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老年大学设计再探索

2021-09-18卢伟杨大东陈乐明李俊峰

福建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福州市高密度校园

卢伟 杨大东 陈乐明 李俊峰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1)

0 引言

城市高密度环境(High 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即在单位用地上建设高容量建筑。城市高密度环境中的设计重点与核心内容,在于如何创造性利用空间,形成高容量的建筑特征,高容量建筑群体反过来又表达出城市高密度的环境特征。在世界范围内,亚洲都市人口高度聚集的特征异常显著,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福州亦是如此,尤其是城市中心建成区形成了高密度的都市环境(图1) ,总体的城市形态表观为“钢筋混凝土森林”。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并开始向老龄社会转变,老年人对终身学习、对老年大学建筑空间的诉求愈发强烈。我国老年大学普遍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校园建筑大规模建设于2000年前后。据福州市统计数字表明,福州市的老年大学只能满足全市3%老年学员学习的需求,紧迫的民生需求与空间资源不相匹配。顾及城市老年人主要居住地与日常出行的便利性,我国老年大学普遍设置于城市中心区域(例如,福州市老年大学与福建老年大学皆坐落于福州城市的二环附近)。由此带来尖锐、突出的人地矛盾,建设在远郊低层低密度的校园模式必然无法复制[1]。因此,老年大学建筑需要在高密度环境中,立体地向空中寻找可利用的空间价值,这个矛盾已成为建筑师在设计老年大学建筑时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设计创新的驱动力之所在。

1 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基于高密度城市环境的老年建筑研究仍旧是一块空白的领域,缺少此方面的研究。但从更广的研究层面看,高密度城市之于建筑问题,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可以分别从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实践层面进行剖析,再进行综合理解。

1.1 理论研究层面

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相关建筑理论研究,通常以具体的国内外高密度城市作为研究背景,持续产生了众多学术研究成果,纽约曼哈顿、香港[2]、上海[3]、新加坡等国际化大都市最为突出。以该学术探讨、设计研究为基础,直面具体的现实问题,产生了众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如WOHA、MVRDV[4]、库哈斯[5]、王维仁[6]等;以高密度城市环境研究为养分,延伸出了“拥挤文化”“都市合院”“空间补偿”[4]“垂直城市”[7]“隐形逻辑”[8]等建筑学意义上的“宣言(manifesto)”与概念,由此拓展了当代建筑学的边界。

1.2 设计实践层面

与理论研究并行的实践层面,尤其是教育功能类建筑设计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实践案例为: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这项设计实践不只是解决空间有无的问题,还提供了更优的问题解决策略。“行动计划”启动于2018年,目的是解决深圳基础教育阶段学位紧缺的现实迫切问题。“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吸引了众多知名建筑师参与,创作并落地了一批具有“实验精神”的新校园设计方案。在面对严苛的场地条件,高容积率要求以及回应周边高密度城市环境等层面,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9],作为实践成果展示以及后续的深度讨论,曾在2021年3月《建筑学报》上作为特辑刊发。可以预见,未来大量类似的问题将下探到次一层级的都市空间(如福州等国内二线城市)。眼前可睹的是某些突出、尖锐的问题正在发生,那么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实践成果,对我国城市高密度校园建设,将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具价值的思考路径。

因此,作为实践层面的呼应,本文以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近几年担当设计任务的两座老年大学为设计案例,作为对这个趋势的新思考与再探索,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再佐证。

2 实践案例一:福州市老年大学(Fuzhou Senior-citizen University)

2.1 区位环境与规划条件

福州市老年大学(图2)项目容积率FAR=3.0,用地面积约1.1万m3,建筑占地面积约3800 m3,总建筑面积约4.5万m3,建筑高度79.3 m。场地周边北侧为多层居住区,东侧为高层居住区,受制于日照、用地条件的影响较大。建筑层数为地上18层,地下2层,建筑基本空间模式为南北向的板式高层。

图2 福州市老年大学落成航拍图(2021年)

