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新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传播中的作用

2021-09-17李圆圆

电影评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工业革命后,科技逐步走进人类的生活,其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生态环境却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家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当前环境的保护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传媒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平台已成为表达个人情感最为直接的渠道,生态文明问题是与民众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国新媒体视角下对生态传播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传播研究的理论背景

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指出:我们对地球以及社会生活的体验方式是由一种“内在的生态规律”来控制的,凭借这一规律,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情绪、思维以及抉择同我们自身之外的各种力量联系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人类的这一内在生态规律彻底失去了平衡。[1]生态传播是人类与生态之间相互影响的信息传播活动,从媒介介质上可分为生态摄影、生态广告、生态新媒介作品等,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看,生态传播主要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知识和环保现象三个方面。

今天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既是生命体验的结果,也是理性和科学认识的结果。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纽约人》杂志上连载《寂静的春天》。随后,欧美发达国家各种环保法律、条令纷纷出台,各种生态研究机构纷纷建立。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和生态中心主义等运动和理论,使这股生态浪潮得以立足和发展。

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整体的利益高于局部。要将视野扩展到全局,营造一种大局意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从最初的“浅层生态学”逐步上升到“深层生态学”。

铁铮在我国最早提出“生态传播”这一概念,他指出,“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2]这一概念不仅有发展传播学的理论意义,也符合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生态传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生态传播是指生态信息传播活动的总称;狭义上是指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生态信息传播活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生态传播,它从传统的纸质、电视新闻扩展到网络、手机和数字等多种方式,在传播内容上更多的是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或矛盾冲突。

二、新媒体视角下生态传播的媒体形态

从传播的角度看,电子产品的更新发展早已取代了印刷纸本,传播媒介的巨大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氛围和节奏,还有我们的行为、交往、价值观以及生存意义,我们置身于时代的重大变革中,而这一切的变化与传媒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大卫·阿什德指出的:“在我们的时代,身份、个人经历、信誉都被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所触及。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下面所列的事项,并且经常改变他们之间原有的特性和联系:工作、吃、睡、爱、记忆、游戏、战斗、学习、研究,当然还有写作。”[3]这也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高度概括的:“看电子媒介构成了文化、价值和态度的全局的、几乎是刹那间发生的转换。”[4]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种进步已经悄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和自身的生存。然而随着这种力量的不断积累,出现了膨胀的追求,超过人类生存的底线,反倒演变为奴役人类自身的力量。当我们在自然、社会和技术之间寻求平衡点,就需要一种生态的智慧,那么我们对待现代传播媒介所拥有的强大释放的力量也应如此。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借助数据技术改造而演化出来的新形态。具体而言,以数字媒体为媒介,将多媒体作为终端,为用户接受和传递信息提供良好服务的形式。同时,新媒体作为新技术支持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媒体也在发展变化,所以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微信、微博、QQ群、社区板块等网络新媒介的兴起,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在新媒体背景下,生态传播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不再是狭义上的渠道,而是广义上的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效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

(一)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是指互联网,即PC机为主体的媒体形式,它也是信息获取、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2021年7月13日,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5G网络用户数超过1.6亿,约占全球5G总用户数的89%。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以其开放性、自传播和交互性的特征,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网络新媒体越来越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发布信息简便。它包括门户网站、捜索引擎、BBS、博客、微博、RSS订阅、社交网站、网络音频和视频、网络文学和游戏等内容。例如,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指网上电子公告板,最早用来发布股市价格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网友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人机对话系统。BBS论坛分为综合论坛、专题论坛和高校论坛三种类型。我们以专题论坛中CO土木在线网为例,分析BBS论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CO土木在线论坛中搜索“生态”一词,可检索到生态评估、生态效益、生态修复等上千条相关帖子及回复。在这些帖子中,不仅有生态知识的共享,还有生态问题的咨询和专业解答。CO土木在线论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专业的网络交流平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再比如最早幾年出现影响力较大的周颖虐猫事件,就是由网上一则“女子领养小猫只为虐猫”的帖子引发热议,之后《北京晨报》上刊登出《网上出现穿高跟鞋女子踩碎小猫脑袋图片》,该报道只有短短的500字,这些内容也是从网上照搬而来,紧接着央视新闻的社会栏目也报道了此事件,从帖子到报道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关于虐猫事件的500多篇新闻和各种形式的评论。BBS在线论坛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人机交互时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和舆论导向。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它是由传统博客发展而来,基于用户关系信息传播和通过关注模式分享信息的网络平台。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在生态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新浪微博中搜索词条“生态文明”一词,涉及的话题共有2845.6万阅读次数,1.7万人参与讨论,可见用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微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高效便捷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需求。用户从传统的接收者逐渐演变为生态文明最新事件的关注者与传播者。比如在微博中曾有网友反映重庆某猫咖违规收养小熊猫,在众多网友的关注与转发下,重庆市林业局介入,将小熊猫重新送回养殖场,保证了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微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了便捷的信息渠道,提高了生态文明相关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监督,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微博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它能够激发起每个人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意识。

