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金课”探索创新

2021-09-17燕文华吴淑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金课思政课思政

燕文华 吴淑霞

(1.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8;2.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立德树人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着眼于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指出大学阶段思政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自教育部打响“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以来,各高校不断创新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思政课正在悄悄“变脸”。但仍存在一些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弱化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为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只有建设好“金课”,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将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和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结合,从而同向发力、协同并进,培养出真正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拥有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

一、逻辑起点:培育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是启迪思想、触及心灵的课程。没有学生真正出于热爱的主体性的参与,思政课也就难以触心解惑。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是在扬弃主体性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理念。其价值核心是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反思传统思政课统一化、标准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育条件与情境,引导学生树立自主的选择意识,掌握正确的选择标准与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选择能力,使学生通过思政课来塑造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完美的人格,培养其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自由独立人格的人。

从知识的价值角度来说,传统的灌输或注入式教学模式依然实用,我们既要以历史的眼光认同其主宰的课堂生态,又要以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审视其无视“教育即生活”的本质意义,改变教师海量式教、学生程序式学的状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倡导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价值取向传播日趋多源、多歧,学生可能比教师掌握的信息还多还快,大大改变了原有教育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导致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方面出现分歧和冲突,在选择权、思考权、自主学习权方面经常表现出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迷茫状况,这无疑对学生自由选择能力、教师引导能力以及师生关系带来极大的挑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3]我们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就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根据学生诉求优化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发挥其工具性价值与建构性价值,把思政课堂打造成能力的“赛场”、自选的“超市”、和谐的“论坛”与个性的“舞台”,不断激发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自主性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育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做好对学生人格、素养、知识、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打造思政课“金课”的内生动力与价值归旨。

二、建设标准:聚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相对于“水课”的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金课”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

1.聚焦高阶性,让思政课“硬”起来

这是由思政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政课教学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大业,其作用不可替代,体现着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导向。以高阶性为建设标准,打造思政课“金课”,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进一步明晰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注重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遵循《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在知识目标层面,要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三情”(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能力目标层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得更加精彩的人生;在素质目标层面,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打造思政课“金课”,就是要固本守正,着眼于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3]

2.聚焦创新性,让思政课“亮起来”

这是由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所决定的。形式创“新”,理论才能更走“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打造思政课“金课”,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前沿性和时代性,寻找前沿,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内容。要关注时代热点,贴近社会现实,把握学生思想实际,从回应现实热点、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做到理论政策讲透,热点问题说清;打造思政课“金课”,就是要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把“硬邦邦”的政策、抽象深奥的理论直接“扔”给学生,而是要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因材施教,做到张弛有度,贴合实际;因时而变,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教学形式要走出“原生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要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喜欢“吃”。打造思政课“金课”,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和个性化,找准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求知问道的“困惑点”、思想认同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潜能,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能力,发展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3.聚焦挑战度,让思政课“实”起来

这是由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实效导向,给思政课有效“增负”:更深、更广、更难,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压力,给学生混日子、教师走过场式的“轻松课堂”进行“格式化”,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让“低头族”“神游族”“呼呼族”回归主体课堂,改变出勤率、参与率、抬头率低的状况,让思政课活跃起来;要给课程设计“增负”,加大研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投入;要给教学内容“增负”,推动高效学习;要给教学手段“增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要给教学方法“增负”,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给教学评价“增负”,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打造思政课“金课”,要与各学科和专业协同创新,关注应用性与职业性,挖掘思政元素,不断累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基因,培育行之有效的价值塑造范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范式探索:凝练打造“金课”路径

1.“问题链”式专题化教学

该范式核心是理论教学专题化。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体系多是以知识体系逻辑展开,以观点和结论陈述为呈现形式。要想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章节化地、或照本宣科地驾驭课堂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突出问题意识,抓住主要矛盾,以问题链引导教学,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引发学生关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不背离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指南》(2018年版·试行),将课程教材的8章内容、专题教学指南的24个专题进行整合序化,设计如下三个模块:近代中国能否走资本主义道路(第1章至第4章)、为何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第5章)、中国如何从大国变成强国(第8章至14章);在此基础上,每个模块再细分为若干个专题。

“问题链”式专题化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

?

教学内容的重构,基于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初衷,关键在于教师把每个模块、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一系列问题。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每隔15分钟左右就有一个结合实际的现实问题抛出,通过问题的层级化、精细化,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经由“发问-讨论-引导-总结”的预设与生成的程序切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这种“问题链”导向式的教学,大大改变了以往平铺直述似的授课方式,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满足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期待,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任务领办”项目化教学

该范式核心是活动教学项目化。“任务领办”项目化教学是将专业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有形产品的积极成果,与思政课的精神产品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在专题化理论教学基础上,课上嵌入若干主题的教学活动项目,课下拓展教学活动项目。课上活动项目,是教师将理论专题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主题教学活动项目,通过与主题相关的各个项目的循序渐进完成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这类活动项目可以设计重点项目与常规项目。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怎样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专题中,结合大学生自身与专业实际,重点活动项目设计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大学生’主题研讨会”,常规活动项目(或贯穿项目)是“每周时事点评”。形式是:学生以小组(或论坛)为单位,认领主题活动项目,制定活动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主题项目任务,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得到相应的活动评价。课下活动项目,可以设计为专项活动项目,如“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青马主题沙龙、“读经典、颂党恩”接力朗读活动等;也可以设计为联合活动项目,与学院、学团组织联办,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艺术作品展活动”、“云游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假期主题思政课社会实践等。

“任务领办”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如下:

注:可根据学校资源的具体情况选择A或B

此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感悟、理解人生和社会,能够自主地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现象和问题,科学有效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

3.“混合式”对分课堂

该范式是实施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于思政课的实践探索,是基于数字化时代,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将课堂讲授与雨课堂(或其它网课平台)互动模式相结合,由线上与线下“金课”打造的对分课堂(PADC)。是通过教师讲授(P)、内化吸收(A)、讨论(D)、总结(C)等活动,促进学生“体悟-建构-反思-发展-生成”。

讲授环节,采用“问题链”式专题教学,力求精讲,突出所学内容的逻辑框架、重点与难点,可适当留白,采用线上思政课“金课”或线下课堂讲授;内化吸收环节:每位学生通过自学消化所学内容,阅读教师在平台上传的教学材料,完成“亮(亮闪闪)考(考考你)帮(帮帮我)”作业单,上传教学平台,以作论坛环节的材料。讨论环节:这是学生交互学习环节,针对“亮考帮”讨论素材,对学习收获与学习困惑进行论坛间的交流与分享,或进行作品展示;总结环节:经由先教、内化、讨论之后,由教师梳理知识要点,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作统一答疑与总结。

其基本运行程序如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注重学生“过程中的成长”,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与责任,强调知识学习(或活动项目)的建构性和生成性,强调生成性动态建构与“先教”为基础,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主体意识下开展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相互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思政课“金课”是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撬动”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位提升的支点。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基于对这种模式在课程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找准思政课痛点,彰显“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亲和力和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金课思政课思政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