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果园村聚落环境更新设计
2021-09-17慎希平崔文河
慎希平 崔文河
摘要:为保护东乡族独特的聚落环境,适度更新、有机改造,营造适宜人居环境显得十分迫切。文章深度挖掘东乡族果园村的东乡族文化,研究分析果园村空间特征与环境现状,从延续聚落山地空间格局、传承东乡民族建筑风貌及文化、激活村落废弃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更新设计策略。通过更新策略,得出聚落环境的有机更新不仅是物质形态环境的延续,也是文化环境内涵的延续。该更新策略为东乡族聚落环境的改善与提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东乡族果园村聚落环境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8-0148-0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unique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Dongxiangnationality, it is very urgent to create a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appropriate renewal and organic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cultu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Guoyuan village,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renewal design strategies based on three aspects:continua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ttlement, preservation of the Dongxiang's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activation of the abandoned spaces.Through the renewalstrateg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rganic renewal of the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snot on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The renewal strategy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the improvement of Dongxiang settle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 Dongxiang nationality Guoyuan village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enewalrenovation Design strategy
引言
東乡族自称撒尔塔,是以地理方位而命名的一个民族,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东乡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未被承认为一个独立体,一般通称为“东乡回回”,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才被正式确认。东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甘、宁、青、新等省区,而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最为集中,约占总人口的38%。作为东乡族民族地区代表的东乡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山坡陡峭,雨裂纵横,属切割破碎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1]。东乡县聚落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改善当地人口的居住条件,优化生态环境;二是保护民族聚落,传承东乡文化。在此以具有代表性的果园村聚落环境进行探索研究。
一、果园村概况与现状问题
(一)村落概况
东乡族地区数百个村落散布于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之间。果园村地处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乡东部地区,位于南北两山之间的谷地,依山傍水,巴谢河从村中穿流而过,山峦坡度较小,依山而建。民居以清真寺为中心绕其而建,建筑组团的北部是巴谢河河滩地,地势平坦;南部是逐级而上的山体,地势陡峭;东西两侧受河流、地形和农田趋势限制,毗邻杨王家村和红庄村;整体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图1)。东乡县属大陆副热带气候,由于自治县海拔高差大,地形复杂,导致东乡气候具有显著的高原干燥气候特色。“十年九旱”是东乡县自然条件的显著特征,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在此环境影响下采用较为稳定的山地旱农耕作体系,一年一作,种植大麦、土豆、玉米、豆类等,林果资源有有大接杏、早酥梨、花椒等[2]。
(二)村落景观构成要素
1.建筑景观: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激发了东乡族人自强勇敢、坚韧不拔的奋斗本质。大山铸就民族魂,居住在偏远大山深沟之中的东乡族人民从依赖自然、与自然抗争到与之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一庄窠(居住的院落)。庄窠多为土木结构,由于木材的稀缺性,房屋的建造除了门、窗、梁椽等部件选用木料,其余均用夯土砌成。庄窠受气候影响较封闭,通常有较高的外围墙围合而成,内盖三面房,有的朝南朝西或朝南朝东盖横折型的两面屋。民居院落内有空地,可种植少许林果蔬菜,水窖、地窖等也通常设置在院落内。由于东乡族人喜好整洁、注重卫生,厨房、牛羊圈、厕所等有异味性的空间大多被安排在门道的窝角里,远离日常起居空间。
东乡族果园村的夯土民居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建筑群落[3]。因此,东乡族传统民居空间的精神特质只有在更新和创新过程中得到继承,其聚落才能延续原有的传统民居风貌,并产生适应当代新生活的居住氛围(图2)。
2.自然环境景观:果园村的环境景观可划分为人工与自然景观两部分,人工景观主要以公共空间为主。
(1)人工景观:果园村的人工景观主要以公共空间为主,其可分区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果园村村口区域为代表的边界空间。果园村村口位于北部组团,临近巴谢河。村口空间的景观是一个村的第一视觉印象,是村落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站在村口能清晰的看到果园清真大寺。第二种是清真寺及其周边广场的宗教空间。东乡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会在清真寺举办,此外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服务如他们的节日庆典、婚丧仪式、纪念故人等也都需借助清真寺进行。第三种是劳动与休憩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是村落中除祭祀空间和私人空间外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图3)。