(二)手机新媒体

手机新媒体是伴随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是指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体形态,其特点具有便携性和互动性。无线搜索服务打破了利用电脑进行搜索获取信息的终端局限,手机成为人们上网的重要设备,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是公众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拍摄日常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图片和视频,并上传到网上,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讨论,加大生态传播的力度。手机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短信、手机广播、手机报纸、微信、短视频等内容。我们以手机新媒体中最为火热的短视频为例,短视频流量在头部平台高度汇聚,九成以上的用户使用时间集中在头部五个平台,其中抖音和西瓜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28%和27%,紧随其后的是快手、波波和其他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行业与新闻、旅游、电商等多种产业融合,拥有更多丰富用户群的手机桌面入口,再辅以丰富的生态新闻,短视频平台成功出位便顺利成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移动端短视频日均使用时长通常保持在每日50-60分钟,通过数据对比,短视频用户的每日使用时长只是中等水平,但是它的传播方式更灵活,传播速度也更为迅速,这都为生态文明的传播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因为传播工具的便利性能使生态文明传播更便捷、传播时效性更强。生态文明传播者可随时随地发布相关信息,接受者也可即时接收和传播信息。同时,通过手机新媒体的短视频,用户可以结识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共同爱好者,生态环保人士容易形成网络社区,共同维护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生态事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越来越好的舆论氛围。而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会持续增加,手机新媒体便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各类新媒体的使用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工具,这将进一步丰富生态传播的形态。从Web1.0的拨号上网,人机交互;到如今,Web2.0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互联网议题的现象已成为我国生态媒介的主要传播方式,我们能通过公共场所如机场、地铁、车站的各类数字、车载平台了解到关于生态的新闻和报道,因而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而且通过各类新媒体的传播提醒人们在行动上要落到实处。例如地球村就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

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对生态信息的传达有着重要作用,它以声像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等传达给公众,从而培养公众的生态素养。新媒体对破坏生态行为也进行了相关报道,比如北京雾霾天气现象的深度报道,引起人们的反思。通过新媒体准确迅捷地传播安全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等理念,让人们对生态问题加以重视,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并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的重要责任。

生态环境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之一,能够有效影响以及改变公民的生态观念。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一方面,公民对生态观念的改善将影响生态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改善的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公民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最终构建起环境公民的身份。新媒体作为发布生态风险预警者的角色,是人们与政府协商讨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交流平台,对于环境公民身份建构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在新媒体传播高速发展的趋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媒体运用相得益彰。新媒体的特征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新媒体时代,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指公民和社会组织以多种传播方式进一步宣传生态保护的意识。新媒体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伦理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它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参考意见,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发挥其作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等多重角色功能。正是因为媒介变革的巨大发展机会,生态文明建设得以迅速取得新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输出渠道与新媒体的融合并进,协同发展。

三、新媒体视角下生态传播的意义

在新媒体视角下对生态传播作重新审视,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生态传播既是独特的存在,又是世界传媒的一个单元。这种责任与使命中既有生态文明的内涵,又有政治的、社会的使命。

(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能够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主题,关注经济发展和生态现状,提升生态治理效果,有效地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促进其健康平衡发展,围绕生态产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寻求合理的动态平衡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递美好理念,增强媒体生态循环

遵循现代传播理念这个核心,就是要提倡健康的生态传播,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理念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这也要求公众增强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保护环境意识,有助于为生态治理寻求有利的传统文化、技术、制度等资源的支持,为建构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制度提供理念与文化的参考。

(三)弘揚民族精神,展现和服务时代

生态传播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传播视角下的具体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获取和利用科技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物质和历史文物,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建设和谐稳定和共融相生的社会。

生态传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媒体在生态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现和挖掘生态传播的特点和成果,重建生态文明精神,保持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弘扬人类的美好,是新媒体视角下生态传播的艺术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生态是一个有着自身客观规律的有机整体,一旦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受害的绝不仅仅是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还包括人类本身。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如果忽视或失去这个前提,那么必将动摇人类自身生存的基础,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生态传播不仅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先进的传播理念,生态文明只有与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探究我国新媒体视角下生态传播的作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走向,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深入把握我国生态传播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为后继的生态传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8.

[2]铁铮.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重视生态传播[N].中国绿色时报,2007-10-26(4).

[3][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26.

【作者简介】 李圆圆,女,内蒙古丰镇人,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影视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