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2021-09-16索朗欧珠
索朗欧珠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中的主旋律,在生态农业中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本文针对生态农业中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探讨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植物保护新技术;生态农业;应用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生态农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生态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作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管理、创新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做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兼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目前,生态农业是各个地区发展的重点,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应用植物保护技术,能够为其锦上添花。
1 生态农业中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关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农业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深入分析农业生产利弊,采取科学的措施,根据市场调研来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助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出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生态农业可以协同生态旅游。近年来,我国农村旅游迅速发展,在生态农业中,也增加了多元化的农业项目,让农村旅游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态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能夠让人们亲近自然,农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应用植物保护新技术,具有几个作用:一方面,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技术,其应用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如:在水稻种植中推行水田连作免耕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玉米的种植上,推行旱地免耕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如今,生态农业已经在多种农作物的应用中得到了应用,推行植物保护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侵袭,让农作物更加健康的生长,减少由于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利用全新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提升农作物质量,真正将绿色、生态、环保的作业理念践行到了实处。
2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2.1 明确应用思路
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思想和生产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广泛应用,能够在推动生态农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生产和管理。要充分发挥出植物保护新技术的作用和价值,首先要明确应用思路,在具体的栽培上,可以推行三免技术,以达到1+1>2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田间生产上,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将其中的不良影响剔除,做到趋利避害,为农作物的正常、健康生长提供支持。在植物保护上,可以推行三诱技术,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质量。
2.2 创新应用方法
第一,色诱技术
趋黄性是害虫的一个主要特征,害虫容易被黄色的物体所吸引,色诱技术就是基于害虫的这一特征诞生的一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借助黄板能够诱杀害虫,不需要使用化学成分,即可确保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
第二,性诱技术
在生态农业中,性诱技术也十分常用,如,在玉米种植中,粘虫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害虫类型,利用性诱剂即可有效的诱杀粘虫,避免粘虫对玉米带来的侵害,让玉米可以健康生长。
第三,防虫网阻隔技术
在生态农业中,防虫网阻隔技术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技术,属于物理杀虫技术的范畴,为农作物的正常生产提供了保障。在设置防虫网之后,可以阻隔害虫,避免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安全环境。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害虫数量,调节农作物生长温度,降低软腐病、炭疽病的发生率。在防虫网规格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害虫体积和类型来选择,目前常用的为22目防虫网,对于体积较小的害虫,可以选择30目防虫网。
第四,光诱技术
生态农业中广诱技术就是借助杀虫灯来杀灭害虫,保护农作物的一种技术,光诱技术有着杀虫数量多、范围光的优势,能够极大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借助杀虫灯,可以大范围诱杀害虫,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长期保障,且在农作物种植的下一个周期,害虫数量也能够显著减少,大幅降低了农作物生产成本,兼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结语
在目前的农业结构中,生态农业属于重要农业生产模式,也是下一阶段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可以避免农作物生长受到害虫侵害,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靳志勇.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探析[J].农家参谋,2020,660(13):43.
[2] 吴俊宇.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研究[J].新农民,2020(1):25.
[3] 刘慧敏.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