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边界感,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感

2021-09-17云燕

现代家长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乔小梅夏令营

云燕

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边界模糊,父母以爱为名,肆意突破亲子关系的边界,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也给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案例1: 不知好歹的小梅

開营的第二天,青岛某夏令营就闹出了“自杀事件”,13岁女孩小梅站在宿舍楼顶,扬言要跳下去。她的要求只有一个:妈妈必须马上离营回家。

原来,小梅的妈妈俞女士不放心女儿第一次离家过夜,坚持留在夏令营照顾女儿。夏令营组织方不同意,俞女士就在离夏令营最近的酒店住下来,每天站在窗前,隔空对着女儿宿舍的窗户喊话:“牛奶要用微波炉热一热!”“这三天不能吃冷饮!”“空调不能对着人吹!”她的每一句高声嘱咐都能引起夏令营孩子们的哄笑。小梅迅速成了“名人”。

刚吃过晚饭,俞女士又趴在窗户上高喊:“别忘了喝红糖水!”话音未落,小梅就扔掉刚刚洗干净的碗筷,径直冲上楼顶……

尽管最后小梅没有跳楼,但谁都能看出她不是在吓唬妈妈。她期盼已久的夏令营生活戛然而止。回天津的高铁上,她几乎哭了一路。而俞女士,一直在电话里向丈夫抱怨小梅没良心、不知好歹。

案例2: 不堪重负的小乔

乔老师是省级优秀教师、学校物理教研室主任。他从教25年,桃李满天下,可他的儿子小乔却是学校有名的差生,尤其是物理,几乎没有考及格过。有老师说,这是“灯下黑”现象,老师家的孩子很少是学习尖子,因为老师都太忙了,顾不上自家的孩子。

对此,乔老师不以为然,因为他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上心,胎教、早教、少儿奥数、启蒙英语样样没落下,每天陪儿子做作业更是乔老师雷打不动的功课。如果儿子遇到难题,乔老师就耐心地讲解,直到儿子弄懂,另外还会找几道同类题让儿子练习、巩固。

奇怪的是,小乔的作业质量很高,经常被老师表扬,但一到考试就不灵,甚至做过的题也不会做。乔老师摇头叹息:“竖子不可教也!”然后出更多的题让儿子练习,别无他法。

眼看小乔要上高二了,乔老师不愿放弃,决心利用暑假实施拯救计划。他辞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对儿子进行“人盯人防守”,抓住一切时机给儿子补课,每个周末只能休息半天。

小乔不想让父亲失望,勉强配合,但不到两周他就崩溃了,留下一张字条,带着3000元压岁钱离家出走。字条上只有一句话:“爸爸,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乔老师彻夜难眠,他希望儿子回心转意,回来上学,但他什么也没有等到。同学们发现,乔老师的头发一夜之间变得花白了。

无疑,俞女士和乔老师都是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出于纯洁的父母之爱,但他们忽略了家长与孩子的边界感,抑制了孩子的自主性,于是把爱变成了控制。

以爱为名的控制,看似保护,实则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樊笼,让他们不断逃离。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令人窒息的爱,如同往孩子的灵魂里塞入其他不合规格的灵魂,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丧失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决断力,更会形成心魔,甚至终身无法摆脱。

父母缺乏边界感,会令孩子不满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幸福感更低,更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抗挫力更弱

诗人纪伯伦在其名作《孩子》中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这几句诗形象而直接地解释了什么是亲子间的边界感。孩子从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的过程就是与父母分离的过程。养孩子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看孩子渐行渐远的过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介入过多,刻意控制孩子的人生,会对孩子造成全面的伤害。

▲在性格养成上会毁掉孩子的探索欲和自信心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发现周围世界的奇妙,让自己慢慢融入社会生活。在每一个年龄段,孩子应该都会解锁一项新的技能。可是,已经足够独立的父母们,却用自己什么都会做的双手,替孩子做了太多,久而久之,孩子的探索欲就消失了。

