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校园足球比较研究
2021-09-17王铭杰
王铭杰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5-072-02
摘 要 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其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已成为一种文化。足球运动的类型很多,校园足球是足球开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日两国的校园足球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期为能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校园足球 发展
一、中国校园足球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校园足球的开展,同时注重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扶持校园足球和青训。
(一)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据统计,2020年我国拥有特色足球学校2万余所,中小学经常参加足球人数超过3000万人,高校方面共有77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招收学生491名。但随着校园足球的火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社会上的青训机构鱼龙混杂;校园里的教练水平不足,训练、保障、招生和竞赛等不够正规规范;学生,家长和学校围绕足球和学业产生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校园足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培养
教练员等级目前培训制度分为职业级(PRO)、A级、B级、C级,D级、E级五个等级。D级和E级是中国特有的级别,是中国足协和亚足联根据中国国情而设定的一个级别。五个级别的课程,必须从最低的E级开始考,不得越级考。亚足联要求获得证书的教练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保持与世界足球发展同步,并规定:职业级证书,有效期为2年;C级到A级证书,有效期为4年;E和D级有效期为4年;持有教练员证书的教练员,如果在有效期内不参加继续培训或参加上一级别的培训课程,证书则失效。
根据中国足协提供的数字,截至2017年,中国足协共拥有教练员D级27745人,C级9983人,B级2027人,A级899人,职业级142人。
(三)中国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我国青少年足球体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学生足球比赛和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另一类是中国足球协会组织的青超联赛。这两类体系是不相交的,这也导致两者各自发展,对于青少年球员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校园足球出身的球员在没有特殊机遇的情况下是没有机会去往更高平台踢球的,而俱乐部青训出身的球员除了足球外鲜有其他知识或技能。
现如今,由中国足协组织的青超联赛逐步完善,这一联赛贯穿U13—U19年龄段。2018年主要举办了四个青少年足球比赛。(1)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期间举行,与青少年球队冬训相结合设置,共设置U13、U14、U15、U16、U17、U19六个竞赛年龄组别。(2)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每年3月至11月举办,分为大区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共设置U13、U14、U15、U17、U19等五个竞赛年龄组别(其中U15、U17和U19分别接受校园足球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的优胜队选派参加)。U13、U14、U15、U17组大区赛阶段将进行区域主客场比赛(全国分为六个大区),U19组将分为A组和B组,每组18支球队进行全国主客场比赛。(3)青少年中国足球协会杯赛,在4月和10月分为两个阶段举行,共设置U13、U14、U15、U16、U17、U19六个竞赛年龄组别。(4)全国青少年冠军杯,将由中国足协相应年龄段的全国精英球员选拔队、全国锦标赛、青超联赛和青少年足协杯赛冠军队、校园足球联赛冠军球队参加,共设置U13、U14、U15、U17、U19五个竞赛年龄组别。
校园足球赛事多采取集中赛会制,覆盖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时间由每年10月持续到次年7月,分省内赛、分区赛和总决赛三阶段。高中男子组分区赛分东北区、东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高中女子组和初中男子组分南区和北区;初中女子组则不进行分区,而是由各省教育厅根据省内比赛成绩选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大学组分为高水平组、校园组和高职高专组三大组别,其中高水平组又分为超冠联赛和冠军联赛两个级别,超级冠军联赛与冠军联赛将实行升降级制度。
(四)中国青少年球员培养
我国的青少年足球球员体系培养不断明确和细化,即从一开始的基层中小学→运动体校→省市专业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以职业俱乐部为主导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以及以俱樂部和足球学校为主体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由于职业足球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化体系,也难有资金和资源投资青少年足球,这使得原有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逐渐萎缩,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青少年足球人口持续下滑。随着国家的重视,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成型,主要由教育系统主导下的校园足球、体育系统主导下的竞技足球、市场主导下的足球培训中心三部分组成。
