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21-09-17黄斓
黄斓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刻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保有优势和后发国家弯道超车的激烈竞争领域,而人才则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在以各种政策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各国政府将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本土人才视为赢得这场竞争的制胜关键,加大教育投资成为共识。我国也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经费由1978年的81.24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40046.55亿元,增长近500倍。高等教育总规模和毛入学率均有显著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低端产业转移、在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位置上移等现实,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逐步提高。加大教育投资,对培养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乃至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手段。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界定
在经济学的理论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被称为“人力资本”,与管理学中的人力资源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单单将它看作是一种资源的话,就不能产生价值的增值,因为资源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是将价值转化到特定的商品之中。欧文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属于资本具有相同的资本属性,与管理学中不同的概念的是,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依附在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非物质资本。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力再生产一样,人力资本的形成也是需要维持的成本的,这些再生产的费用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费用,当中国摆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之后,劳动力不再依附于奴隶主,是一个没有人身依附的自由人。此外人力资本的价值还与劳动者的智慧水平,执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会使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劳动效率的不同,最终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效率。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
经济增长,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比例持续增加的情景,通常可以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或者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表示。在宏观经济学的分类中,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甚至是到后期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其中关于增长理论的学说存在资本的边际递减规律。后来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索洛提出用技术进步来解释以往模型中除了资本和劳动两个变量之外剩余的部分。他既认识到了技术进步对解释以往增长模型剩余部分的作用,也意识到了教育对解释剩余部分的功能。罗默和卢卡斯直接将教育投资引发的人力资本提高看作是一个经济体内生的经济变量,从而使经济增长理论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教育本身会对社会经济活动间接产生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鉴于以往的经济研究包括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都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作为生产函数的代表,以不变替代弹性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加大财政教育投资要素,因此此次我们也选取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分析,模型如下:
在模型(1)中Y是被解释变量,即GDP;A是技术生产率;K代表固定资产,代表资本投入;L是就业人数,表示劳动投入;E是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代表教育投资;∂、β、γ分别为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人数和财政教育支出对 Y 的贡献份额,相加的和为1。将(1)取对数,引入“人均”概念,将公式进一步整理,得出:
为更好地分析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针对非平稳的动态多变量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本文将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于模型(2)中,则V AR模型为: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2000年到2019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样本,分析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产出为变量。本文以1998年为基础期,利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得到每年的实际固定资本投资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
(三)协整检验
本文选取Johansen协整检验法,由于本文是针对非平稳的动态多变量时间序列建模,它更适合对多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表1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检验结果表明原基社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统计量42.69375大于5%的临界值29.79707,且P值为0.0000小于5%,则拒绝原假设,至少有一个协整关系。原假设的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统计量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证明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所以模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产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1 检验结果
(四)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方式来进行分解,能够减少结果对变量次序的依赖。由分析可知经济增长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冲击,在第四期之后逐渐呈上升趋势,渐渐平稳,这表明经济增长受外部条件冲击后会传递给教育投资,带来同向的冲击,且这一冲击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反应。固定资本投资对教育投资首先会产生一个正向冲击,且会给教育投资带来正面的影响,会在第十五期以后逐渐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总结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进而推动技术进步,以此实现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既符合理论原理,也与经济发展实践相匹配。对于我国而言,目前已具备加大教育投资的基础和能力,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增速换挡、动力转换、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要顺利进入并稳定在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宏观政策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促进技术进步,而要实现技术进步,归根结底需要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着力点就在于持续加大教育投资。应将我国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力保障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更好发挥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教育投资总量。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均表明,教育投资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背景下,仍应保持教育投资增长态势,以教育投资为重要突破口,带动人力资本提质增效,促进技术进步,使得我国经济增长从依靠人口“数量红利”向依靠人口“质量红利”转变,奠定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优先的既定国策具体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教育经费应当优先安排,适龄儿童在其父母工作所在地就近入学应当优先落实,教师住房、工资应当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均等化应当优先实现。
2.改善教育投资质量。总体上,我国教育投入进步很大,但教育投资效率偏低,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造成我国教育投资利用效率不高,培养出的劳动力适应能力不足。各级政府应当明确各类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培育应用型技能人才;鼓励各类教育机构积极与企事业等用人需求单位进行合作,建立起规范的实习制度,对培养学生的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加强课程设计中的实践性环节,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师资,打造实用性人才。
3.优化教育投资结构。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来自国家的财政,而国家财政用于教育上支出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较高比例的增长,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导大规模的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发展。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短板,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以适应我国制造业等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培养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可借鉴德国、日本等经验,将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进行分流,将部分学生按照技工和中级技术人员的目标进行分类培训,并加大人才订单培训力度,增强人力资本供需的匹配,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