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溺爱孩子,大多是补偿心理在作怪

2021-09-17大鹏

现代家长 2021年9期
关键词:程程补偿挫折

大鹏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父母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爱得不讲原则极有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之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溺爱孩子,几乎是家长的通病,因为“爱”与“溺爱”界线模糊,家长又都本能地爱孩子,所以一不留神就踏进了溺爱的误区。以下4个案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案例1】 “小霸王”程程

4岁男孩程程从小被妈妈溺爱,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儿。他身体强壮,经常在幼儿园打小朋友,抢夺玩具和零食。被家长投诉,程程的妈妈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程程辩护,甚至说些不讲理的话,比如:“谁叫你家孩子带那么好吃的零食来幼儿园?小孩子哪能经得住诱惑,不抢才怪!”“一个巴掌拍不响。程程抢玩具,你家孩子第一时间放手就不会被打哭了。”总之,无论程程做错了什么,都是别的小朋友不对。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程程总是不停地抱怨,今天抱怨老师不公平,明天抱怨小朋友们孤立他,不和他玩,等等。妈妈则在一旁附和:“对,学校不好,老师不公,同学也不友好。”最后安慰一句:“别理他们,反正有妈妈爱你,怕什么!”

程程的妈妈私下对丈夫说:“我小时候没少挨爸爸的巴掌,我的儿子绝不能再受那种罪!”

【案例2】 “小可怜”乐乐

5岁女孩乐乐在小区里的外号是“小可怜”,因为她特别爱哭,玩游戏时被小朋友踩了一下脚都要哭上半小时,所以小朋友们都不敢和她一起玩。

乐乐由单亲妈妈带大,妈妈缺乏安全感,特别担心乐乐遇到危险。在幼儿园,乐乐不仅娇气,而且很多游戏不会玩,显得很低能,于是成了小朋友们嘲笑的对象。

【案例3】 “小暴徒”斌斌

6岁男孩斌斌是父母的宠儿,在家里骄横跋扈,就算闯了祸也不会被惩罚。平时父母情愿做儿子的奴仆,满足儿子的一切愿望。

斌斌的爷爷偏瘫多年,不久前从乡下来城里医院治疗,住在斌斌家。斌斌讨厌爷爷身上的中药气味,不肯跟爷爷住同一个房间,爷爷只好在客厅沙发上睡觉。有一天,斌斌的爸爸调看家里的监控录像,赫然发现斌斌扇爷爷的耳光!爷爷无力招架,只好任由孙子施暴。

爷爷自我解嘲:“我打儿子,儿子的儿子打我,这是还债,也是一种公平。”

【案例4】 “轮椅妹”小苇

12岁的小苇是一个脑瘫患儿,正在接受治疗。在特殊学校,她每天要接受4小时的康复训练,走路基本正常。

今年寒假后开学,康复师发現小苇不会走路了,行动依赖轮椅,连训练课都上不成,被大家戏称为“轮椅妹”。一问才知道,在寒假里,父母怀着深深的愧疚,轮番请假在家里照顾小苇,将康复师布置的训练作业抛诸脑后,小苇每天就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两年来艰苦训练掌握的走路技能,不到一个月就荒废了,令康复师痛心疾首。

父母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爱得不讲原则极有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之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溺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甚至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控制欲过强,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相处

父母溺爱孩子大多出于本能,往往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殊不知,这种有悖教育原则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五种严重的伤害。

第一,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不需要再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只追求自我的满足,待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缺乏责任感,更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能力。

有调查显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学习障碍。因为父母过分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长期对孩子实施搂抱式保护,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致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三,使孩子耐挫折能力降低

有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受苦,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都马上予以满足,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意愿;有的父母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孩子就能成才,于是放松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折能力较弱。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孩子较大的情绪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凡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怕孩子挨饿,就以零食代餐;孩子早上不肯起床,父母不愿为难孩子,只好编瞎话向老师请假;孩子打碎了花瓶不肯承认,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母的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第五,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向父母寻求帮助。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所述,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在害孩子。讽刺的是,父母的溺爱往往会换来成年孩子的恨。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一旦离开家,他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大麻烦。在家中,他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离开了家,不会有人做他的奴仆,于是,他会遇到各种挫折。

当遇到的挫折太多,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恨父母不能永远帮自己解决麻烦,恨父母没有本事永远一手遮天。他潜意识里的逻辑是:父母对我好是理所应当的,是欠我的,如今父母的庇护不再,就意味着父母欠债不还,自然应该怨恨。

此外,有独立意愿却错过了“独立见习期”的孩子也会怨恨父母,是父母的无知使自己在独立自主这件事上落后于同龄人。

父母溺爱孩子,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奇怪的是,既然溺爱孩子两头不讨好,为什么父母还要不管不顾地做呢?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我们常常听父母这样说:“我绝不能让孩子走我的老路。”“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像我那样受苦。”于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不从实际出发,总是带着莫名其妙的补偿心理,影响了孩子的发展,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溺爱。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在孩子身上补偿自己童年的缺憾。

有的父母小时候被严厉管教,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格外温和,放松约束。前文程程的妈妈便是这种类型。

有的父母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缺吃少穿,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会特别愿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

有的父母小时候经常受到家长的忽视、拒绝和惩罚,焦虑、悲伤、恐惧的情绪会深深印在脑海中,为人父母后,一旦发现自己在拒绝孩子,或孩子的表现类似自己的经历,就会不寒而栗,本能地终止正在发生的事情。前文斌斌的父母属于这种类型。

有的父母小時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好好读书,就会非常愿意在教育上投资,而且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

……

父母童年有怎样的缺憾,就会有怎样溺爱孩子的理由,有的令人难以置信。一个成年男子小时候非常想要一个滑板,可是父母不给买,令他难以释怀。妻子分娩那天,得知生的是男孩,他立刻去体育用品商店买回一个最贵的滑板,根本不管儿子长到多大才能玩。其实,儿子什么时候玩滑板不重要,爸爸是在补偿自己的人生缺憾。

第二,补偿陪伴孩子时间不足。

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第三,补偿孩子的不幸遭遇。

有的父母离婚,或者孩子身有残疾,于是对孩子满怀愧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溺爱孩子。前文乐乐和小苇的父母便是这种类型。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避免和纠正溺爱行为呢?

1.克服补偿心理

寻求心理补偿,虽然不一定是坏事,但过度补偿一定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父母要深刻反省,承认过往现实,与自己的父母和解,避免殃及后代。

2.不要让孩子居于家庭的首要地位

父母要清楚,父母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自我为中心后患无穷。父母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和分享意识。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父母要引导自家孩子主动分享食物和玩具。

3.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自我意志,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基本的自理能力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进而帮助父母做些家务。

4.不必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生活本身就包括种种挫折和缺憾,父母要让孩子体验成功,也要让他经受挫折的考验,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不必样样满足,总体上只要能满足他全部要求的四分之一左右就行了。样样满足孩子,实际上就是告诉他可以不劳而获。

5.避免隔代溺爱

祖辈更容易溺爱孩子,因为祖辈的补偿心理更强烈。父母应该事先和祖辈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祖辈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门,让父母来解决。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程程补偿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改造笨男人
PWM的死区补偿技术
猴年快乐
终身不遇
无功补偿装置在10kV馈线中的应用与研究
农村土地征收删除补偿上限
人生中10件无能为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