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FLUENT计算下苏北抽水泵站蓄水池多相场渗流特征分析研究

2021-09-17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1年8期
关键词:含沙量出水口蓄水池

华 中 陈 晶 王 鹏

(淮安市淮河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涟水 223400)

1 概 述

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常依赖引水工程、抽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而这类提水工程常常面临泥沙淤积、渗流活跃性影响,对水资源输送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开展水工建筑多相场渗流特征分析很有必要[1-3]。根据物理模型试验理论,吉红香等[4]、孙益松等[5]、贾红娟[6]认为可在实验室完成水工建筑模型试验,研究水利模型在室内运营状态下渗流及静、动力学特征,为完善水利设计提供重要指导。由于水工模型试验进展较慢,效率较低,对相关水工建筑采用相似性或对比性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通过监测已有工程或论证已有工程的安全设计,为拟建工程安全设计与运营提供借鉴[7-9]。数值仿真计算作为一种高效率研究手段,可根据实际工况,引入理论模型设计水利工程的运营过程,进而获得水工仿真模型的渗流、应力与变形等特征,可作为拟建工程安全运营评价的重要计算参考[10-12]。本文根据苏北地区拟建抽水泵站蓄水池与下游输水灌渠运营关系,进行多相场渗流特征计算分析,为实际水利设计提供相关参数。

2 工程分析

2.1 工程概况

针对苏北地区水资源时空不均现状,为提升地区水资源输送效率,考虑建设一抽水泵站水资源中转枢纽工程,该工程目前设计有蓄水工程与灌溉设施两部分,其中蓄水工程包括有泵站引水工程与蓄水池。该泵站设计年取水量为300万m3,设计最大取水流量为0.6m3/s,设置有蓄水池及阶梯式引水设施,设计引水位为35.2m,可完成最高水位44.5m的引水调度。该抽水泵站枢纽工程承重结构为6根闸墩,每根闸墩直径为1.2m,间距为80cm,采用横、纵连系梁作为支撑加固措施,横梁截面尺寸为1.2m×1.6m,结构静力计算最大拉应力为1.2MPa,纵梁设计有锚固结构,预应力张拉锚索对纵梁进行二次加固,确保连系梁结构体系应力安全稳定。蓄水池入水口处设置有拦污栅,降低泥沙淤积对蓄水池水位安全性的影响,拦污栅采用多孔式弧门设计,单孔尺寸为0.6m×0.8m,蓄水池最大蓄水容量为50万m3,设计下游灌渠输水流量标准值为0.55m3/s。蓄水池平面顺水流方向长度为25.5m,宽度为4.5m,池内设计有多个消能坎,降低水力冲蚀效应,消能坎坡度为1/15~1/20,出口处设计有弧形钢闸门,半径为1.5m,弧门最大开度为0.85,确保出水流量控制在蓄水池流场可承受范围,为后续模拟计算方便,将蓄水池分为A、B、C三区域,见图1。灌溉设施包括输水管道、输水灌渠、加压泵站以及相关流量控制水工设施,按照下游灌渠分布阶梯式输送水资源,并为了减少水资源输送消耗,设置有3座出水池。输水灌渠采用防渗性混凝土作为衬砌结构,渠道中最大渗透坡降不超过0.2,输水管道与灌渠相互配合,二级管道搭配相应的流量控制管道,进而与灌渠相通。目前,考虑下游输水设施与蓄水池间输水配合性,考虑对蓄水池渗流场开展计算分析,探讨蓄水池在二、三相下的渗流变化。

图1 蓄水池示意图

2.2 建模分析

根据引水工程上游来水资源分析,蓄水池来水含沙量约为15kg/m3,分析粒径分布区间可知,最大粒径不超过0.5mm,最小粒径为0.01mm,粒径以0.03~0.06mm为主,为了确保流量安全性,取最大流量的90%作为设计工况,即设计工况流量为0.54m3/s。利用UG几何构图软件建立蓄水池三维图,见图2,图中所示几何模型已简化成进水段、平水段以及出水段区域,分别对应前述A、B、C三部分,研究模型长度为12m,宽度为2.5m,深度为3.5m。采用ANSYS有限元平台对计算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其中进水、出水段单元网格分布较密,共获得单元网格563526个,节点数468528个,划分后的计算模型见图3。

