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颂党红歌唱百年

2021-09-16杨瑞庆

音乐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杨瑞庆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其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凭着一股敢为人先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不但战胜了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筑“中国梦”的执政理念,描画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眸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颂党红歌伴随在火热的征程上,发挥出鼓舞人心的作用。有的是译配歌曲,有的是创作歌曲,百年来引颈高唱,回响在歌坛上,弘扬着主旋律,焕发出正能量,所以这些歌曲被爱称“红歌”。现遴选数首影响深远的颂党红歌,勾勒其诞生背景和词曲特点,回眸那一段段唱着颂党红歌追随革命、投身建设的难忘岁月。

一、共产党人爱唱那首歌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流行的大多是根据现成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因此,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自己的战歌,但在广泛传唱着从国外引进的《国际歌》。

《国际歌》出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端时期,词作者欧仁·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71年5月,他写下了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国际工人联盟》,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无限憧憬,成为全世界无产者向一切腐朽势力开火的动员令。17年之后的1888年6月,比他年轻32岁的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发现了那首充满着反抗力量的革命诗歌,其中振聋发聩的控诉,荡气回肠的呼唤,立即触发出这位业余作曲者的创作冲动。他选择了原作中的三段歌诗,采用分节歌的形式谱成了歌曲,并将歌名改为更有吸引力的《国际歌》,从此,这首歌曲就在欧洲大地上流行开来。

随后,由于《国际歌》成为当时俄国歌坛上最受欢迎的革命歌曲,因此被选为俄国共产党的党歌。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高唱《国际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正式宣布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由于《国际歌》在夺取政权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后被选作苏联的代国歌。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许多革命青年都曾前往欧洲和苏联留学,亲耳聆听到这首富有战斗精神的《国际歌》,回国后,为了引进革命思想,曾有人尝试翻译了《国际歌》。先是有人译词,不久,中国才首次出现了由瞿秋白译文和配曲的《国际歌》。不过,可能当时译配得还较稚嫩,所以,歌曲没有立即产生影响。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瞿秋白具有俄文特长,1920年6月22日被国内两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前往莫斯科去采访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7月6日,瞿秋白有幸在会议间隙采访到日思夜想的革命导师列宁,让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11月7日,在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的活动中,瞿秋白在演唱《国际歌》的过程中再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到他的演讲,受到了极大鼓舞。

1923年年初,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了中国,这一次他对《国际歌》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重新译配了《国际歌》,并于6月15日公开发表,特别是,他将副歌中“Internationale”(实现共产主义)音译为“英特納雄耐尔”,由于这种译法音节明朗,字面大气,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中共代表出席了大会。闭幕式上,在瞿秋白的指挥下,大家胸怀坚定信念高唱《国际歌》。从此以后,中共党代会在雄壮的《国际歌》中胜利闭幕,已成为追求隆重仪式感的惯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并决定以“瞿版”的《国际歌》作为中华苏维埃新政权的“国歌”,从此,激奋的词意和昂扬的音调鼓舞着革命志士为了崇高的信仰而视死如归地冲锋陷阵,后来经常在影视、戏剧中看到革命先烈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的感人场面。如,1935年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不幸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军队逮捕,6月18日临刑前,瞿秋白一路高唱着由他自己译配的《国际歌》,坦然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时年只有36岁。

九一八事变后抗战爆发,爱国将士也高唱着《国际歌》冲向抗日战场。当时的热血青年聂耳根据《国际歌》从属音上行至主音的跳进动机,创作了一首短小精悍的《义勇军进行曲》,与《国际歌》具有一脉相承的阳刚品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直至后来成为正式国歌。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作曲家王莘也运用《国际歌》从属音上行至主音的跳进动机,创作了深受百姓欢迎的群众歌曲《歌唱祖国》,至今仍然响彻歌坛。

在2009年9月公映的电影《建国大业》中,主题歌《追寻》(张和平词、舒楠曲)的B段直接采用了《国际歌》主题乐句的音调,每当听到这句熟悉的旋律,就会回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是感人肺腑——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由无数共产党人高唱着《国际歌》,用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换来的呀!