父母无私地付出,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帮助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好的步调走,不给孩子施展的空间,孩子一出错就严加责骂,时间久了,孩子除了习惯性依赖,还会毁掉自信心,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泥潭。

▲在学习上会使孩子失去动力,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小学阶段可能是奏效的,但到了中学,孩子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而那些小学阶段成绩不突出,但能独立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在中学阶段反超小学时的学霸。

看自家孩子被中等生反超,家长一定会不甘心,于是疯狂地为孩子补习,希望继续保持成绩优势,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被父母牵着鼻子走,孩子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际交往上让孩子陷入孤独

如果父母插手过多,孩子就无法经历和他人交往的一系列过程,最后难以独立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

不少家长在孩子成年后抱怨:你怎么一点都不懂得人情世故?殊不知,这正是自己当年过多插手处理孩子的人际关系导致的。

▲在日后就业上给孩子制造麻烦

被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会在职场上遇到更多麻烦,而父母的继续插手,只能是帮倒忙。

2005年,美国常青藤学校毕业生理查德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美元。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疼儿子,千方百计打通儿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

第二天,理查德上班时发现自己的工卡失灵,无法上电梯。这时,保安送来一个纸盒子,里面装着理查德的私人物品。纸盒封条上写着一句话:“问你妈妈去。”

老板的辞退方式可能不理智,也未必合法,但可以看出老板的忍无可忍。孩子都工作了,当妈的还大事小事都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

▲在亲子关系上留下隐患。

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着所有的爱,模糊了与孩子的边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共生关系,让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一旦孩子决定离开,父母的世界就会崩塌。

作家周国平:有边界感是父母之爱成熟的标志,它让父母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孩子不可能一夜长大,他需要的从来不是掌控,而是父母心里有分寸,学会适时放手。有时候,父母的思维稍微转变,改变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1.尊重自己的感受

建立邊界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在舒适的范围内自己可以接受,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能够承担的责任,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孩子的能力,以及让孩子过多或过少地承担责任。当然,父母的边界也不能伤害周围的人和环境。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父母的边界就是可行的。

2.尊重孩子的感受

做决定之前,父母要扪心自问,我的决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或者缓解自己的焦虑,或者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过度地要求孩子。只有为了孩子的需要,决定才是理性的,因而才是可行的。

3.好好说话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一句否定或轻视的话,就会消磨孩子的意志,甚至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不能自拔。

“你怎么那么笨啊,连这个都不会,你能不能学学你班上的学霸!”

“别弄了,反正也弄不好。”

“你有什么用,养头猪都比你有用!”

这些刻薄的话,是以贬低的方式慢慢摧毁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一旦你用这种办法控制孩子,实际上是开始了一场以爱为名的摧毁之旅。语言可以表达爱,也可以彼此伤害。好好和孩子说话,以鼓励代替指责、以夸奖代替批评,这样,孩子才能在阳光下自信地成长。

4.不做孩子的“答题器”

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孩子有问必答,看似高效,实际上是在无形中熄灭了孩子渴望探索的火种,让他不能独立观察与思考。

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探索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动力。只有通过孩子的感知与观察得来的结果,才能激发内在的潜能。放手让孩子主动探索,才能让他们把握自我成长的方向。

5.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孩子慢慢长大,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就是与父母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意味着孩子越独立,同样也就意味着孩子成长得越好。当父母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也许会担心孩子会走弯路,或者会过得不幸福,这些担心都是父母自己的情绪,需要父母自己消化和负责,跟孩子无关。

孩子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试问,当孩子真的强大到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有的结果和责任他都会接纳,都可以调整自己去面对的时候,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害怕?

父母的爱有边界,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他自会懂得生命的底线,学会谨言慎行,活得独立而有尊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6.调整心态,体面地退出孩子的人生

雏鸟终会离巢,只要父母做事有分寸,守护好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作家周国平说,边界感是父母之爱成熟的标志,它让父母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体面退出孩子生命的过程。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张弛有度的爱中自由成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小乔小梅夏令营
钱真的少了吗?
小乔的平底鞋
丢三落四
培养思维能力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夏令营让我成长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