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文化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评《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
2021-09-17成华
《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作者:徐旺生、闵庆文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ISBN:9787802098152
秦汉时期长安城接通了世界文明,黄河流域开辟了世界沿海的奇迹。跨越千年历史,西方车马街道上,王公贵族、平民百姓,身着古老中国的丝绸,印刷、造纸技术运用于世界各地,白乐天的诗集从西方人的口中吟咏而出。这样一幅中华文化大放光彩于世界各地中的盛景,得益于古老“丝绸之路”的交往。延续文明传统,继承大国外交,直至今时今日,古老的“丝绸之路”衍化为“一带一路”海陆贸易活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农业不仅是中国现代农业经济决策执行意愿的代表,更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作为艺术的接受对象,农业由此也成为音乐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取悦的艺术,还是中国文化表现的承载者,农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赖于一定的传播载体,音乐艺术就是其传播载体之一。农业音乐艺术包含着浓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延续人类原始劳动文化传统,中国农业文化特立独行,融合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经济建设,立足传统小农经济文化,应对现代化国家农业经济建设的要求,是中国宝贵的经济文化。农业音乐创作如何实现农业文化传播与交流,关键在于对农业文化的认可以及学习,徐旺生、闵庆文联合编著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一书可为农业音乐文化创作提供科学的参考。该书立足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从农业文化基础知识入手,以农业文化遗址、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民俗、农业工艺技术等优秀农业文化为论述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具体内容。
农业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的运用需要结合农业文化和音乐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创作来传播文化。农业文化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一带一路”将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社交、文化因素通过“陆”与“海”的贸易活动进行跨国交往的文化交流表现,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农业文化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文化遗址大部分挖掘于农业生产地区,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伴随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还有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制作基本上在农业地带盛行。其次,就农业发展本身来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工具、农业技术承载了宝贵的古代农业生产文化,即便是现在,中国农业也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渊源。最后,在农业民俗文化中,许多民俗文化同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民俗文化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除去基本的农业文化,农业景观文化、农业品牌、农业文献等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艺术劳动起源论来说,音乐艺术生产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原始生产劳动以狩猎和基本劳作为主,原始人类为便于记录,将劳动画面记录下来,由此产生了绘画艺术;为便于交流,他们会用特殊的符号传递信息,将劳动画面进行简单的记录,由此产生了语言和文学;劳动时发出的吆喝声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和音律性,由此产生了音乐艺术。文明时期农业社会底层百姓将音乐作为基本的娱乐方式,将农业生产文化内容进行歌谣、诗歌等艺术创作,直至现代,农业仍然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农业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歌特征,具有很强的民俗气味和文学意蕴。农业音乐文化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者,将农业基本情况及其文化因素通过音乐符号呈现于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音乐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农业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文化经济建设中充当形象大使,以艺术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和经济贸易。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全球合作与发展路线的代言词,抛去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东方文明璀璨的明珠。农业音乐文化作为一带一路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提高其艺术价值和交流功能,在农业音乐艺术中,农业文化是其核心灵魂,艺术则是表现文化内涵的表现工具,唯有将艺术与文化融合,才能将中国农业文化运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农业音乐艺术创作中要避免“庸俗化”,整体呈现为词的“雅俗结合”、曲的“高亢清丽”以及配乐的民俗化,农业音乐配乐可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如唢呐、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的使用可增加音乐作品醇厚的文化底蕴。
距今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依然不变,古代“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文化经济建设提供了基本路线,这是继承历史传统的方式,也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表现。“一带一路”虽是经济政策,然而其身上带有多元化的建设内容,合作、共赢、交流之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本身是一种贸易活动,其跨越经济领域,将文化与政治融合。农业音乐文化兼备三者,从我国农业经济决策实际出发,融合艺术与传统,展示东方中国独特的农业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