(2)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可划分为村落内部街巷、河流水系、林地与田地、墓地等。街巷空间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村落内部交通,果园村的街巷连接村内的民居、清真寺、农田、林地、墓地等空间,村落内各个部分通过街道被连接起来,统一成一个有序的整體。果园村道路街巷随村落地形起伏、各建筑组团的变化而呈现出适应山地“街一巷一院”的布置模式,具有自然性和随机性(图4)。巴谢河是果园村主要的河流,分布在村落的外围,主要供给村落周围林耕地的灌溉使用。果园村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村落北部即巴谢河两岸,林地分布于村落南部,河滩地相比于林地地形更平坦,土壤较为肥沃。果园墓地位于南部高地上,对一个村庄或者一个姓氏的家族起着纽带作用。另外,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对东乡风俗习惯的影响,一般在重大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村民都要去墓地进行一系列烧香、念经事宜。
3.人文景观: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浓郁的特色人文景观,这些人文艺术往往与东乡人古老的生活风俗形成联系,亦巧妙地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乃至山水风物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我国多民族的文艺宝库。例如东乡族人的节庆主要以宗教节日为主,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还有美丽动人的寓言传说、富有哲理的谚语童话、高亢嘹亮人人会唱的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擀毡技艺和叙事长诗《米拉尕黑》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东乡族人民不同时期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方式特征和思想感情状态,保存了东乡族最浓厚的民族习俗和最本质的民族特征[4]。
首先,村落建筑风貌不统一。少数老民居较为破旧,年久失修出现倒塌,个别新民居营建时缺少提炼东乡传统建筑特色,因个体经济条件和建造年代不同,新老建筑呈现差异性。其次,村落道路安全性不够。道路普遍存在路面断裂、路基不实等问题,上山道路缺少围栏等保护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村内道路的空间环境过于单调,部分道路旁边零星种植着一些乡土树种,但无法形成统一的景观效果,缺乏设计感。再次,村落功能单一。村落环境中有大量空地被闲置,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不仅有限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支持村民日常休闲活动。最后,由于地区发展落后,果园村虽已实现脱贫但所属的果园乡仍有9户为贫困村。村内的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妇、老、幼群体,加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化,聚落空间呈现一定程度的空废化和破碎化。
二、更新设计策略
(一)延续聚落山地空间格局
果园村聚落平面形态较为集中,呈块状形态,内部结构反映了干旱地区对土地的集约使用情况。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东乡族的民居建筑通常围寺而建,清真寺处于整个村落的中心地带,这是一种“深入生活”的表现[5]。可以说清真寺是东乡族聚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东乡族人物质与心理共同作用的必要体现,这是东乡族聚落区别于其他民族聚落的一个特殊标志。在清真寺的周边则分布着众多密而有序依势而建的庄窠民居,各家庭的院落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分紧密的集体,这样的布局形式为村民进行宗教活动,提升民族信仰等提供了便利。由此,民居与清真寺、村民与村民、日常活动与宗教信仰之间就变得更为紧密。
东乡地形崎岖,山坡陡峭,“碰死麻雀滚死蛇”是东乡的真实写照。加之温差大、降水少、风沙干旱频繁的恶劣自然条件,推进了当地夯土建筑技术的提高与发展。东乡族在建造房屋之前的宅基地选址、方位朝向、建房用料等体现出他们对居住安全和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影响的考虑。受特殊的黄土地貌、沟壑山地影响,民居依山势而筑,坐北朝南分布,通常一户一院;就地取材,选取夯土、木材和石料,高大厚重的院墙内依围墙修建房屋,用以抵挡严寒和风沙。这种厚墙小窗、较封闭、平顶房屋、外墙尽量不装饰的特点皆具冬季保温、夏季隔热性质[6]。由此来看,无论是村落的选址、布局还是村落的建筑材料都是村落在自然环境下的最优选择,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及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表1)。
(二)传承东乡民族建筑风貌及文化
1.传承民族文化符号:东乡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别具一格,在其民居建筑中雕饰是最常用的装饰手法,包括木雕和砖雕工艺。木雕多表现在插梁、飞椽、斗拱以及门窗的菱花、绦环、裙板等部分,技术手法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雕刻内容多为抽象的图案,丰富多样如旋子、梅花、轱辘草等,这些雕饰做工讲究、层次丰富、装饰精美[7]。砖雕题材与木雕相似,常用于民居建筑的屋脊上,或置于壁墙之上的各个部位,因物设图,巧施雕镂,不仅丰富了建筑立面,增加了装饰层次,也寄托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2)。房屋主人根据自家经济状况和审美需求,造型和构造形式虽基本相同,但建筑雕刻却有差异。门楼作为民居建筑中最重要的基础构件,同时也是每座庄窠门面的代表,样式丰富,雕饰精美,外形随门的形状和大小灵活变化,利用民族纹样组合成各式图案。北房作为家中最重要的居住空间,家庭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房顶铺瓦起脊,房顶的两头砌有砖楞,有狮虎型、凤头型等砖雕图案。总之,丰富多样的艺术雕饰使得东乡族民居建筑既有整体质朴厚实的基调,又有局部和而不同的民族装饰,不仅满足了东乡族人的居住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除东乡民居建筑外,拱北和清真寺建筑也是东乡族建筑的重要代表,雕刻技法也同样精美独特。拱北一般由八卦、亭子、墓庐、照壁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八卦一般由三层组成,一层大部分是砖混结构,砖雕内容以飞禽走兽和花草果实为主,表现形式有龙舞云海、百乌朝凤、春梅吐艳等。二、三层多为木质结构,刻绘有古兰经文、香炉及桃、荷、牡丹、葡萄等花草果实[8]。清真寺建筑的雕刻题材与拱北相似,多是雕梁画栋,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图案配以黄、蓝、白等颜色,象征安居吉祥如意、安居乐业等文化内涵。
2.民居更新改造:东乡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建筑体系。庄窠作为东乡族的主要民居样式,不管是独特的建筑构造,还是古朴厚重的原始美感、精美的建筑装饰、精湛的工艺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东乡族聚落在得到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已不适应今天的生产方式,村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得原本的建筑空间难以满足新的生活需求,对传统民居的改造需借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来更新现代生活对民居的使用。对民居的改造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原有民居建筑特色,应在继承其传统生态智慧的同时,对其原有不合理的空间进行优化[9]‘图5)。
