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2021-09-17陈瑛
陈瑛
摘要:小学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能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技能,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在新时期教师进行教学中应当认识到英语学习的特点和挑战,进而整合自身的教學形式,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教学特点;挑战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提升,小学英语在教学进程中也进行了适当的转变,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纵观我国当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进程而言,教学领域额局限性还未能够取得根本性的改良成就,仍旧需要一线教师进行优化与发展。
一、小学英语教学特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现今小学阶段的学生英语知识结构还未构建,缺乏英语基础。因此,小学阶段英语课的核心环节是展开英语基础教学。小学英语学科承担了学生英语启蒙和奠基的重任,要能够发挥打好根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基础,展开英语基础教学。
(二)英语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渗透,小学英语教育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越来越到位,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还原学生的英语课堂主体地位。因此,怎样知道学生自主投入英语学习,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很多小学英语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教师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学习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结构等内容。
(三)学习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语言的使用功能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在教学中设定了大量的话题引到学生参与,并且能够将语言作为学生锻炼和表达的重要契机,奠定学生良好的基础知识能力。在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引导和帮助下,教师能够向学生传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并且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下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和学习体验。
二、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一)小学课本和初中衔接不足
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小学英语课本内容更加重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以及基础单词的教学,和初中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初中则更加注重语言逻辑以及语法的教学。因此,当小学生刚步入初中英语学习时,巨大的差异以及变化容易让学生步入瓶颈期和困难期,如果不能平稳过渡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产生抗拒和抵触的心理。如何做好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挑战。
(二)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忽视各个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开始另一个单元的学习时省略了对上一个单元内容的回顾和复习。由于小学英语课程当中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容本身缺乏内在的联系性,教师也通常会忽略对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但是这一种教育手段上的缺陷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新单元知识的过程当中遗忘旧单元当中的知识内容,也会使得学生无法将知识点很好地纳入自身的语言体系当中。英语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整体教案做更多的调整,每一节课堂的内容都能将知识点进行很好的串联,以此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当中以清晰的框架来构建整个的英语知识体系。
(三)小初英语衔接不畅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学生只有在小学英语学习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够应对初高中英语知识。即便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极强的要求,但是一部分教师不能够有效的处理好小学英语教学与初中英语之间的衔接关系,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造成了学生不能够有效的应对学习需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做好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
小学英语作为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教师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还应当注重与初中英语的衔接与关联,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不局限于词汇的认读,还要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理解和体会。尤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更要加强英语逻辑锻炼,丰富英语阅读量,学会简单文章的读写,便于学生步入初中时更好地适应和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世界的好奇心等是十分敏锐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调整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和引导,帮助学生保持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等等。
(三)创新先进的英语教学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和进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正在不断渗透在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实自身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明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需求,整合自身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课程的定位合格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研究,有效解决教学进程中的问题和局限,促进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安红霞.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