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 之 旅(上)
2021-09-17徐阳
徐 阳
1995年4月8日我乘坐港龙航空飞赴香港,去参加 “物竞天择──中国古生物化石展”闭幕工作。短短一周时间,那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展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和香港市政局联合主办,我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作为参展单位,共同参与了展览。
飞机在香港启德机场徐徐降落后,我按照预先的约定,手举写着本人姓名的纸牌,等待接站。这是我第一次出差到香港,陌生的环境令我感到新奇,内心还有些紧张。不一会儿,我听见古脊椎所的同志喊我的名字,我倍感亲切。惊喜中,我们顺利会合。我被安排在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柯士甸道8号的龙堡国际宾馆下榻。一切手续办好后,我忐忑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天是个晴朗的艳阳天,我和同志们前往香港博物馆,准备开始工作。馆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概况,并让我们参观了博物馆*。
香港博物馆概况
香港博物馆建立于1975年,其前身是香港博物美术馆。博物馆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海防道九龙公园内,总面积28500平方米,共有5层。博物馆下设两个分馆:李郑屋分馆和罗屋民俗馆,分别位于九龙深水埗东京街41号和柴湾吉胜街14号。
香港博物馆的建筑中西合璧,极具特色,古色古香的中国式瓦屋顶在阳光下显得庄重典雅。博物馆整体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走进门厅,可见各个展厅由游廊连接。馆内共有12个展厅,其中6个展厅是常设的展陈,另外6个用于专题展示,定期更换主题内容。
香港博物馆当时藏品为45000余件(2020年馆藏已逾90000件),主要为本地及华南地区的历史文物,分为考古、本地史、民俗及自然历史四大类。展览以香港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为基本主线,重点介绍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
该馆考古类藏品中有著名的麦兆汉神父及芬戴礼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以历史图片为主;民俗藏品有中国传统的渔船模型、捕鱼装备、传统农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历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矿物,也有香港常见的蝴蝶及软体动物标本等。
选取在该院诊治的108例GDM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2组,观察组54例,年龄22~32岁,平均(25.63±3.04)岁,孕周 27~34 周,平均(30.14±2.11)周,初产妇22例,经产妇32例;对照组54例,年龄24~35岁,平均(26.54±2.47)岁,孕周 28~36 周,平均(31.02±1.21)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28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比较。
主馆的常设展览主题是“香港故事”,基本内容即为香港历史展,时间最早从4亿年前的泥盆纪开始。展览介绍当地自然环境特色,并通过出土的考古文物和复制的古代石刻,以及李郑屋汉墓明器和唐代灰窑遗址反映早期居民的生活状况,对于从南宋以来有关村落的建立、社会结构、氏族组织、市集和城镇的发展情况都有介绍。英国占领香港后的历史更是展览的重点,对包括香港岛及九龙半岛的割让、新界的租借等重大历史事件,以至香港近百年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展览用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模型、文物以及视听节目,从各个角度阐述了香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
除了常设展览,香港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也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比如“香港考古学五十年”“ 活的历史──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 百年树人──香港教育发展”等,并与国内外文博单位多次合办过大型的展览,其中“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百年自强──近代中国的崛兴”“ 万里长城──历代民族文化珍品展”等均宣传了祖国辉煌的历史成就。馆内筹划制作的展览如“抗战时期的香港”“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百载香江风情展”在香港本地展出后又到北京隆重展览,获得好评。
博物馆展陈精美
如今,已易名为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博物馆愈加注重展览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展示手段逐步更新。最近10年来,博物馆在自己的网站上制作了一系列的虚拟展览,介绍中国的历史,比如“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等。这些现实中只在馆内陈列短短数月的临展,通过现代科技长久地驻扎在网站上,任由爱好者们足不出户地反复“参观”,追寻中原文明和香港文化的源流关系。香港回归逾20年,博物馆也一直致力于向特别行政区民众介绍内地文化和经济,充当港岛和内地居民的精神桥梁。201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博物馆还举办了“现代化之路──共和国七十年”专题展览,内容包括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图片和摄影资料。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多次联合其他场馆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尤其是和内地展馆合作举办有关化石知识的展览。
中国地大物博,化石资源丰富。但中国内地的化石在世界上出名并在香港受到关注,起初和几位美国的同行有关。当时任古脊椎所所长的邱占祥向我们介绍过这一段有趣的历史。
20世纪初,颇有名气的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本、马修在研究了大量美国的哺乳动物化石后,针对其中的遗存问题大胆提出假说。他们认为很多哺乳动物门类可能起源于亚洲腹地,而四足行走的人类祖先是因气候变冷才从珠穆朗玛峰北坡走出森林进入平原,变为两腿直立行走的。这一假说的提出,导致了美国古生物界向亚洲腹地的大规模“进军”。他们组织了从1921年持续到1930年的第三次古生物考察(美国中亚考察团对蒙古地区共考察5次)。此次考察大有收获,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至今保存着大量产自中国内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该考察在中国内地所获得的第一批恐龙蛋化石出现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使香港居民得以了解化石,自此人们对化石的兴趣日益增长。