(1)功能提升:传统民居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村民休息的场所,果园村内部分传统民居在使用功能上不够完整,通过更新改造可以使性能更便捷,如通过改善房屋采光、保温、隔热等方式提高村民舒适性,设计阳光暖廊,屋顶安装太阳能板,改善传统能源利用模式等,在延续当地特色生活方式的同时综合考虑现代技术设备的利用。
(2)空间优化:传统民居改造时应对以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重新优化,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对室内墙体重新布置,房屋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根据居住者需求再次划分,提高房屋布局的合理性。利用现存的废弃空间,如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对外开放,二楼露台作为晒谷场或室外休憩地,增加建筑使用面积。
(3)风貌整治:建筑本身是一个整体,不仅需要内部空间进行更新整合,又要对外部空间进行整治。建成较久的民居外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需要进行重新粉刷,提升整体建筑实用度、美观性和安全性;有些新建民居一味追求现代化和新颖度,缺失了本民族建筑文化特点,需将此类民居重新设计调整,达到与整个村落风格协调一致。
(4)装饰造型和色彩:东乡族地域性建筑用料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多为土、木。夯土材料的利用固定了民居的固有色,民居中的木雕和砖雕技术丰富了建筑美。无论是民居的外部构造还是门窗廊的设计等都与民族特色交互融合,民居的改造不应抛弃传统民居的造型要素。
(三)激活村落废弃空间
果园村村内有大量废弃空间,例如村道路入口、拐口、交叉口范围内的空间、院墙外废弃地、墓地空地、打麦场空地等。例如果园村内街巷节点不仅是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也是村民室外活动的汇聚点,是让村民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纽带,在改造过程中需营造与空间环境相适宜的景观节点。废弃的打麦场作为果园村内最大的一处空地,是除清真寺之外能承载村民举行室外节庆活动、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改造后的民族广场将为村民提供更良好的交流平台。老清真建筑因其建筑体制较小无法满足大型民族活动而被新清真寺取而代之,如何在老清真寺空地上设计出带有功能性、民族性、文化性的新空间,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墙、休闲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让村民更愿意展现自己的东乡文化,让村落更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是废弃空间改造的重点。
簡言之,更新果园村内原有公共空间,合理利用废弃闲置空间,将其转变为公共共享空间,这种公共共享空间是村落肌理不可分割的部分,丰富了聚落空间形态,体现出果园村特有的空间底蕴。对部分空间适当进行空间划分,引导村民多功能性活动,提升重村落生活的多样性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增加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原有单调的空间因东乡民族文化的注入更显文化底蕴,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东乡文化,完善后的公共共享空间将为村民的公共活动提供一个互动场所[IO]。因此,妥善处理好废弃空间的亲民性与包容性,尊重村落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将其更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传承性,东乡聚落的优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得以保护与延续(表3)。
结论
东乡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一员,以往的研究对东乡族聚落环境的关注不够。本文通过分析果园村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具体的景观更新策略。对果园村的环境改善与更新,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东乡族聚落的传统风貌、民居及特色建筑、景观节点、街巷空间等方面的物质文化,还要更多地注重传承和延续东乡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注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只有这样聚落发展才能尊重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同时又能解决聚落所面临的经济困境、环境变化、新的生活需求等现实问题。本文旨在能对东乡民族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高有所帮助,同时对保护传承东乡族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学术价值。.
项目基金: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青民族走廊族群杂居村落空间格局与共生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XM2052);2.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多民族杂居村落的空间共生机制研究——以甘青民族走廊为例”(项目编号:2019-GM D-018)。
参考文献
[1]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东乡族自治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2]马白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0
[3]夏建新,魏晓燕村寨与自然生态和谐研究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
[4]常洁琨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马兆熙,马自祥东乡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12
[6]张琦类型学视野下的东乡族传统民居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7]马白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2000.9
[8]马志勇东乡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7
[9]崔文河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报,2016,3l(03):90-93
[10]王千意,黄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梅林村为例[J].设计,2018 (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