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1-09-16尤月芹
尤月芹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蔬菜作为人民需要的重要物资,一直都是我国必不可少的农作物。本文以蔬菜种植为主题,讨论了如今蔬菜种植的现状,探讨蔬菜在种植过程的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蔬菜种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蔬菜的种植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蔬菜就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农业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对象之一,蔬菜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种植。所以,如何高产的种植蔬菜是农业相关部门主要的研究课题。而研究高产蔬菜过程中,田间管理和对病虫害的防治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1 蔬菜种植现状
研究高产蔬菜,使用最少的土地养活最多的人是目前农业管理并加上种植工作中的工作重点。在中国这960万km2的土地上,我国用占全球1/10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在这项伟大的成就之中。蔬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要让蔬菜变得高产,在蔬菜种植期间,对蔬菜田间进行合理化的病虫害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让蔬菜的种植的全过程在正确的管理制度之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蔬菜病虫害防治进行管理,影响蔬菜产量有很多因素,病虫害的影响是其中的关键之一,所以对病虫害防治方法选择工作作出正确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以西红柿为例:对病虫害防治的处理过程进行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方法的选择一样,在病虫害防治处理过程中的是否规范严重影响到西红柿的发芽率,进而影响到西红柿每亩的产量。之后就是对育苗过程进行合理化病虫害防治,这一部分工作主要是保证西红柿的发芽率,以及培养西红柿的内部营养是否充足为之后的大田种植打好基础。在播种过程也需要进行合理化病虫害防治管理,保证西红柿发芽率,同样地,西红柿在秧苗移栽到大田的过程,也是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内容,科学正确的蔬菜病虫害防治过程,可以保证西红柿幼苗的生长速度,提高西红柿产量。蔬菜种植需要合理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蔬菜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2 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加强农业防治
(1)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增强蔬菜抵抗病害的能力。注意N、P、K的合理配比,不要偏施N肥。
(2)深耕土壤,减少中耕,预防病害,深耕土壤,可以减少中耕除草和人为造成的伤口,预防病菌侵入。
(3)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土传病害,蔬菜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虫危害的叶片、果实或拔除病虫株,收获后及时清理菜地的病虫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可以减少病虫初次侵染源。
(4)选用抗(耐)病品种,选择经过检疫的抗耐病品种,增强蔬菜的抗病性。
(5)实行轮作倒茬,预防土传病害,在一块菜地上不连续种植同科蔬菜。
(6)高温闷棚 对于保护地种植,在蔬菜大棚内于夏季换茬期间,选择晴天,将大棚完全密闭后,连续高温闷棚5~7d,可以杀死病虫。
2.2 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根据害虫对灯光的趋光性,在地里安装诱虫灯,诱杀害虫,可以有效的减少害虫数量。
(2)覆盖防虫网 在大棚的棚架上覆盖50目防虫网,严防害虫的进入。
(3)黄、蓝板诱杀蚜虫、蓟马技术用黄色诱蚜板诱杀蚜虫、粉虱等,用黄色誘蚜板20块/667m2,应高出蔬菜30cm,每月更换一次。用蓝板诱杀蓟马等。
(4)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在蔬菜地里布置性诱剂装置,诱杀害虫的成虫,减少害虫成虫交配繁殖,降低虫口密度,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3 生物防治技术
在药剂防治中,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防治菜青虫;多角体病毒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农用连霉素防治青枯病;农抗120防治炭疽病、枯萎病;使用苦参碱、藜芦碱、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等。
2.4 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一直都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蔬菜种植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防控病虫害对蔬菜造成的威胁,在农作物成长过程中,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想要靠一种方法就对所有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蔬菜生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种类进行辨别,对症下药,才能够对病虫害有一个有效的防控。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并应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发生初期用药。注意轮换和交替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造成增加农药用量。在药液中加增效剂,达到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药量。并执行安全用药和釆收间隔期。减少农药对蔬菜、土壤、环境的污染。
3 结语
综上可述,蔬菜的种植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为提高蔬菜产量,需要减少其在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危害,需要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确保蔬菜生产高产高质。
参考文献
[1] 孟九.蔬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7(3):37-38.
[2] 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等.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04-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