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9-17叶旭春
叶旭春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值计算、建立数学模型、数值分析、数学语言表达等能力,通过发展学生各方面数学素养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抛弃以往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外,学生还能通过自主学习中的思考探索,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互动中相互启发,实现学习方法的更新。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想要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首先就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还有待提升,而数学学科需要集中精神专注学习,是集探索、推理、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科目,所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他们才会在课堂专心听讲,才能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估算”时,笔者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美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她在商场看中一条围巾、一束花及精美的贺卡,回家找爸爸拿钱,爸爸给她100元,小美拿钱后犹豫不决,因为她忘了3样商品的具体价格,只记得有1样五十几,1样三十几,1样十几,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然后提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3样物品吗?”学生回答出不够,笔者追问:“每样商品的价格都不知道,你是怎么作出判断的?”生1:“把五十几看成五十五,三十几看成三十五,十几看成十五,3样商品合起来约105元,所以带100元不够。”生2:“为了把钱带够可把五十几看成六十,三十几看成四十,十几看成二十,3样商品加起来约120元,所以带100元不够。”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唤醒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热情,并进一步认识到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算就能解决问题。如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会愈加浓烈,学生对学习数学也充满动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思考来提出相关问题,并学会分析问题,最后基于自己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解答。
如在教学“除法”的有关内容时,笔者提问:“老师准备让大家去买钢笔,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买几支钢笔?”生2:“一支多少钱?”生3:“买钢笔一共要多少钱?”笔者:“经过老师的了解,我们买一样的钢笔会出现价格不同的情况。去晨光书店买2支钢笔需要花费60块钱,去新华书店买3支钢笔需要花费75块钱。”话音刚落,就有生4说道:“我认为去晨光书店买钢笔比较划算,因为在晨光书店只花了60块钱,在新华书店花了75块钱,在晨光书店比在新华书店花钱少,所以去晨光书店比较省钱。”生5:“不对,我认为去新华书店买比较便宜,因为去晨光书店2支笔60块钱,1支笔价格是30块钱,新华书店的钢笔3支75块钱,1支钢笔25块钱,所以去新华书店买钢笔比较划算。”笔者:“去晨光书店买3支钢笔需要多少钱?”生6:“去晨光书店买3支钢笔就是求3个30是多少,需要90块钱。”笔者:“带了100块钱去新华书店能买几支钢笔?”生7:“4个25就是100,所以去新华书店能买4支钢笔。”以上教学通过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学习方法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诉求下,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立体图形的学习,通过动手来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操作要求:“大家拿出已准备好的8个1平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比一比看谁拼的图形表面积最大。”经过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摆出了三种图形:一种是把8个小正方体摆成一排,形成一个大长方体,表面积是34平方厘米;一种是把4个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摆两层,表面积是28平方厘米;一种把8个小正方体摆成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同样是8个小正方体,体积一样,摆成不同的图形,表面积却不同了,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摆出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相接的面最少;表面积最小的,小正方体的相接面最多。本案例操作目的明确,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發挥了操作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同学间互相学习,发现自身的不足,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教学“乘法”时,笔者出示算式7+7+7+7+4,让学生讨论如何将它变为乘法算式。生1:“我把4个相同加数7的和用乘法先算,再加上另一个加数4,列式为4×7+4。”生2:“我把4看成7,先算5个7的和,再减去3,列式为5×7-3。”生3:“我把7看成4,先算5个4的和再加上4个3的和,列式为4×5+3×4。”……笔者:“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算式的计算,现在我们一起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生4:“第1种方法把相同加数看成一部分用乘法先算,再算另一部分,这样最好。”生5:“第2和第3种方法都是通过增减的方法把所有的加数都凑成相同的数,再用乘法计算。这样的方法最简便。”
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认同,也有学生反对,最后他们得出3种方法都是简便运算,具体选择哪一个,要看具体的算式来确定。这样由学生充当评价人,对同学之间的回答进行评价,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讨论,使课堂氛围高涨,学习能力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