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想象密码,学习具象表达
2021-09-17杨婉娥
杨婉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作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不断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水平,从“遐想”“奇思妙想”“畅想”到“科学幻想”的序列化编排,使想象作文的教学更有条理。
一、联系生活,寻找想象之源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充分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文本阅读,积累间接经验。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想象单元,虽然题材多样,但都是以“童心”为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笔者在教学《彩色的梦》一课时,注意挖掘文本的空白,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学第一小节时,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彩色的梦形状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梦是圆的,什么样的梦是长的,什么样的梦是多彩的呢?他们会在铅笔盒里聊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些梦一起讨论要去旅行;有的说,金色的梦要去陪伴害怕黑夜的小女孩……在仿写环节,笔者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画梦》,同桌先互相讲述自己图画中的内容,再模仿文中第二、三小节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写作。由于之前已经对相关的短语做了训练,再加上有图画的铺垫,仿写就进行得很顺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懂得了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他们敢想、会想,会描述想象的画面。又如,《枫树上的喜鹊》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其实就是妈妈和孩子日常的交流。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画面,再借助课文“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我知道,她是在说……”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以生活实践为想象的源泉,以文本句式为表达的支架,学生第一学段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启蒙。
二、拓展情境,提升想象之能
第二学段的想象习作训练明显增多,想象的层级也在不断提升,从低年级的想象画面,提升到中年级的想象情节。因此,教师要构建与文本、课后习题相吻合的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再造想象,让学生在多情境训练中,提高想象能力。
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童话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画出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在教学时,笔者先在黑板上贴上牛肚子的透视图,并补充两个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第一个场景,蟋蟀红头从牛的第一个胃到牛的第二个胃里旅行时,周围是黑漆漆的一团。红头会闻到什么气味?会有什么惊险情节?第二个场景,青头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牛会有什么反应?当红头看见一丝光亮时,心情是如何的?学生在补充两个场景的细节过程中,感受到了情节的精彩曲折,有了新的阅读体验。
三、图文勾连,探索想象之秘
相较于纯文字文本,绘本作为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想象作文《我和?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一天》。有的教师把该习作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反复讲解习作的要求上,学生仅仅是明白了要“写什么”,但对于“为什么写”则完全没有概念。学生想象的动机没有被激活,整堂想象作文课学生都是在教师牵动下的被动想象。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例,学生的习作看似情节合乎情理,但却很老套,毫无新意,失去了本次习作的训练意义。要怎样破解这样的困局呢?笔者在教学这篇习作时,选取了无字绘本《海底的秘密》,破解了想象的三大密码:时间变换、地点挪移、人物穿越。通过策略的引导,学生在《我和?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一天》的习作中,策略迁移,表达具体,富有个性。
四、提供支架,寻找想象之窍
进入高年级以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不断增强,因此,对于现实生活的想象也有了更多理性思辨的成分。高年级的科幻故事想象、探险故事想象、生活故事想象,都与低、中年级的童话故事想象截然不同。高年级学生在想象的故事背后,往往表达出更多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神奇的探险之旅》,要求学生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要根据探险人物的特点及探险的地点,合理想象探险的经历。为了使故事更有吸引力,笔者要求学生要将在探险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写得一波三折,从而让探险故事更具神秘色彩。但在教学时,笔者没有很好地预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教给学生想象的策略,导致學生写出来的文章极具夸张的色彩和玄幻的情节,让人感到极不真实。如何让学生既能大胆想象,又能写出真实可信的习作呢?在对《神奇的探险之旅》进行习作讲评时,笔者补充了在沙漠中旅行时,如何找水的知识,并播放了电影《荒野求生》的片段,引导学生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让学生明白,想象作文也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又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中,有这样的提示:“如果你变成了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在本次习作中,笔者运用了以下策略:一是“代入法”。通过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自己转换成某一种事物,然后展开换位思考,想想如何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跟自身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写出真实可信的习作来。二是“道具法”。通过运用道具,帮助学生把故事写神奇,并且令人感到可信。三是“铺垫法”。编故事,尝试用变化来推进情节的发展,但变化前要有铺垫,才不会让人感到突兀。通过这三个策略的指导,学生化身路灯、大树等进行换位思考。虽然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所有的情节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学生在大胆想象的同时,也让情节不失其合理性、逻辑性,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借用导图,明晰想象之路
第三学段,统编版教材对学生想象的方向以及想象的具体性、合理性、奇特性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也更着重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列提纲等方法来厘清思路、明确方向,将想象故事写得更有条理、更具体、更清楚。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有条理地梳理想象中的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场景。通过导图梳理,学生解决了把现在的家乡和二十年后的家乡混淆的问题,并能把“交通”“环境保护”“科技生活”等场景描述得具体且富有新意。
总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目标更加明确,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探索和运用多种策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