二、人民大众传唱这首歌

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群情振奋,纵情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军乐团也奏响了这首歌曲的铿锵旋律,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但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非写于当时,而是早在六年前就面世了,只因歌名中有“共产党”和“新中国”这两个当时引人瞩目的关键词,而被开国大典的组委会所采用,直至伴随在以后的各个历史阶段,至今还是盛唱不衰。

词曲作者曹火星,河北省平山县人,由于从小爱好音乐,14岁时就参军从事部队演出工作。1943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曹火星和战友们肩负着宣传抗日的使命,深入房山地区去发动群众。上级要求他蹲点的地方是霞云岭镇堂上村,那里地处偏僻山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作队只能借宿在村中破落的龙王庙中办公。当时的曹火星只有19岁,正是血气方刚、热血沸腾的年纪,他放下铺盖后就立即投入工作。白天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晚上就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伏案创作,曾写下多首紧跟当时形势的革命歌曲,但不知什么原因,教唱后反响平平,曹火星甚感苦恼。他在费尽心思地继续寻找能有一呼百应、一鸣惊人的好题材。后来,好题材终于被他抓到了。

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国民党报纸上却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文,鼓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这个颠倒黑白的观点。为了肃清流毒,中国共产党不久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派愚弄群众的一派胡言。当曹火星看到文章结尾处“如果今日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没有中国”的结论时,终于获得了创作灵感,决定写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齐唱歌曲。

曹火星立即摊开稿纸,写下了早已想好的第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歌词,既定方针是应该反复强调这句主题歌词,以求达到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目的。紧接着,曹火星把共产党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幸福的功绩全都写进歌词里,还注意结构清晰、节奏生动、句式对称、韵味统一的追求。出于对谬论的愤怒,对胜利的渴望,曹火星将多年的积累和近期的采风全部凝聚在笔尖上,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歌词写作。歌词既有掷地有声的力度,又有亲切感人的温度。曹火星长抒胸臆,当他感到句式平衡,句尾押韵,便可以接着谱曲了。

曹火星知道,如要让歌曲百唱不厌,旋律设计至关重要。他追求音调既要有昂扬的时代性,又要有温馨的民族性。得益于他多年积累的深厚的民歌底蕴,于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就从心底汩汩流淌出来。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进行曲风格中巧妙地渗透了委婉的民族风韵,这在一般进行曲中并不多见。全曲短小精悍,结构精致。歌曲写好后,立即在当地教唱,百姓一致叫好,认为当属优秀之作。由于歌声不同凡响,歌谱立即公开发表。经组织推荐后,歌曲不胫而走,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太行山群峰中飞到了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

翌年,延安剧团正好到晋察冀边区慰问演出,其间听到了这首曹火星创作的歌颂共产党的歌曲,都觉得特别好听,就学会后唱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当毛泽东主席听到这首歌曲时,立即决定推广,只是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已经存在”,建议在歌名和歌词中的“中国”前添加一个“新”字,可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从此,歌坛上就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名传播开来。随后唱遍了大江南北,迎来了抗战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8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歌坛上响起了一首《妈妈教我一支歌》的抒情歌曲,词作者杨涌和曲作者刘虹是一对恩爱夫妻,并同是部队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刘虹女士,她出身于艺术世家,其父亲是美术教师,其母亲是音乐教师,刘虹从小就得到了来自家庭的革命传统教育和艺术修养教育,后来她参军入伍,在部队大熔炉里得到了锻炼,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军旅作曲家。他的经历,丈夫杨涌深受感动,知道刘虹小时候是妈妈教她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后,才激发出她具有爱党爱国的满腔热情,于是,杨涌就写出了这首感情真挚的歌词。随后,刘虹谱写成富有民族风格的独唱歌曲,特别在歌曲中镶嵌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的主题旋律,更使歌曲渗透着红色基因。由于曲调朗朗上口,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每当纪念党的生日,百姓总会唱起这首歌,抒发对中国共产党的绵绵爱意。

三、群众歌坛回响颂党歌

一百年来,颂党红歌数不胜数,影响特别深远的有以下三首:

在1963年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中,唱响了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秀歌曲。曲作者朱践耳,安徽泾县人,生于天津,长于上海。1945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任作曲兼指挥。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工作。那年,他看到《雷锋日记》上有一首歌颂党的小诗特别亲切感人,就立即谱成歌曲,朱践耳当时以为歌词由雷锋创作,就将歌曲定名为《雷锋之歌》,发表在当时的《文汇报》上。后被陕西的原诗作者姚筱舟发现了,就立即写信给曲作者朱践耳去澄清事实——词作者不是雷锋,而是他本人,并告知由于当时他出身不好,而被下放到焦坪煤矿当工人的处境。朱践耳就将词作者改为焦萍,以求歌曲能顺利推出,且将歌名换为第一句歌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由于朱践耳当时在上海歌剧院工作,所以交给剧院的歌唱家任桂珍首唱。后由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翻唱,由于她出身于西藏的普通农奴家庭,对党更有感恩之心,而且音色甜美清亮,更适宜这首民歌风歌曲的演绎。全曲是典型的ABA三段体结构,首尾乐段富有歌唱性,抒发了对党的炽热爱恋;中段音区下沉,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歌曲经才旦卓玛录音电台播送后一鸣惊人,立即风靡大江南北,至今仍是颂党红歌的代表性作品。

20世纪末,中国歌坛上出现了一首歌唱党的颂歌《把一切献给党》,那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推出的优秀歌曲,词作者是当时前线歌舞团的青年词作家李峰,曾任该团创作室主任。曲作者是当时正值创作高峰期的印青。他出生在艺术之家,其父母都是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年少时就爱听音乐,爱玩乐器,并表现出不凡的音乐天赋。197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江苏省军区某部業余演出队看中,成为一名小提琴手。随后,他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常能写出受部队指战员欢迎的歌曲,因此被调入前线歌舞团,使他的作曲特长有了用武之地,不久,他接到了同团词作家李峰递交的歌词《把一切献给党》,感到词句写得真挚亲切,抒发了一个在和平年代中普通共产党员的心声。从“那一天你拉着我的手,让我跟你走”切入,描述了一生赤胆忠心跟党走的风雨历程,表达了即使千里万里,甚至千年万年,跟党走不回头的坚定信念。全词扣人心弦,立即激起了作曲家的乐思。歌曲采用具有阳刚之气的F大调,旋法深沉大气,虽然AB段都是常见的起承转合结构,但是由于句法新颖,长短结合,变拍混用,因此出人意料地打破了方整而引人入胜。在管弦乐的伴奏下,随着疏密的节奏和跌宕的音势,将颂党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不管演唱还是欣赏,都能给人美的享受。每当组织颂党演出活动,歌手常会选唱这首歌曲,由衷地表达对党组织的一片赤诚之心。特别是经过戴玉强、廖昌永、王宏伟等著名歌唱家先后翻唱后,《把一切献给党》的优美歌声更加深入人心。

在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江苏和上海联合创作了一首男声独唱曲《跟你走》,以其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旋律,获得了当代群众歌坛的青睐。词作者张海原是江苏泰兴市文联的秘书长,擅长歌词创作。早在1990年,他就着手创作《跟你走》的歌词,由于没有写出感人的词句,一直拿不出手,只能压在身边,等待寻到不落俗套的创作灵感后继续改写。直到1997年10月的一天下午,正当秋高气爽时,张海终于找到了由白云、柳枝、浪花、星光切入的新鲜角度,抒发出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词写好后,张海寄给《上海歌词》发表了,不久,被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任音乐编辑的著名作曲家左翼建看到了,他认为《跟你走》的歌词语言高雅隽永,将作者对党的深情厚谊都巧妙地渗透其中,歌词格调正好吻合左翼建那时的创作追求,于是,他连夜谱写出这首音调委婉的抒情歌曲,后经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作示范演唱,由于唱得声情并茂,直抒胸臆,表达了共产党员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获得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烈共鸣,因此,这首歌曲立即响彻歌坛唱遍全国。

颂党红歌还在层出不穷地诞生,盼能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再有词曲皆美的好歌曲脱颖而出,让人民大众为颂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放声高歌。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