道路平曲线段,各墩支座连线与新建道路中线均有夹角。
图2 为现况桥梁立面设计图。
图2 现况桥梁立面设计图(单位:m)
3 墩柱改造方案
为保证该项目道路功能不因现况桥梁墩位产生影响,在保证桥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墩柱换位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采用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实施目标为三跨预应力连续箱梁桥东侧中墩,共涉及四联桥梁。根据车站管理单位要求,桥梁改造全过程必须尽量减小对车站客运集散的交通影响。
3.1 设计原则
(1)不降低桥梁原使用功能及承载能力。
(2)不改变原桥结构受力体系。
(3)保证桥梁改造全程及后期运营安全。
(4)减小对车站进出交通的影响。
3.2 主动托换方案
该方案内容为于改造中墩处设置新盖梁门架,门架垂直新建道路中线设置。新基础位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及人行步道位置。原桥各支座对应单独门架,不改变支座支撑位置。上部荷载转移方式为主梁整体顶升,在新门架原支座位置处安装同规格支座,整体回落主梁后,传载于新基础,每联桥梁共设置2 座新门架。该方案施工步骤如图3、图4 所示。
图3 主动托换方案立面步骤示意图
图4 主动托换方案平面步骤示意图
(1)步骤一:施作新基础挖孔桩,预压后、浇筑混凝土承台,并安装钢墩柱;顺桥向加宽原基础盖梁,盖梁顶处外包钢板、内灌混凝土。
(2)步骤二:焊接钢门架角隅结构,灌注墩柱混凝土;桥梁各横梁支点布设千斤顶,其中改造基础于支点柱顶布设主千斤顶,盖梁加宽处布设备用千斤顶;新旧盖梁两侧主梁底设置备用支架,以增加安全储备。
(3)步骤三:临时限制车辆沿桥梁中线单车道通行,无需中断交通;整联同步顶升(位移+ 顶力双控);切割原盖梁悬臂,焊接合拢钢门架。
(4)步骤四:原支承位置安装门架支座,主梁回落归位,恢复交通,单车道限行时间共约24~48 h;切割原基础墩柱,门架间设置系梁;撤除备用支架,施作路面结构。
该方案的优点是:基础改造过程受力状态可控性好,配合调高支座的使用,可保证桥梁基础无改造引发的差异沉降,主梁受力状态良好。该方案的缺点是:需临时中断交通,但可根据客运特点,选择工作日高铁客流量较小的时间区段施做,配合循环线区域交通导行,保证乘客集散需求。
3.3 被动托换方案
方案内容为保留原桥盖梁结构及支座,新建门架与原桥盖梁浇筑为一个整体,如图5 所示。门架垂直新建道路中线设置,新基础同样位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及人行步道位置。门架高度在原盖梁基础上高增厚0.5 m,以增设预应力钢束,顺道路结构宽度为10 m。改造全程不改变支座支撑位置,全程只对下部结构进行操作,当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成并切断原桥墩柱时,即完成上部荷载转移至新结构基础,每联桥梁共设置1 座新门架。
图5 被动托换方案三维效果图
该方案施工步骤如图6 所示。
图6 被动托换方案立面步骤示意图
(1)步骤一:原桥盖梁设置临时支架;新建门架桩基,预压后、浇筑混凝土承台。
(2)步骤二:凿除原盖梁混凝土保护层,清理表面后,在原盖梁结构上植筋。
(3)步骤三:搭设支架,钢筋绑扎,整体浇筑门架钢筋混凝土。
(4)步骤四:张拉门架预应力钢束,截断原桥墩柱,完成荷载转移。
该方案的优点是:基础改造全过程无需对上部结构进行操作,因此无需交通断行。该方案的缺点是:新旧混凝土结合效果及预应力钢束的张拉效果未知,墩柱切断后即完成荷载转移,后期如发生基础沉降或门架变形,位移无法调整,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无法准确把握。
3.4 方案对比
结合以上两种方案具体内容,针对托换方式、沉降控制、主梁受力、工艺难度、新基础承载效果、景观效果、交通影响等项特点进行综合对比,如表1 所列。
表1 方案对比表
涉及改造的桥梁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根据其超静定结构对差异沉降敏感的结构特点,改造方案应全程控制各墩差异沉降数值,并配合采用各种方式消除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以减少主梁次内力,保留结构承载的安全储备。因此该工程最终选用顶升方式的主动托换方案,实施桥梁的托梁换柱改造。对于其需短暂断行的方案劣势,经与车站管理单位的沟通协商,可通过选择车站少客时段进行桥上交通分级管控及导行,配合改造施工。
4 结论
(1)新建道路的断面布设应结合建设条件进行设计,对于控制性建筑的避让,应结合新建道路功能和建筑物属性整体分析,并分析控制物改移的可行性。
(2)桥梁结构属于百年结构,墩位布设时应充分考虑下穿道路的预留条件,当桥梁基础因其他构筑物建设形成安全威胁,或成为其他重要工程的建设障碍时,应考虑实施基础托换改造。
(3)主动托换一般采用顶升形式,对基础改造全程位移可控,且荷载转移简单明确,推荐用于对位移敏感的结构形式及荷载墩位较大的托换工程。被动托换工艺简单,但对托换过程无法对位移形成指控和调整,一般适用于对位移不敏感的结构形式及荷载较小的托换工程。
(4)托换改造应选择全程对原结构较小的影响,并考虑各种措施减小新建基础的位移,例如:新建桩基预压、桩底注浆消除沉降;新建墩柱或门架尽量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新建结构的收缩徐变影响;设置调高支座,在上部荷载完成转移后仍可对位移进行调整。
(5)托换改造工程首先要保证桥梁施工及运营安全,任何其他因素都不应超越此项要求。而减小对现况交通的影响, 应结合社会综合效益,在充分调查交通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分级管控配合局部导行的形式,为改造工程争取工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