2.2 功能垂直立体叠置

在福州市老年大学的建筑设计中,教学楼多样功能的垂直叠置,成为最直接的空间操作模式,如图3所示。垂直立体叠置方式带来空间使用的便利、高效与集中。垂直叠加的方式,将建筑功能和空间进行垂直分区,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叠置,将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有机结合,使传统水平向功能及空间往立体化、竖向化发展,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最优化。

图3 垂直叠置的功能图示

功能在垂直叠置的操作中,设置了多样的功能及其所对应的空间,呈现出空间复合与共生的多样性特点。作为高密度、高效率的都市环境中的教育单元,进行了多样功能混合。例如除了占据主体空间的教室外,植入呈现大空间特征的运动场所。入口挑空空间使得该处层高加大。

2.3 增强交往亲密性

具有亲近性空间是老年大学建筑品质的基本要求,建筑利用高密度的优势和价值,为福州市老年大学学员提供了具有亲近性品质的活动与交往空间。虽然高密度环境带来了一定空间局促和“拥挤感”,但作为某种空间的补偿方式,福州市老年大学以垂直叠置的方式增强了学员之间的亲密性。

2.4 屋面层:作为“次级地面”

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所谓的次级地面是针对原有地面层而言,脱离于地面标高而处于空中某处标高的人工地面,这个人工地面复制并创造了具有地面环境特征与品质的空间。福州市老年大学高层与裙房的屋顶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例如设置了屋面户外门球场等,成为“次级地面”,如图4所示。这是作为高层建筑缺失地面活动空间而在立体高度上所做的的空间补偿措施。

图4 利用裙房屋面层作为“次级地面”(门球场)

2.5 场地重塑

福州市老年大学以垂直立体的叠置方式腾挪出校园的地面空间,使校园场地得以重塑。福州市老年大学新建的高层建筑位于校园原有建筑的北侧,在新旧建筑之间安放了校园主入口广场(30 m×50 m),亦可作为新旧建筑物的出入口集散空间、新建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面。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建设用地捉襟见肘,对于老年大学这类校园建筑而言,精心设置的室外场所无疑起到了礼仪广场之功用,同时演化为校园入口空间的中轴线,完善了原有的校园空间关系。

2.6 个案总结

福州市老年大学个案作为经典的高密度问题解决策略,在紧凑的用地条件下向上生长,合理利用空间,南北侧新旧教学建筑围合而成场地礼仪式入口广场,形成功能高度复合、使用效率高效的老年大学建筑[10],个案积极回应了我国老年大学普遍面对的真实现状,切合实际并创造性地解决高密度问题。

3 实践案例二:福建老年大学(Fujian Senior-citizen University)

3.1 区位环境与规划条件

福建老年大学(图5)项目容积率FAR=3.3。用地面积约5300 m3,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 m3,总建筑面积约2.67万m3,建筑高度40 m。场地周边北侧为多层居住区和办公商业区。建筑层数为地上11层,地下2层。建筑基本空间模式为U形外廊式高层。基地周边为居住区、高等院校、大型商业综合体等。

图5 福建老年大学扩建项目鸟瞰效果图

3.2 中庭挑空

高层建筑植入挑空中庭(图6),基本平面布局由单内廊式向外廊式转变,基本的空间类型由封闭的点式高层向开放式的围合建筑转变。挑空中庭的顶部覆盖了可侧面开启的透光天棚,形成了“同一片屋檐下”的空间氛围,学员之间的互动、交往成为了必然。利用建筑本体形成共享空间,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明确界限,弱化了学员和某个固定教室的联系,强调在老年大学的任何地方都能学习、交流与风采展示。挑空中庭塑造了流动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可观察到各种活动,进而建立了互动关系,扩大了学员之间更为广泛的人际网络,从而对学员产生良性的影响[11]。

图6 中庭空间及展示平台

3.3 空中舞台:高密度城市中的展示平台

在挑空的中庭中置入两处展示平台(图6),作为应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所做的空间补偿。空中展示平台作为次级地面,不再是往常仅局限于地面层的做法,而是垂直发展至中庭的不同标高处,垂直竖向上延伸至空中发展,使“空中舞台”得以产生。建筑西侧内墙面作为“舞台”背景,双侧外廊形成可供观演的空间,两处展示平台与外走廊链接,连通起舞台上下的联系,外走廊外扩悬挑出“包厢型”看台,充分挖掘出中庭空间的参与性,产生“看与被看”的关系,激发出空间内在活力,空间场所的温馨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3.4 释放地面空间

