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对于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策略及作用
2021-09-17彭坚
【摘要】近年来,形式活泼、生动有趣的课本剧被许多教师关注,纷纷引入课堂。以课本剧的形式丰富课堂,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尝试。在具体教学中,研读教材创设丰富的剧本主题,做好学生的分组、分工,尝试多样的形式与趣味的创新,并对学生做以积极评价,以此为方式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课本剧;小学英语;口语能力
【作者简介】彭坚,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
课本剧是一种舞台的故事表现形式,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
在小学英语课堂,课本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通过英语文本故事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展开对话并且把故事表演出来。课本剧表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整体发展及反思,借此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回归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本质。课本剧具有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得到英语教师的青睐。同时,针对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加以反思,会发现口语在其中占据被动、弱势地位。本文即针对课本剧在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策略及作用做以思考,进而探究具体落实的策略所在。
一、运用课本剧提升小学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意义分析
针对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尽管新课改已经将当代教育理念做以更新,而英语口语依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仍然未被重视,造成口语教学薄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最终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评定的形式仍然是以笔试的考试形式为主,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会将重心不自觉地投入到对词汇、句子乃至写作等的关注,对于口语的关注明显不足。口语环节本身也对学习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而这种语言环境在异语境(我国母语)环境下,显然是难以达到的。学生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并没有适应于英语交流的环境,无疑对口语能力的提升不利。而这些客观的因素,与教师的主观上倾向于功利教学,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相碰撞,自然会造成口语能力的薄弱。
基于当前小学口语能力培养的状态分析,结合课本剧自身特色,将其带入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以其活泼的形式、趣味的内容,吸引学生关注。情景剧本身有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等,就是一种情景的设置,学生置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顺畅地展开对话与交流,实现对英语口语能力的锻炼及提升。同时,课本剧不仅是被动的“读教材”,更需要学生去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中运用什么样的对话能够完成交流,这种思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内化,使英语学习回归语言本身。
总之,恰当引用课本剧,对小学生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英语课本剧的形式大多都比较新颖、活泼,内容也丰富、多样,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可以有效突破以往呆板的传统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表达。
二、课本剧对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策略
1.分析学情,设置课本剧主题。在小学阶段,运用课本剧需要依据学情、贴合教学内容加以主题设定、素材选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有选择合适途径的能力,更要具有把控应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课本剧是基于课本内容的延伸,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贴合教学需要。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首先就要熟读教材,熟谙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知识等,并要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如学生开始学习时用Hello进行打招呼,到后来用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进行天气的询问。学情分析之下,把握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熟悉教材。就教材而言,每个单元的Listen and say和enjoy a story这两部分比较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应当得到足够关注。
学情分析的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熟悉程度也是不同的,即使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会逐渐显现出来。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学生英语基础储备相对较足。熟悉班级学生的實际情况,能够为接下来课本剧活动组织奠定基础。最后,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加以延伸,而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
2.开启活动,合理分组。课本剧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参与到剧本的活动中,此环节可帮助学生完成分组是课程开启的前奏。核心素养指导之下,分层意识在教学中逐渐显现出来。英语课本剧的课堂应用,应当围绕 pair work 这一核心理念,将班级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英语口语水平、创意能力等做以基础分层。而最终,应当实现每个课本剧组的水平是相一致的,即维持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水平一致。
在课本剧组织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发起人,应帮助学生完成合理的分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课本剧本身是有情境、有场景的,部分学困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足,却乐于参与到与同学的活动中,不再是由教师的输出,而转变为由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取,因此,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对学生的科学划分。而科学的分组之下,每位成员能在分组中找到自己在剧中的角色定位,为自己的课本剧增添光彩。