说到化石,必须要提及的是:香港和内地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在化石研究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他们在香港本地也发现了许多化石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南京古生物所人员为主的内地科学家和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土木工程署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将近10年。他们组成联合调查队,调查了香港地区泥盆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的6个系14个组(群)的地层,采集到十多个门类的化石标本2000多件,包含的门类有:双壳类、腕足类、腹足类、珊瑚、苔藓虫、介形类、叶肢介、海百合茎、掘足类、昆虫、鱼类以及植物和孢子、花粉等。发现的化石类型和数量之多,以及生物地层研究的系统性之强,纵览香港地质研究史当居榜首。两地学者于1997—1998年间共同发表了重要论著《香港古生物和地层》(上、下册),两书共记载化石1097种,该项成果作为献给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的一份大礼,载入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史册。
作者在香港博物馆展厅中
此次展览的特点是:不仅有古脊椎所提供的大型脊椎动物化石,还有南京古生物所提供的从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的众多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有助于观众系统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展品共计230件,其中160件精美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由南京古生物所选送。这些化石展品的地质年代从距今约25亿年的元古代直到距今约260万年的上新世,门类有海绵、藻类、叠层石、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䗴类、笔石、头足类、珊瑚、层孔虫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多种植物化石,也有少量龟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因“寒武纪大爆发”闻名的澄江动物群化石作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尤其引人注目。选送的始莱氏虫、澄江虫和长尾纳罗虫等化石均构造清晰,栩栩如生。澄江动物群中大量构造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化石表明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生物的大规模演化事件,其中的许多生物代表了地球上现存生物的祖先,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古脊椎所提供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龟鳖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还有恐龙蛋和恐龙脚印等,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矗立在展厅中央的恐龙骨架:巴山酋龙、将军庙单棘龙和多棘沱江龙等,每一具骨架都体形硕大,保存完好,令人震撼。
展览期间,观众对古生物化石的兴趣可谓浓厚,他们举家出动,观看得非常仔细。尤其是产地为广东、福建等地的化石更是受到中老年观众的青睐,他们看到这些来自祖国大地的化石宝贝,不由得想念起自己的故乡,发现有来自老家的化石就兴致勃勃地与其合影留念。
博物馆服务周到
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香港博物馆开馆以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需求,在为观众服务方面做了许多细致周到的考虑和安排。
比如,为了向社会各界扩大宣传,提供服务,博物馆安排了巡回展览项目。项目备有成套的图片展板,内容有:香港历史、汉代农业、香港旧式渔业、李郑屋汉墓和矿物等,都极具教育意义。这些展板可供学校和团体免费借用,并由馆内工作人员负责运送并上门安装、拆卸,费用全免。如此贴心的服务,彰显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办馆宗旨。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公众分享博物馆的资源,馆内备有多套音频和视频节目免费供观众欣赏,并向对研究和了解本地史有兴趣的观众提供预约服务,让他们来馆选听周末讲座的录音。馆内有一系列幻灯片和录像带可供学校和团体免费借阅,内容包括香港百年历史和民生面貌,以及中国传统拓印技术、陆路交通演变、李郑屋汉墓、矿物和史前石器制造等。所有内容都附有文字介绍,清楚明了。另外,博物馆提供的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录像带,也深受观众欢迎,学校或者团体可办理借用手续,进行教育活动。
香港博物馆所在的九龙公园景色
博物馆在二楼设立了参考资料室,收藏有关中国内地及香港历史、考古、民俗、自然历史及博物馆学等参考书刊及影音资料,供市民使用。但是这里的各项资料不设外借服务,仅供在馆内使用。参考资料室内设有电脑和网络,便于使用者查询、浏览。
导览服务方面,博物馆不仅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每次约1.5个小时的免费讲解,语言还分别有广东话、英语、普通话可供选择。同时特别为注册学校、慈善机构和非营利团体提供预约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博物馆非常注重保护残障人士的利益,热情为残障人士服务。为此,多年来,博物馆做了大量工作,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设施,力求安全便利。
博物馆与香港展能艺术会合作,每月举办两次手语传译导赏,每次1—1.5小时,为听力障碍者服务,增进他们对香港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硬件设施方面,为了方便轮椅使用者参观展厅各楼层及使用场地等其他服务。除了设有坡道和自动门,博物馆的大堂及常设展览厅还设有升降机,升降机安装声音提醒,并有凸字层数显示,也可方便盲人使用。
售票处和资料室设有可供轮椅人士使用的专用服务柜台,参考资料室设有辅助聆听用途的感应圈系统。
地下大堂、一楼大堂及常设展览厅各层休息区均设有为残障人士使用的畅通易达的洗手间。
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让残障人士便于及时联系求助,馆内设有醒目的提示,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香港历史博物馆的无障碍主任为XXX女士,如有需要,请致电2724 9037联络(办公时间: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15分至下午1时及下午2时至下午6时03分)。在非办公时间,可致电2724 9000与当值职员联络。”如此细心的服务提醒,温暖了残障人士的心。
在接待团队方面,考虑到组织团体参观的老师或活动负责人安排活动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博物馆设计了筹划参观小锦囊,可协助他们策划参观计划,让他们预先了解展览的特色及馆内的设施,安排合适的参观行程,使得观众们的博物馆之旅既愉快又有效率。
香港博物馆非常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介绍和保存粤剧、新界文化及中国文化,馆内有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多样化的剧院,设有400个座位,用于举行粤剧示范和表演、音乐演奏、开办讲座以及放映多媒体影视等活动,也可供演讲、研讨会、颁奖典礼之用。
香港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团体及机构合作,通过举办各种推广活动,让不同社群的市民增进对香港历史文化的认识,并参与其中,分享博物馆公众节目,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如此多方面的周详安排,使香港博物馆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来馆参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美好的享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