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东北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

2021-09-17曲竟玮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东北亚留学生汉语

曲竟玮 雷 爽

(1.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符拉迪沃斯托克 690922;3.海南大学,海南 儋州 57173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仪的提出,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不断增设,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而一方面,国内该专业对口就业率一直不高,另一方面,国际上却开始出现一波又一波质疑孔子学院的声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东北地区是面向东北亚国家开放的前沿,这一地区高校也开设着大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笔者多年来在东北高校该专业任教,2019年赴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访学,深切感受到东北三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窘境,同时也认识到东北地区高校特有的优势。东北高校应发挥区位优势,明确面向东北亚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富有实效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以下论述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中心,有些数据还涉及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型硕士、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型硕士(自设专业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的研究方向)的培养问题。①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语言需要与中国文化输出的积极互动中,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长。据孔子学院总部官网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学堂。汉语教师需求量进一步加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猛增长,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384所,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点的高校110所;截至2015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在校人数63933人,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在校学生10133人。[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达到相当规模,然而学生实际就业对口率却一直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受国家汉办委托展开的“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基本信息调研”,对116所高校的2007-2009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比例不高,仅占16.8%、16.3%、20.4%。[2]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显示,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低于各专业平均值。[3]其他学者进行的就业跟踪调查,尽管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毕业时间段不完全相同,但结论基本一致: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寥寥无几(见表1)。

表1 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统计表

由上表可见,无论是国内知名大学,包括全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北语,还是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都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低于20%,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2013-2015届硕士研究生对口就业率接近一半。

对口就业率低,暴露了该专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层次低,不能满足国内高校留学生教学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个本科专业,又是一个研究生专业,这使本科生的培养口径显得过于窄,又使研究生的培养口径显得过于宽。一般认为本科生不能满足高校留学生教学的要求,硕士研究生也达不到高校留学生教学的入职标准。与此同时,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得又太少。(2)“本土化”不够,不能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要。长远来看,海外汉语教学所需师资应该是“本土化”的,以学习汉语国家的本国教师为主。但一方面,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中国学生,极少培养外国学生;而另一方面,因为教学水平也因为实习限制,我们培养的中国学生在外国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准备都不够充足,实习不够,无法胜任海外语言文化环境下汉语教学的需要。(3)课程门类过多,要求过于全面。一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汉语和英语、文学和文化,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这几乎是以培养学贯中西的人才为目标,使学生的精力过度耗散,结果就是学了很多课程,却学不好一门课程,中文和英文都达不到较高的要求,也就难以胜任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4)就业定位过窄,不切实际。尤其是对本科专业来说,出口不应太窄。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毕竟有限,而且海外需求的多是短期志愿者工作。本专业在设置培养目标时,一般也包括其他文化单位,但这种出口又过于模糊不清,难于在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得到贯彻实施。

二、东北亚国家的汉语教学需求与东北高校的地缘优势

东北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面临着与全国高校相似的问题,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认识这些优势,有助于准确定位,并为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一个可靠的前提。

中国东北地区毗邻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随着《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的批准实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加快推进,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地缘优势,从全局高度推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深化与东北亚国家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北地区的战略定位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纳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范畴。

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促进了国家间语言文化的交流。韩国汉语教学历史悠久,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2012年中韩CPIK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韩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开设中文学科的韩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仅首尔就有36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相关科系。[4]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韩国全国5000万人口中,有1060多万人在学习汉语及汉字,数量居全球首位。[5]日本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很多在校大学生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首选,一些企业要求员工学习汉语,如日本大型贸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2015年制定了汉语人才“千人计划”[6],甚至有很多老年人学习汉语。[7]日本NHK教育频道播放的外语讲座节目中,汉语是固定播放内容,其配套学习教材每月发行一次,销量可观。随着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化,两国先后互办“国家年”“语言年”等,2019年汉语已作为外语科目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体系。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特别是黑龙江省被誉为中国对俄贸易的“桥头堡”。在笔者访学的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的远东联邦大学,2019年仅一年就有中国留学生400多人,在外国留学生中位列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大量的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学习汉语更容易找到工作,家中有对华生意是常见的学习动机。目前中国与韩国、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合办的孔子学院总数为61个,东北三省高校参与的有16个,占26%(见表2)。