二、日本校园足球
日本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始于1978年。这一年,日本足协正式把足球运动设为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之一,并一直延续下去。此后还不断地学习国际领先青训方法,将其融入自己的足球文化中。
(一)日本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日本认为,足球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兴趣,还能提高其专注力。他们并不以培养职业足球运动员为目的,而是以锻炼体质、快乐教育、培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日本足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即从校园足球中选拔优秀的运动员,由国家提供教练员对其进行集中培训,为日本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截至2015年,日本青少年校园足球注册人数为81.5万,占国家总人数的0.64%,而同期的中国这一数字仅有21.8万。在日本,校园足球活动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并且按照日本“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划分。
(二)日本校园足球教练员培养
日本对教练员的执教资格有着严格的审定程序。日本“教练资质制度”分为五个档次:少儿级、C/D级、B级、A级、S级。针对各个等级,日本足协定期开设教练员培训班,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培训,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获得相应等级证书。少儿级主要面向10岁以下孩子进行指导,C/D级主要面向12岁以下孩子进行指导。B级及以上可执教中学年龄段及高中年龄段队伍。职业俱乐部一线主教练,国家队教练必须拥有S级教练资质,一线队助理教练、二线队主教练必须拥有A级及以上教练资质。日本正是通过“教练资质覆盖”,大大提升了参与“校园足球”教育的教练质量和数量。
根据日本足协官网公布的数据可知,2015年日本拥有各级足球教练总人口76539人,其中S级教练411人、A级1363人、B级4006人、C级28701人、D级42055人。2011年的数据显示,在当时日本拥有超过5.8万名专门从事青少年培养工作的D级和C级教练员。
(三)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在日本相关部门的联合下,每年都有两万多所中小学的学生会参加各类型的校园足球比赛,参赛人数达到十万人。据统计,日本每一位青少年球员在一年中都会得到50场比赛的实战经验。每年日本都会进行U12“全日本少年足球大会”和U13-U15年龄段的“全日本中学生足球大会”,先通过在县区内的一系列选拔比赛,确定最终冠军,之后冠军队伍代表本县参加全国赛。而U15-U18的年龄段的学生球员则参加的是“全日本高中足球联赛”。
高中年龄段的比赛包括全国足球锦标赛、全国锦标赛俱乐部、全国高中冠軍赛和全国体育大会等。初中年龄断的比赛包括U13-U14联赛、全国足球赛事、俱乐部锦标赛、全国初中学校锦标赛、全国体育大会和全国俱乐部对抗赛。
(四)日本青少年球员培养
日本很早就意识到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形成的重要性,他们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的身体特点,将足球训练分为四个时期。其中,6~9岁为启蒙期,10~15岁为基本技战术学习与实战过渡期,16~17岁为实战期,18~21岁为成熟期。日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小学足球→初中足球→高中足球→大学足球”的赛事联结体系,完整的校园联赛体系能够贯穿小学到大学,实现了与职业联赛的交融和互动。特别是U12、U15、U18的少年联赛,呈现了校园足球运动员和职业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多向人才选拔途径。日本学生足球生涯有两个重要的“分水岭”,第一个是小升初,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校,第二个分水岭是高中联赛,这同时是职业足球的分水岭。根据在高中联赛上的表现,没有潜力的学生流向各大高校或者直接就业,在大学中能力达到职业运动员水平也可流向职业足球。
综上可见,“普及、育成、强化+教练”的三位一体体系,是日本青少年足球球员培养体系的物质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比中日校园足球之间的差异不难发现,我国校园足球的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在规章制度、赛事组织、参赛队伍、注册球员、后备人才的培养规划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这里结合文章提出一些建议。(1)建立有效完善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构建我国合理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校园足球联赛的影响力,吸引社会团体及个人对赛事进行投资。(3)加强对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加强各等级教练员的培训力度,增加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周期。(4)完善校园足球教师与教练员的自身足球能力与指导能力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1):61-67.
[2]项和平,徐金山.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05):90-94.
[3]娄小斌.中外校园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对比研究[J].体育时空,2017(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