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中国传统时令在现代视觉设计教育实践中的融合研究

2021-09-17姜涛

设计 2021年17期
关键词:节气传统专业

姜涛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表现元素之一,活态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授者和发扬者,将传统民俗文化与新媒介结合融入到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中,推进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育,成为当今高校文化设计发展思考的核心。这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也符合我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新课改的要求。探索传统节气继承与发展的新视觉形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获得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现代社会对视觉传达人才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承新媒介视觉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2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9-0079-03

Abstract: Twenty-four solar terms are the 24 specific season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lively inherit my country's excellent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e. As important instructors and promoters of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new media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mote profes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and strengthen practical education,which have become the cor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cultural design development thinking. This aspect is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t also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Explore the new visual form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olar terms,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enable them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to realize the modern society's demand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Keywords: Twenty-four solar termsInheritanceNew mediaVisual designCurriculum reform

引言

二十四節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从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时间指针,是我国独特的历法[1-2],亦是沿袭至今并长期融入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传统文化元素之一。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可见其蕴含的重要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和历史学价值已被世人普遍所接受,这为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文化、经济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然而,作为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如节气习俗、节气歌、谚语等丧失了固有的传承空间与主体,其活态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3]。二十四节气文化如何服务于现代社会,既是学术性课题,更是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甚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这为我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方案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着力于设计类教学实践改革,创新性地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结合现代新媒介技术,融入现代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不仅是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课题,更是对视觉传达专业进行新课改、全面提升其实践价值的必然要求。如何将传统文化一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全面融入视觉传达相关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结合当今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转型的语言形式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视觉文化转型的视觉语言形式

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媒体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艺术或交互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技领域相互交融的结果,观众能够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与数字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并由此达到全身心地融入、体验、沉浸和情感交流的新艺术形式[4]。而“传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流动的实践进程,不是静态的结果,因此它的存在本身表明了它具有不断适应和吸收新艺术元素的能力和进程[5]。

新媒体环境下融合了科技和视觉艺术的沉浸式设计屡见不鲜,其多感官的体验特点使观者身临其境,拉近了作品和观者的距离感。例如,巴黎光影博物馆多次展出艺术作品视觉沉浸式展览,梵高的《星夜》《向日葵》《咖啡馆露台上》《杏仁花》等2000多幅作品舞动起来,以及法国光影采石场沉浸式展览《达利:无尽之谜》与《高迪:建筑的想象》螺旋状的线条、巨大而高耸的建筑物、高迪经典瓷砖、马赛克和玻璃被声光影重现,所有艺术经典超现实地灵动起来,仿佛进入了动态的梵高、高迪、达利经典艺术世界。另外一幅收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经典作品《Angel Playing The Lute》,是艺术家Rosso Fiorentino在1521年完成的油画,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使油画中的小天使灵动地弹着跟自己身体大小相当的鲁特琴,缓慢奏出古老“Tchaikovsky Album for the young”乐曲,更加传递出一丝忧郁柔和的画面,印象深刻。这就是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经典平面作品通过声光影的结合,以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再次使人们通过多感官更深层次的感受艺术经典,诠释着一场新颖深刻的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在我国,被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三百年前的画卷《康熙南巡图》第三卷和第四卷数字首次实现数字化“相逢”,沉浸式走进近30米古画体验,启发我们对文化深度剖析的兴趣。同时英国博物馆也用3D技术还原中国的山水画《清明上河图》,如身临其境般地梦回大宋,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演绎着宋城的骄傲,如今如昨。同样还有中国四川绵阳的方特中演绎的《白蛇传》《梁山伯》《哪吒闹海》《富春山居图》等沉浸式体验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证明了多感官视觉语言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与转型的趋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视觉设计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网络信息化和以数字媒体为主的工业迅速发展,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对传统文化融入的改革,但仍然较为古板且千篇一律,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形而上层面:文化主体意识低。与国外高校相较,哈佛大学的课程结构中人文社科所占比重较高,核心课程分为外国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研究、道德推理、科学等学科。而国内各高校缺乏针对性的文化课程设置,艺术专业人文社科类所占比重较少,使得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忽视文化,侧重设计视觉形象效果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的理解浅显,缺乏人文关怀。

(二)形而下层面:传统文化在新媒介视觉传播中应用价值较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视觉转化能力,使得学生缺少将新视觉媒介载体转化为社会所接受视觉文化形式的思维训练,不具备较强的民族文化的视觉转译专业技能。