表2 中国东北地区高校与东北亚国家联合创办孔子学院统计表

在东北高校缔结的国际友好学校中,东北亚国家高校也往往占绝大多数,如东北师范大学目前已与39个国家及地区的大学、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日本、韩国、俄罗斯位列前三。[8]因地理位置关系,东北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俄、日、韩,国外实习和交流学习的学校也大多集中于这些国家,甚至有些学生的第一外语就是俄语、日语。例如笔者工作的牡丹江师范学院,留学生中来自俄罗斯、韩国的学生占比高达90%,俄罗斯友好院校有31所,文学院每年会选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到哈巴罗夫斯克国立经济与法律学院、远东联邦大学乌苏里斯克分校、乌苏里斯克市熊猫语言发展中心等进行实习,并于2020年底在韩国白石大学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

基于以上数据,并结合东北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分析,可将这一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地缘优势总结为如下几方面:第一是师资条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除了传统的中文专业师资以外,对外语专业师资也较为倚重。东北高校普遍开设俄、日、韩语专业,依托于这些专业的本土外语教师和来华外教,东北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外语课和外国文化课程就具备了较为充足而稳定的专业师资。第二是实习条件。这可以从“境外实习”和“校内实习”两方面来看。俄、日、韩三国有大量的与我国东北高校缔结友好院校的高校,与东北高校合作兴办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不在少数,境内外高校的教学工作已建立了对接机制,这就为本专业学生的“境外实习”提供了保障。在校内,一般东北高校也招收了较多的俄、日、韩留学生,学校为他们开设很多汉语课程,正课以外,他们往往还有汉语交流和补习的需要,这又为本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提供了方便条件。第三是招生和就业条件。从招生角度说,东北地区的中学一直有俄语教育的传统,东北地区有大量朝鲜族考生,民间与俄、日、韩三国经贸往来频繁,这都为面向东北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招生带来了便利。从就业角度说,如不局限于汉语教师的狭隘定位,充分利用与俄、日、韩三国的文化和经济关系,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将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因而,与其呼吁“逐步取消本科专业,控制扩大硕士点,增加博士点”[9],不如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革新课程体系,提高专业培养质量。

三、拓宽思路,注重实效,培养面向东北亚的应用型人才

特色是专业立足的根本。大多数高校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中英文应用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定位雷同,培养缺乏特色。在当前的不利形势下,东北地区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走出困境,就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立足东北高校的实际情况,以东北亚国家的汉语教师需求为导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加强国内外实习,拓宽招生和就业渠道,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走出一条特色专业之路。