图2 蓄水池三维图

图3 数值计算模型

为确保渗流模拟计算结果可靠性,笔者引入RNG渗流参数紊流模型,渗流参数按照式(1)、式(2)计算获得,计算模型顶部边界设置为标准大气压边界,出口段为自由边界条件,池壁内所有固体结构均设定为相对无滑移状态。在上述工程资料与模型工况导入下,以FLUENT计算平台对水池渗流场特征开展对比分析[13-14]。

(1)

(2)

式中C1ε,C2ε——渗流常数;

σk,σε——渗流参数相应的普朗特数;

Sk,Sε——两个渗流参数对应的常量;

ρ——液体密度;

k,ε——耗散能与紊动能;

u——流速;

μt——黏度系数;

μ——流体运动系数;

t——渗流时间;

Gk,G3ε,Gb——指经验系数;

x——渗流方向;

YM,Sk——修正系数。

3 蓄水池二相渗流场特征

3.1 池内水面线特征

经模拟计算获得蓄水池内各断面水面线相对高程变化特征,见图4。从图中可看出,A、B、C三部分内相对水面线在各区域断面5m内均保持不变,其中A区域内相对水面线稳定在0.177m,是三部分内相对水面线最高者,而B、C区域相对水面线相比A断面降低了29.4%、62.1%,即相对水面线在三个区域内幅度差异均较小。此外,三部分相对水面线在各自区域内均保持稳定状态,最大波动幅度不超过1%(C区域),总体上而言池内各断面相对水位均较稳定,幅度差异均较小,故而池内二相场下的流态稳定,水力性能平缓。

图4 各断面上水面线相对高程变化特征

3.2 流速特征

图5为研究工况下池内断面流速分布特征。从图中可知,池内总体流速较小,最大流速仅为1m/s,位于出水口附近,各断面总体流速分布均较稳定,无显著紊流特征,表明池内二相场水力动能变化较小,对水利设施冲蚀影响较弱。

图5 池内断面上流速分布特征

为方便分析池内流速特征,选取池内典型断面水深方向流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1~3号三个断面分别为池内A与B区域交界处、B与C区域交界处、C区域出水口,见图6。从图中可看出,三个典型断面上流速变化呈五个阶段特征:

图6 典型断面上流速变化特征

a.从水面至水深0.7~1m左右:此阶段流速呈降低态势,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为3号段,平均每米水深降低流速0.602m/s,幅度最小的为1号断面,平均每米水深消耗流速0.027m/s;其中三个断面中只有3号断面流速降低至最低值时,流速接近于0,而1号、2号断面在该阶段中流速的降低最小值分别为0.05m/s、0.017m/s;在该阶段中,1号、2号、3号断面中最低流速分别位于水深1m、0.8m、0.7m处,其中1号断面影响水深范围更大。

b.从水深0.8m至1.8m左右:该阶段流速为上升态势,以3号断面上升态势阶段持续水深最大,直至水深1.8m处才结束,而1号断面仅持续了0.6m,但3号断面流速上升幅度较小,仅有0.03m/s增长,而1号断面流速增大幅度有0.07m/s,笔者认为该阶段内3号断面受出水口水流影响,对水面以下流速影响范围更广,因而流速增长阶段水深较大,但限于出水口水动力较小,因而流速涨幅不及池内中部断面。

c.从水深1.8m至2.5m或2m左右:该阶段流速二次下降,1号、3号断面该阶段内流速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仅为0.035m/s、0.034m/s,2号断面流速直接降低至该断面上水流速最小值,为0.0072m/s;分析认为水流二次下降与水深处于中部有关,水面上水动能传递至水面以下,受流体冲击耗损影响,在中部出现流速二次下降的特征。

d.从水深2m至3m左右:流速二次上升,该阶段中1号、2号断面均达到各断面中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37m/s、0.15m/s,分别位于水深2.8m、2.91m处,而3号断面中该阶段流速并未达到全断面中最大值,为0.09m/s,其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水面处,为0.38m/s;该阶段中流速涨幅最大的为1号断面,其比上一阶段流速值增长了0.305m/s,表面池内中部断面水流在接近池底区域处具有较大流速。