(二)教学模式单一。在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多数高校倾向于运用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PPT与板书展示传统文化视觉与文本信息的教学,忽视了对其他设计灵动性和氛围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过度侧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型。针对民族元素、视觉元素设计灵感获取、以及参与民族文化设计的相关实践活动有限。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既降低教师的课堂效率,也较难培养学生对民族视觉文化形式创造的创新意识与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三)考核形式单一。“考试”与“考查”是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检验学生专业能力的方法。目前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课考查形式单一,学生多在规定好的统一作业标准形式框架内去完成,缺乏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的考查尤其视觉传达设计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多学科交叉专业,更应该突显考查形式的丰富与多元,激发学生灵感。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建设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基于数字媒介的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融入传统时令文化内容

1.加强基于数字媒介的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视觉课程教学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保障。在新媒体时期,高校视觉专业教育改革要立足于中国文化谋划制度和模式创新[5],并非是单纯增融传统文化内容,更需要以崭新的“视觉文化”转型视角重构课程构架。因此首先需要增设数字媒介课程,使学生具备创作多感官视觉文化的媒介技术。根据国外高校同类院系数字媒介课程内容设置,如帕金斯设计学院的《数字编排》《交互设计》,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特色课程《时间、运动和声音》,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通讯设计与传播技术》《多媒体出版等课程架构》[6],表明我国高校视觉课程设计应在现有的图形创意、标志设计、机构形象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基础上,加强AE、Premiere 动画设计等数字媒介技术等核心课程的设置。另外,从学生层面,目前多数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学生较为抵触对这类课程的选课,甚至选课人数不足导致停开。应在增开课程的同时,引导启发学生,使其增加对新数字媒体课程的兴趣。

2.融入传统文化内容

语言、文字与图像作为人类共通的感知世界的叙事方式,三者对激发观者的认知潜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文字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对其进行图像信息的表达具有理论的可行性[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时令文化中的视觉经验和文字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打破和重组,进而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不同记忆类别的文化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组合,通过创造性思维将文化叙事信息编码输出。如图1所示的《二十四节气》课堂视觉与文化重组作业设计,将中国传统时令文化信息与视觉表现形式融合,选择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节气:立春、大暑、秋分、及大雪等,结合每个节气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例如清明断雪雨纷纷、大暑高温湿热、立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的气候特点,并与江南、甘肃较有代表性的时令地域,以及结合时令诗文内容融入插画设计中,形成一幅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视觉图像,图像言简意赅,视觉直观性强,文化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于观者直观地了解不同节气的特点以及蕴含的文化信息,作者最大化地实践视觉权利,吸引更多的观者观看图像,并对每个观者产生最大文化影响力[8],作品最终获得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主办的首届“犀牛奖”设计大赛决赛优秀奖。

在课程后期安排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平面设计部分运用AE&Premiere等软件制作融合动画效果、数字音频、影像剪辑等内容,通过AR、VR、全息投影等多种媒介载体,创作出多感官的视觉文化体验形式,进而从文化形态角度实现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现代化呈现。如图2视频制作截图展示,制作了共四组视频,以大暑视频制作为例进行展示分析,选择大暑酷热气候的代表性元素进行动态设计,如骆驼迎着烈日缓慢行走在干旱的沙漠、火焰山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上下不停摆动仿佛给人酷暑难耐的体驗感,以及敦煌莲花图案一张一开的动态轨迹的制作意在传达给观者步步生莲的佛教寓意。在原本扁平插画设计的基础上,每一步的动态设计都给原本静止的物体带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增加了观者的视觉体验感。此外,加入动画元素,空间的纵深感与无限循环给观者所带来的哲思意味一览无余,更巧妙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增加workshop教学实践模式

包豪斯现代教育主张“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有灵魂的练习”、“有目的的训练”[9]。如图3,在加强数字媒介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利用Workshop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节气文化。与传统模式相比,Workshop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向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古板模式,开放式互动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及丝网印刷、数字媒体等高校开放性工作室,更为灵动的教学环境,使其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教学与实践的结合。Workshop教学可设三至四阶段,设置32课时,分别为1-10课时:通过设立小组教学,每组学生可选择一个时令节气,了解节气特点、背景、民俗,并调研现有关该节气的文献、著作及创作作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11-22课时:结合有效的Workshop付诸实践,可设多个小作业,通过小作业使学生掌握不同Workshop技术实现的效果。22-30课时:通过以上课时积累的节气时令语言以及技术呈现表达方式完成小组最终目标作品。30-32课时:学生之间相互协同对节气的视觉语言和规律进行总结,并对每次实现的视觉形式进行批判的信息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认同节气文化的同时,又能自主的对节气文化进行反省与超越,在新媒体语境中自觉形成学生个人的文化反应。课程全程指导教师实时给予指导意见,能够高效地实现学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视觉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的课程目标。

