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黑土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2021-09-17刘彦
刘彦
摘要:以法库县黑土区为评价单元,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法库县黑土区耕地质量等级由实施前的5.79等提高到4.95等,提升0.84等,表明项目实施成效明显。
关键词:黑土地;耕地质量;评价
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有所退化。为保护利用好黑土地,2015~2017年,法庫县利用中央财政资金9000万元,推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采取有机肥施用、肥沃耕层构建、种植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治理黑土地退化面积0.67万hm2以上,黑土地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黑土地粮食产能进一步提高。为掌握各项治理措施对黑土地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估项目实施效果,为今后大规模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支撑,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采取布设调查点位、资料收集归纳、构建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划分耕地质量等级等方式,对法库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研究。
1 技术要求
按照《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要求,在项目建设前、后,分别开展现场调查,对比评价黑土地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和粮食生产潜能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黑土地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2 评价技术路线
2.1 布设调查点位
在项目区,根据实际田块大小、土壤类型、利用方式等因素合理划分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内至少布设1个调查样点,共布设调查点位80个。
2.2 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
调查内容包括耕地基础信息、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和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情况等。土壤样品采集按《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1)规定的方法执行,相关调查指标检测与内容按《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规定的方法要求执行。
2.3 选取评价指标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国家标准确定的所属区域选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由基础性指标和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本研究确定基础性指标13个,包括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耕层质地、土壤容重、质地构型、土壤养分状况、生物多样性、清洁程度、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农田林网化率;区域补充性指标2个,包括耕层厚度和酸碱度。
2.4 确定指标权重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构建黑土地耕地质量评价各指标层次结构。在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所属区域确定的各准则层权重框架下(表1),根据增设的补充调查指标情况,视实际情况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微调。
2.5 建立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对数值型指标应用特尔斐法对指标实测值评估出相应的一组隶属度,拟合隶属函数。将指标实测值带入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
2.6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IFI=∑Fi×Ci
式中:IFI(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F为第i个因素的评语(隶属度);Ci为第i个因素的组合权重。共划分为十级(表2)。
2.7 耕地质量综合等级结果
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计算公式为:
综合等级=∑耕地质量等级×对应等级面积/项目区总面积
实施前,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为5.79等,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为4.95等。
3 结论
经分析比较,在项目区采取地力培肥、耕层构建、堆沤肥还田等技术措施后,项目区黑土地耕地质量综合等级由5.79等提高到4.95等,提高了0.84等。表明,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成效明显,能较为显著的提高黑土地耕地质量水平。同时,粮食产能按每提升0.5个等级均增加50kg/667m2计算,增加粮食产量84kg/667m2。法库县应继续集成推广秸秆还田、积造施用有机肥、轮作培肥、深松深翻等技术措施,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机制和实施方式,为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黑土地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