e.从水深3m至池底:该阶段内各断面流速均降低至最小值,均为0,此过程为水流触底的过程,该阶段中3个典型断面的流速均有陡降,表明水流触底后,流速迅速降低为0。

综上分析可知,整体上流速分布均处于较小区间,3个典型断面中最大流速不超过0.4m/s,流速稳定性较佳,池内二相场渗流比较平稳。

4 蓄水池三相渗流场特征

4.1 泥沙分布特征

根据三相场池内渗流场计算,获得池内泥沙分布特征,见图7。从图中可知,进水口A区域内泥沙含量较大,最大含沙量可达14kg/m3,出水口泥沙含量相比进水口有所降低,最大含沙量为13.3kg/m3。从泥沙分布浓度的水深位置关系可知,水面表层以下泥沙含量较小,而在水深中部区域泥沙含量较大,分布在11.9~14kg/m3,但中部水深以含沙量13.5kg/m3分布区域最多。从出水口至进水口,泥沙含量呈线性逐步降低,泥沙分布区域具有较强的层次性[15-16]。

图7 池内泥沙分布特征

4.2 断面含沙量特征

基于1~3号断面含沙量计算,获得三个断面水深高程上含沙量变化特征,见图8。从图中可看出,三个断面上含沙量随水深逐渐递增至平稳状态,1号断面在水面处含沙量为8.3kg/m3,而池底处含沙量相比前者增长了53.4%,同样在2号、3号断面上,含沙量均依次增长了19.3%、25.4%,表明泥沙、浮沙从水面逐渐沉降至池底。分析断面上泥沙含量变化可知,1号断面上水面至水深2.05m处,即已达到最大含沙量,在往后水深含沙量持续处于平稳状态;2号、3号断面最大含沙量均同样出现在水深2m处;分析认为泥沙在水深中部即处于较平稳淤积状态,且各水深位置处的含沙量具有分层效应。对比不同位置断面处含沙量可知,在水深1.2m时1号断面的含沙量为12.46kg/m3,而相同位置处2号、3号断面含沙量相比前者分别降低了23.4%、30.2%,表明随远离进水口,断面上含沙量呈递减分布。

图8 断面上水深高程上含沙量变化特征

4.3 出水口含沙量特征

出水口是下游灌渠控制流量的重要关联断面,因而有必要进行出水口含沙量特征分析,图9为运营过程中出水口含沙量变化关系。从图中可知,出水口处含沙量在运营初期较快上升,在运营第3h时达到稳定状态,该阶段内含沙量增长了28.3倍;从运营第3.1h后出水口含沙量持续处于较稳定状态,含沙量分布在9kg/m3左右,并未超过灌渠设计要求的10kg/m3。

图9 运营过程中出水口含沙量变化特征

综合分析表明,该蓄水池在运营过程中二相场渗流稳定,三相场中出水口泥沙含量满足设计要求,符合灌渠安全运营要求。

5 结 论

本文主要获得以下几点结论:

a.二相场中相对水面线在池内不同区域处差异幅度较小,整体流态稳定;总体流速分布均较稳定,池内水深流速变化具有二次下降与二次上升的五阶段特征,断面中最大流速不超过0.4m/s,流速稳定性较好。

b.三相场中断面含沙量随水深先递增后平稳,1号、2号、3号断面平稳状态下含沙量相比水面处含沙量分别增长了53.4%、19.3%、25.4%,三个断面含沙量平稳状态出现在水深2~2.05m处;远离进水口,断面上含沙量呈递减分布,水深1.2m处2号、3号断面含沙量比1号断面分别降低了23.4%、30.2%。

c.三相场中进水口泥沙含量较大,达14kg/m3,出水、进水口泥沙含量差距5%,池内水位中部区域泥沙含量分布范围最广,为11.9~14kg/m3,泥沙分布具有分层效应;出水口处含沙量运营初期增长较快,后期处于稳定状态,运营全过程含沙量分布在9kg/m3左右,满足灌渠安全输水要求。

猜你喜欢

含沙量出水口蓄水池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光电式含沙量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及结果评定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0.6 H 层含沙量与垂线平均含沙量代表性探讨
鞍山地区含沙量比测定线研究
没有水龙头的洗手池
发动机出水口金属垫片的密封设计分析
PP模块化蓄水池在海岛施工的应用
新型出水口保护体在小农水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