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天一:“马背上的好曼巴”

2021-09-17刘之灵

党员文摘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原病青藏铁路青藏高原

刘之灵

吴天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學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足迹

1937年,吴天一出生于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为了让儿子有“干什么都争天下第一”的气魄,父亲给他起了“吴天一”这个汉族名字。

1951年,吴天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六年后,大学毕业的吴天一与妻子刘敏生一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毅然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青海。

从高原走出又回到高原,那条通往雪域的路,吴天一走得很艰难。此后的60多年里,吴天一就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高原医学科学研究,一生的心血洒在了这广袤神秘的青藏高原。

20世纪50年代末,大量有志青年从东部一路西进,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擎起建设西部的大旗。然而,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士,不幸被高原病带走了生命,临终前,他说:“飞机大炮都没有把我打倒,但却被这高原病要了命……”

在对高原疾病知之甚少的年代,鲜活的生命总是这样带着无限的遗憾陨落。那位战士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吴天一,也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高原病!

只有从根本上认清高原病的致病机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让临床治疗有章可循——认定了这一点后,除了每日的临床工作,积累资料、探索高原病病因,便成了这位军旅医者全部的生活内容。

青藏高原是三江的源头,夜晚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房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被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讨碗茶喝。好几次,吴天一骑马过河都差点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有惊无险的车祸在他看来也成了平常事。

雪莲花开了又落,在坚持高原病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几十年中,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五万多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青海藏族牧民大部分都知道吴天一的名字,并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风采

1978年,吴天一与同事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

吴天一首先深入研究了高原医学的核心问题——人类如何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并潜心于“藏族低氧适应”研究领域。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扫除了研究工作中的语言障碍。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实验基地。第一次模拟实验由谁去呢?明知道有风险,吴天一还是毫不犹豫地钻进了舱体。从模拟海拔高度5000米开始下降时,由于下降速度太快,瞬间他头痛欲裂,耳鼓膜竟被打穿。如此代价换来了对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的把握。

严酷的环境和不懈的探索催化了科学家的成熟,吴天一终于揭开了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的生理之谜。

科学的研究永无止境。吴天一将研究从理论阶段推进到实践当中,他系统地研究了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原病是他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在1958年到1962年间,高原地区大量肺水肿发生,并伴有很高的病死率,但这种病常常被误诊为肺炎或心衰。吴天一在国内较早地介绍了高原肺水肿及其防治。多年来,世界许多地区对急性肺水肿的“三低”抢救原则是:马上低转—低转—再低转。吴天一则认为,在辽阔的高海拔区域,低转过程中还要翻越更高的山脉,路途遥远,供氧中断,患者往往死于途中。1975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吴天一最先提出了高原就地治疗三原则:绝对安静、大流量吸氧和综合用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这个方法成功地抢救了许多病人,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情怀

新世纪初,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动工建设。

铁路全长1118公里,其中960公里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这是对青藏铁路建设大军身体健康的巨大威胁!

作为原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吴天一提出了创新性观点,建立了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年过花甲的他亲自带领科研医疗队上山指导,派发以藏药为主的致适应剂取得显著成效;他提出的高压舱、高压袋、高流氧“三高”急救措施十分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高原病发病率,由原青藏公路建设时的9.8%降至目前的1%以下。他的汗水也渗进一个个工程奇迹。

青藏铁路的奇迹,是人的奇迹、是生命的奇迹!吴天一倾其一生的高原病学研究,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开启了一条零死亡的健康之途。而青藏铁路人更是把他视为自己最尊敬的师长与最亲密的战友。原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工地医院院长丁守全说,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没有吴天一,我们就不可能创新式地采取科学举措,解决施工人员缺氧难题,打通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顺利。新华社的报道称他为“青藏铁路生命的守护神”。2008年,高原卫生保障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带着病痛,吴天一默默守护着青藏高原的万千生命。面对荣誉,他说:“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未来我要带好团队,培养好接班人,为保障高原人民和官兵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科学中国人》)

猜你喜欢

高原病青藏铁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青藏铁路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青藏铁路ITCS系统CMU移除方案设计
浅谈青藏铁路改造施工中的ITCS仿真试验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青藏铁路ITCS通信信号设备应用研究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
银杏叶片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化石见证青藏高原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