3.学生主导,剧本创作。在课本剧的组织排练中,教师应尝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剧本创作。在此时,师生应当分工,教师应把握自身的参与度,指导学生但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课本剧应是一项“半程式化”的活动,即学生在确定的主题、场景之下,经过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的交流能力等,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应当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提炼出恰当的课本剧主题,进一步的,也可以选择恰当的背景素材,但在此之后,则由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在得到剧本的主题和背景素材后,学生则可以开始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在这样的场景之下,用什么样的对话推动活动进程,完成剧本。
这里以“At a snack bar”这一主题的课本剧为例,具体进行例证阐释:教师设定At a snack bar的课本剧主题,并且提供给学生“小红帽和老狼”的故事作为背景素材,即小红帽在帮助老狼之后,反而面临被狼吃掉的危险,那么如果故事发生在a snack bar中,应当以什么样的对话、什么样的情况去化解危机呢?当这个主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开始在所学知识中筛选素材,最终某个小组经过讨论,发现在这样的场景下,有milk、coffee、juice、chocolate、tea、noodles、hamburgers这些可用词汇;而老狼和小红帽的对话,可以通过“What are those?”“What are these?”“What's this?”这些句型等加以完成。可见,这组成员就是贴合场景选择词汇及句型,展开的合理联想。当选定必要的句型组成对话,达到交流目的后,加上学生的表演,就能够成为完整的课本剧。
4.尽情演绎,形式多样。在运用课本剧展开口语练习时,其形式并不仅仅是学生表演的中规中矩的形式,而有更多更为丰富的形式值得尝试,这里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1)角色扮演,有些课本剧未必由学生自主创设,而是以已有的动画作品、动画片段等为背景,在必要的课程之下展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My family”这一主题单元之下,可以选择“小猪佩奇”这一动画作品的片段,让学生扮演动画中的角色,在“佩奇”的帮助下完成对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涉及家庭的不同的词汇加以学习,由此推进学习任务。在课本剧的演绎中,这样的角色扮演的形式相对灵活、简便,反而是课堂中最为常见的形式。
(2)配音表演,课本剧的尝试中,可以直接为学生准备一些背景素材,指导学生为剧中的角色配音。近年来,就综艺节目《声临其境》《朗读者》等文化综艺的推广,为影片中的角色配音,“鬼畜”式的剪辑与尝试等,都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由此,在组织课本剧时不妨作此尝试,让学生为炫酷的影片配音,从语音、语调、语态等不同角度去揣摩人物。这样并非基于自身本能的反映,反而更能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等。
(3)情境表演,这种形式也是常规定义理解上的课本剧形式。这种也需要学生在情境中基于自身的反映做出反映,其目的是达成合理的交流。其中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成则需要教师自主思考。情境表演一般费时较长,每个学期制订参与一部分即可,需要为学生充分预留时间,但同时也需要教師足够的指导与交流。
5.积极评价,给予鼓励。在情景剧下,学生开始试着用英语做以交流,是在提升自身的口语能力,其中也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从中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学习,即使进入高年级自身的词汇储备等也十分有限。此时,教师在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和主题准备之余,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思考与成长的空间。作为英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本剧进行评价,应当生动灵活,以肯定为主,逐渐为学生增加自信心。许多孩子在小学时不敢开口讲英语,是因为不自信,课本剧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学生主动交流的首要条件。
在每次课本剧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因为课本剧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而教师最终仅仅能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并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观察和这个结果去评定。实际上,教师对于学生课本剧参与、设计的过程并未全面了解。此时的评价,可以拓展学生自评、教师评定、小组互评、组外评论等形式开展。多元的评价,能够对学生参与课本剧的整个过程加以记录与反馈,更能为学科带来趣味。作为教师,除了基础的评定,还应清晰地认识到课本剧下学生会出现一些随机、临场的部分,此时教师应当关注到课堂中反馈出来的这些情况,如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课本剧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堂活动,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推进提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具体把握,真正将每个环节能够优化。
例如,以“Buying New Clothe”这一课为例,其讲述的是买衣服的情景。在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单词,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联系实际生活来进行课本剧的创编。并在结束表演后,除了由教师来客观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还要让各小组挖掘其他小组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空间,如,有的小组可能与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还有的小组可能词汇、句子运用得非常巧妙、准确等,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励。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视野,英语学科作为语言学科的本质正在逐渐回归。这样意味着,传统英语教学中忽视听、说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此时,借助课本剧及时进行听说能力的提升,尝试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在必要的环境下对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口语练习。在课程改革之下,通过精心设计课本剧,不求多而求精,从而真正将课本剧作为一个课堂实践性项目加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瓅丹.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9):44-45.
[2]毛慧.从以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看课本剧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月刊,2013(12):152-154.
[3]陈小娥.优化语篇教学,让小学英语课堂彰显活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6):50.
[4]章雯.小学高段英语口语教学中角色扮演应用的实践研究——以F小学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