(一)面向东北亚国家,切实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体现,东北高校应改变现有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国别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各课程模块中增加区域性特色课程:(1)根据院校条件,削减英语课程,开设俄、日、韩语选修课。在俄罗斯等国家,实际上汉语教学中英语作为中介使用较少;在韩国实施CPIK项目的一些中学,因韩方教师汉语水平有限,中国志愿者又不懂韩语,课堂上只能沦为机械的“点读机”,“协同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10]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在英语外,至少掌握一门东北亚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在师资方面,则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外语师资和来华外教。(2)减弱传统中文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引入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视角,增加其知识性和文化性。应该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培养传统中文人才,其课程设置一切应从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出发,过度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无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占用大量珍贵的教学时间。语言类课程中,应多关注中文与俄文、日文、韩文的比较,并着力凸显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文学类课程中,应增加东北亚国家文学相关内容,外国文学课程可以侧重讲授俄国文学、日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较多引入俄国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可以侧重中俄、中日、中韩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分析。如讲授鲁迅《狂人日记》,可着重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进行比较;分析郁达夫《沉沦》,既可联系日本的“私小说”,也可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进行比较;讲解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可联系中韩“冥婚”陋俗文化等。(3)文化类课程中,可增设日本、韩国、俄罗斯国情与文化等有关东北亚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课程,或在传统课程中突出东北亚相关内容,讲授时应弱化文化概论的内容,侧重中外文化比较,并增加知识性和实用性。(4)削减教学理论课时,增加教学实践学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同于传统师范专业,实践性更强。因此,可适度削减教学论一类课程的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中日、中俄、中韩“双语教学实训”指导,增设相应学分,力争使学生在参加实习以前就掌握基本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同时,搞好讲课大赛、话剧演出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与东北亚国家留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实现学生在相关国家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海外工作的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此外,东北地区高校还应发挥普通话优势,加强普通话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适当区分专业方向,加强教学指向性,分散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东北高校应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分流。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本专业就可以区分出若干专业方向。每一方向开设5-10门选修课,学生可自由选课,毕业时以选修课程的多寡认定其专业方向,选修某方向课程达到10学分即可认定为该专业方向毕业生。(1)国内汉语教学方向。主要面向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国际学校中小学生汉语教学、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汉语教学等。可尝试与相关学校或教育机构签约,实行订单式培养。本方向选修课程以中文类传统课程为主,鼓励学生报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2)海外汉语教学方向。主要面向外国大学汉语专业教学、外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外国汉语培训机构汉语教学等。本方向选修课程侧重外国语言文化,争取与俄、日、韩高校联合培养,并鼓励学生考取外国汉语教师资格证;既鼓励学生报考中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也鼓励学生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3)外事工作与对外文旅商贸方向。主要面向政府机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外事工作、旅游管理、外贸等。本方向侧重外国政治经济,应开设一些俄、日、韩语的翻译课程、管理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和对外文旅经贸有关的实习,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实习,进行中外联合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应用型专业,实习是刚需,然而很多高校的实习、实践环节并不充分,有限的实习岗位也让位给硕士研究生,只有成绩优异的少数本科生才有机会到海外合作学校或在本校进行教学实习,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觉得所学无非纸上谈兵,难以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因此,应在坚持搞好校内外实习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国外实习。(1)校内实习的方式除了给留学生讲汉语,还应注重和留学生一起开展活动。校外实习的方式除了参与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学,还可参与线下或线上的对外汉语培训,如有机会也可参与外事活动。(2)国外实习是难点,也是实习工作的着力点。在这一专业面临国内培养的毕业生与国外岗位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大部分毕业生无法胜任海外教学的情况下,[11]必须改变一般高校的国内实习为主,海外实习为辅的实习形式。可在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积极开辟海外实习基地,依托孔子学院与当地学校接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整建制”的全员参与的海外教学实习,提高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并熟悉这些国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与海外的教育体系“合拍”。(3)实习形式也不限于在国外大学教汉语,也可参与一些文化和商业活动。必须保证实习时间,尤其要保证参与授课实践的时间,并根据不同的实习形式来改进考核方式,切实提高实习的效果。(4)为彻底解决海外就业的问题,还可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通过一到两年的“联合培养”,争取达到就业目标国家的汉语教师标准,拿到相关就业资格。也应鼓励学生“海外深造”,加强与海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为学生在实习基地院校留学攻读硕士学位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优化本土招生,试行海外招生,拓宽就业渠道

招生的“入口”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培养的“过程”和就业的“出口”,做好招生工作就把握了培养和就业的先机。本土招生应突出就业方向,多招收俄、日、韩语学生,朝鲜族学生及有海外亲属的学生。俄、日、韩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适应面向东北亚的课程设置,朝鲜族学生和有海外亲属的学生则更容易得到海外就业的机会。同时,东北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尝试面向海外,尤其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增加留学生的招生。招收留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朝夕相处的留学生是方便且可靠的教学实践对象;对于留学生来说,中国学生是随时可以请教的汉语教师,而且留学生回国更容易实现本专业就业,有助于扩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海外影响。对留学生的教学和考核应提出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以期实现留学生成才回国就业与“国际化班级”建设的双重目标。

目前,东北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大幅改变的前提下,基于教育者的使命和对学生的责任,相关高校必须直面这些困难,深入认识区位优势,明确面向东北亚,大力改善课程体系,做好专业方向分流、国内外实习、招生就业等工作。如果能逐步做好这些工作,有效扩大招生的“入口”,积极稳住“就业”的出口,东北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景仍是可观的。

注释:

①因新旧名称、应用场景不同,该专业有时被称为“汉语国际教育”,有时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文论述涉及具体课程和教学行为时称之为“对外汉语教学”,指称专业时则称之为“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东北亚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女真从兴起到脱离明朝东北亚封贡体系的策略选择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