(三)开发视听作品,创新布展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分享优秀的视听作品,鼓励学生在创作节气文化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观看当下尤其新兴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沉浸式展览,以及趣味性较高,多感官感受极强的代表作品,发散学生思维。例如,日光博物馆分享的在巴黎光之工坊展出的“莫奈、雷诺阿、夏加尔的地中海之旅”沉浸式展览作品,融合了光影之美和色彩之美,使观者如梦幻般沐浴在地中海美好的阳光下。由此可借鉴作品中声音与影像的表达形式,给学生在创作不同的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以启发,例如可通过小训练,使学生分别完成“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作业,闭上眼睛,选择听一段龚琳娜的《二十四节气歌》,根据听音,将内心感受用视觉形式完成创作表现;或者看一段节气诗文、谚语,选择一首表达个人内心感受的音乐或者一个符合的乐器去进行配乐,形成专门性的高度集中的感受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集视觉、听觉、触觉及交互为一体的系列效果。另外,更要创新视觉传达专业作品布展形式,打破原有的海报上墙,书籍打印展览等传统纸媒形式,融合交互式、多媒体式的布展形式,实现视觉文化的灵动性转型表现,同时也更能展现出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创造性的特点。

(四)将各类节气文化竞赛融入到教学过程

在固定的课程内容之外,设计竞赛也是辅助教学的较为有效的途径。各类设计竞赛应与高校师生学习内容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能动性作用。通过各类设计比赛提出的赛事内容、标准及要求,以及赛事的竞争过程促进教学内容的提高,既可以调动学生参赛,完成作品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竞赛结果检验教学成果。例如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天时”主题犀牛大赛等都可结合节气文化,根据大赛提出的要求,结合课程所学的内容,调整作品的空间构图、色彩运用、视觉要素,融合民族美学思想完成作品。其次参加各类竞赛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控制内,完成一个项目。从思维发散到选择主题,从节气文化提取到视觉形式选定,从草图绘制到丰富视觉作品,整个过程既有比赛时间及主题的约束,又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展现其艺术素养与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竞赛取得的结果又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作的能力。

(五)增加校企合作,面对社会考核

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10]。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向市场提供大量设计人才的综合性学科,应通过产学研的形式为专业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首先将节气文化向创意产业延展,通过找寻对具备民族文化设计需求的项目进行合作。通过市场对民族文化作品的反馈与企业对商业作品真实的设计需求,学生能够不断地在民族文化创意与商业用途之间进行反复考究,得到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且各高校更应积极建立与地方特色文化相应的课程设计,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多样化,知识系统化,理论实践化等特色教学模式,推动民族文化融合对接地方科研和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转换成果的有效产出。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乃至整个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做到实时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增设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设计动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市场应变能力出色的优秀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视觉文化正呈现出多元化转型的趋势,新视觉媒介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体验。人们在接受多感官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更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结合,并进一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交流甚至与其有效融合已然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因此,通过将“二十四节气”时令文化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建设的设计中,能够将文化传播的效力予以进一步体现,能够让传统艺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在充分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优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总之,《新媒体视阈下中国传统时令在现代视觉设计教育实践中的融合研究》一方面希望通过二十四节气文化与高校视觉设计教育的融合更好的完成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改使命;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二十四节气通过高校教育的融合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永盛不衰。

参考文献

[1]隋斌,张建军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价值及传承发展[J].中国农史.2020,39 (06):111-117.

[2]黄艺,方田红,张亚楠.二十四节气在上海植物园互动展示中的应用设计[J].设计2018,10:128-130.

[3]季中扬.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4-59.

[4]葛鑫.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从teamLab作品探究[J].设计2020,33(15):42-44.

[6]邵士德.传统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类专业教育的互动路径研究.大众文艺2020,22:192-194.

[7]陈磊.发展变革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装饰2019,09:31-35.

[8]王研霞.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图像叙事[J].包装工程艺术版.2021,42(10):236-243.

[9]羅天然.以图像获取权力[J].美术学报.2015,5:75-81.

[10]智英斌,孙琪.山西美术类非遗与高校教学融合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构成设计》为例[J].设计2018,23:101 -102.

[11]汪俏黎.基于协同育人的“Workshop”教学实践——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9,16:232-233.

猜你喜欢

节气传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少年力斗传统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