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在数学课堂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2021-09-17林逢永

新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条腿兔子学困生

林逢永

“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当前,学困生现象在学校中并不少见,但教师是否真正关注到学困生?数学课堂怎么让学生学而不“困”?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发现只要教师心中装有学困生,时时关注学困生并加以耐心细致的引导,学困生可逐渐脱“困”,迎头赶上!

一、教学活动多样化,引导学困生参与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知识的重难點设计探究活动,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同时可适当减慢教学速度,即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点时要尽量把速度放慢些,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与想象的空间,才能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并消除学困生思维中的障碍点,让学困生充分感知、体验,进而掌握知识。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是一节“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课,是学生从直观形象辨认图形向依据概念特征辨认图形的过渡,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通过角的特点认识角并能准确地画出角,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帮助学困生达成学习目标。首先借助学生在一年级时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从指认三角形的角开始,将角的特点分成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初步感知角的形状;接着引导观察角,学生在观察角中发现角都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组成,并能用语言概括出特点;接着在辨角的环节中,依据角的特点进行辨析说理,加深对角的概念的认识;然后安排画角活动,学生依据角的特点画角,再用角的特点解释自己画的角;最后在做角的过程中,亲手体验到角的大小变化过程,认识到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从而深化对角的概念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紧紧抓住角的特点,通过“指角、观角、辨角、画角、做角”等活动的设计,全方位地让学困生体验角的特征、感受角的大小变化,多种感官的协调促进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样的活动设计让学困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扎实。这种多样活动设计的减速教学,为学困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在交流中分享,在参与中体验,“困”帽逐渐摘除,学习自然轻松、愉快!

二、练习设计注意分层

很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弱,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形成,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关注到学困生学习有困难,在设计练习时就应该按梯度分层,对这些学生可适度降低要求,让他们能达到基础学习目标,这样也让他们渐渐树立学习信心。

如学生在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某教师设计如下练习:

1. 看图计算下列三角形的面积。

2.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4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3. 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铁线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腰长10厘米,底边上的高是8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出示练习后,教师微笑着说:“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只做前面两题。”教师对学困生学习中的困难要充分给予理解和帮助,对于上面的练习题,只要能熟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和细心计算就可以解答。

三、精心设问,紧扣学困生的思维障碍点

好的课堂设疑要能紧扣学困生思考的障碍点,帮助他们冲破难点,从而让课堂走向深入。

如教学“8+几”时,在“8+7=?”的算法交流过程中,学生说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用“接着数”的方法从1数到8,再接着数7个数,得出15;也有用“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加5等于15;还有的用“推算法”,把8看成10,10+7=17,17是多算了2,得数要减去2,所以17-2=15。可笔者也发现有的学生在用掰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看着他在数手指,笔者想到:对于低年级学生,算法的选优是个难点,也是这堂课教学的关键;如果此时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比较和总结,将能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也能让学困生掌握更优的算法,进而深刻明白算理。于是笔者面向全班:“同学们,你觉得哪种方法算起来又对又快?说说你的想法。”当学生回答都喜欢“凑十法”后,笔者紧接着再问之前数手指的学生:“你觉得有道理吗?”同时,笔者在黑板上用小棒演示“8+7”的凑十法计算过程,让学困生在算法的比较与分析中不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最终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与准确率。

四、鼓励学困生大胆表达,树立学习信心

学困生本来就学习信心不足,又因为成绩不如别人,担心回答出错,所以表现出上课不敢发言,更不敢在课中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因此,教师对学困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要给予理解和帮助,利用课中练习询问他们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并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困惑,又能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也能及时梳理、打通其思维症结处,从而顺利掌握知识。

如教学人教版四下“鸡兔同笼”的例1后,有学困生不会用假设法来解决教材中的“做一做”。笔者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的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然后问:“刚才例题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生:“假设法。”笔者:“先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有几条腿?为什么?”生:“16条,因为每只鸡有2条腿,8×2=16(条)。”笔者:“正确。那实际上笼子里一共有几条腿?”生:“26条。”笔者:“假设都是鸡只有16条腿,与实际26相比少了是为什么?”生:“因为还有兔子,每只兔子有4条腿。”笔者:“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把腿分回给兔子,每只兔子需要分回几条腿?”生:“2条。”笔者:“对,4-2=2(条)。那么少了的腿26-16=10可以分回给几只兔子?”生:“10÷2=5(只)。”笔者:“你很聪明,能算出兔子有5只,那鸡有几只你肯定会算了!”生:“8-5=3(只)。”

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逐渐学会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困生学习中存在困难,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只有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才能真正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条腿兔子学困生
不会算账的蝉
兔子
按属性分类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画图解题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