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SP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探究
2021-09-17杨婧
【摘要】以专业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对陇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部分师生的调查访谈,深入分析当前ESP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浮现出的问题,从日常教学着手,立足教师侧和学生侧,探究了ESP教学改革的困境和对策,以期为ESP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 ESP为导向;英语教学;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杨婧(1990-),女,汉族,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外教社——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甘肃地方高校ESP教学团队建设实证研究——以陇东学院为例”(项目编号:W201911);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ESP教材编写与出版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高校陆续开设ESP课程,但其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并未获得普遍认可,发展也相对滞后。我国ESP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ESP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国家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深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ESP时代。在 ESP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者们从多维度对ESP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笔者将结合陇东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ESP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为ESP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提供新的路径。
一、ESP教学现状调查
陇东学院的ESP教学起步不久,全校共有17个非英语专业在EGP课程结束后陆续开设ESP课程,均为考查课程;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开出5门ESP课程,一门为考试课,其余四门为考查课。笔者担任的是土木工程学院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针对此次研究,笔者采用写意见和座谈的形式,在第一学期初和学期末,对所涉及的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对担任其他ESP课程的2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1.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笔者在开学初让学生写下本学期对ESP课程的要求与期待,并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在学期末,笔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ESP课程的感受和建议。以下是对学生意见的归纳总结:(1)学生对ESP课程的概念和内容不了解;(2)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信心不足,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3)学生对所学专业关联的英语课程很感兴趣,但因专业知识欠缺导致学习困难,需要ESP课程老师的系统授课;④学生对能否运用ESP课程所学知识到本专业的具体场景中十分看重;⑤学生对以老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形式很积极;⑥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涉猎有较高的要求。
2. 对教师的调查及发现。在完成对学生的调查之后,笔者又对ESP课程的其他2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们对ESP教学存有诸多困惑:(1)目前承担的教学任务重,ESP课程具有挑战性,上好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对专业相关背景知识只知皮毛,难以得心应手的教学;(3)很难找到适合的教学资料,特别是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材;(4)难以打造专业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5)因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课堂互动形式有限,难以使学生保持对ESP课程的兴趣。
二、ESP教学改革的困境
根据调查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ESP教学改革的困境有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积极性不够高、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尤其是教师的培养问题,即如何让几百万从事EGP课程教学的教师向EPS教学方向转变。
1. 课程设置不科学。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ESP课程教学的开展仍然难以精准定位。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有所不同的,要充分发挥ESP课程的实际作用,就必须做到从思想上重视、有所侧重。然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不到这一点,没能对ESP课程做出精准定位,进而课程设置不科学,这样的ESP教学针对性较差、充满随机性,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ESP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立足现状,根据校情、就业方向等来设置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覆盖面不广泛,设置也不够科学。课程设计者大都没有开展全面、有效的社会调查活动,没有实地调查得出来的结论当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以此为基设计的专业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且随意性较大,以如此的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学习的ESP课程缺乏专业性和实操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学生积极性不够高。学生从接触英语开始, 更多的就是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 所以很多同学到大学并不愿意开口去说英语,更多的是追求考试和證书。这也是 ESP 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3. 师资力量薄弱。就当前情况而言,国内ESP课程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ESP课程的教学主要由EGP课程教师和专业教师承担,但以上两类教师均存在短板。首先从事EGP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语言功底很深厚,也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但欠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一般来讲,ESP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大多数EGP课程教师所不具备的。其次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虽然很系统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外语知识,尤其欠缺语言教学理论。此外,无论是EGP课程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置身于各自的教学任务,互相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由此导致大学的ESP课程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也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三、ESP教学改革的对策
1. 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应用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全面促进了高校ESP课程的积极有序发展,所以无论是处在不同维度的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只有突出其应用性,才能从源头上促进大学ESP课程的教学。从高校管理层这个维度来讲,只有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从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评估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从根本上促进ESP课程的教学;从教师的维度来讲,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才能迫使自己改变教授EGP英语时惯用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当前社会对ESP英语毕业生的需求,用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有效、有序开展;从大学生的维度来讲,只有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才会意识到专业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从而在学习中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全面培养自身的专业英语能力。
2.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地醉心于学习,如此一来,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双赢的局面。ESP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把学生从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释放出来,让学生敢讲、敢用,这就是ESP教学改革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改变之前学习英语的抗拒心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 积极培养ESP教师。针对ESP教学改革的困境,笔者认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要分为两种模式。
(1)语言教师转型为ESP教师。在我国,EGP课程教师是ESP教师队伍的主导力量,他们从事ESP教学最突出的劣势就是缺乏专业知识背景,需重点攻克。EGP课程教师可通过听专业课、自主学习、总结教学经验三种方式来弥补这一短板。首先,EGP课程教师可以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为切入点,旁听相关专业课,简单搭建专业理论知识框架;其次,EGP课程教师在对相关专业初步了解后,自主学习该专业的背景知识,网课、慕课等多样的教学资源为自学奠定了基础;最后,EGP课程教师可在ESP教学实践中不断举一反三,在不断的反思中实现专业知识的逐渐丰富。
(2)专业教师转型为ESP教师。专业教师假如有向ESP教师发展的意向,英语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教师可通过测试查找自身在语言技能方面的劣势,并有侧重点地进行相关培训,从而提高语言技能。语言教学法的培训同样很重要。即使某些专业教师语言能力出类拔萃,也不能表明他们具有讲授语言技能的能力,这类教师迫切需要接受系统的语言教学理论,特别是ESP教学理论的培训。然而,针对EGP课程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重合的地方,比如,在实践中,无论是EGP课程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需要拔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们可联系走访相关单位,或者深入到相关单位中以工代训,这样一方面,教师能深入了解现实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为教学活动指引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能逐步完善专业知识的积累,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EGP课程教师和专业教师还可以从事相同课程的教学,通过听课等途径弥补各自的短板。
当前,以ESP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实现从EGP教師向ESP教师的转型,ESP教师的自我提升是关键,即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完善。在不断举一反三的过程中,ESP教师持续发现难题、克服难题,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从而全面有序实现EGP向ESP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潘玉.中国ESP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高教学刊,2018(1):30-34.
[2]张艾莉.大学英语教改之ESP研究初探[J].海外英语,2019 (11):115-116.
[3]赵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ESP 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8):121-122.
[4]符雪青,黄杏.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融合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