高密度校园的弊端,通常表现在校园环境拥挤,户外公共空间极度稀缺,形成都市环境中的“窒息”地带,严重缺乏校园空间应有的开放性与公共性。福建老年大学扩建项目珍视地面公共空间的通达与开放性,利用建筑首层局部架空(图7),将稀缺的地面空间留给校园,实现地面层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与渗透性,在用地局促、拥挤的校园环境中,提供公共交往、仪式性和绿化空间。释放出地面空间是应对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积极态度,有利于空间环境畅快“呼吸”,将孤立建筑空间融入校园环境中,乃至广阔的城市空间之中,使得福建老年大学建筑与外部环境愈发紧密,促使建筑内部功能与城市环境进行有机联系,校园对外形象呈现出包容、开放与欢迎的姿态。

图7 开放的底层架空空间

3.5 新旧建筑交通空间的三维接驳

福建老年大学扩建建筑与原教学楼的公共空间,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在垂直竖向多个层面进行交通连接,形成接驳空间。三维接驳改变了传统低密度城乡环境中对于建筑接近以及进入的方式,即由传统的与地面层的标高一致迈向竖向的三维层叠。接驳空间具有高效的交通属性,通过原教学楼核心筒双侧3~4层连廊对接扩建建筑外廊,使得新旧建筑交通空间整体形成回路,提供便利、高效的交通组织,起到资源共享、新旧同存的目的。

3.6 环境调控

人所感知的建筑空间物理环境质量,受通风、采光、冷热舒适度等环境条件直接影响,而在令人“窒息”的高密度都市环境中,这些环境要素往往是极其稀缺的。在南方酷热的气候条件下,对老年大学这类建筑而言,通风、采光的基本诉求十分强烈。增大内部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接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福建老年大学增大了外部环境接触面积,具体操作方式为通过通高中庭形成开阔“空腔”,阳光、空气得以在“腔”内流动,底层架空引导气流涌入,在空间开放和互动性的基础上,此对于建筑物理环境的调控亦是极其有利的。底层架空与中庭挑空形成的通风道与光廊,提供了舒适的互动与放松空间,通过有遮蔽的聚会和社交空间,在市中心为老年大学学员们构建一处愉悦和安全的环境,如图8所示。

3.7 个案总结

福建老年大学个案以交往、互动以及开放性为空间使用的出发点,涉及建筑环境的舒适度调控,通过底层架空、挑空中庭与三维接驳的方式,诠释了高层高密度老年大学的共享空间模式,统筹安排并整合了校园资源,提升了校园整体运行机制。

4 结论

从“个案”到“范式”,本文尝试建立一套普适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建筑学层面的基本策略,化解高密度城市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在满足客观的高容积率基本要求之外,寻求能够获得老年大学高品质校园空间的大致路径,回应本文开篇所叙述的社会背景与现实问题,并对当下老年大学建筑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前文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用地条件愈发紧张的现状下,老年大学建筑面向城市三维空间的垂直发展是不可避免,亦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在垂直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并充分利用项目的自身条件,在学员实际需求、空间体验、亲近性原则以及环境舒适度上,仍可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基于具体的城市三维空间设计操作,可增加公共交往与展示空间并释放地面层;统筹校园原有设施,提供立体接驳设施以促进资源共享、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释放出老年大学建筑的空间潜力。

基于当下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世界两百年的历史进程,正面临高度集约型城市环境的相关问题。作为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实践与从业者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由此激发设计者的创造力,充分挖掘高密度城市环境具有的价值与优势之所在,这将是未来大有可为的领域,亦将成为即将到来的历史命题。

猜你喜欢

福州市高密度校园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土地统一登记制度的设立与实施探讨——以福州市为例
福州市色山区一黑电镀厂“死灰复燃”被执法人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