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贯穿教学各个环节
2021-09-16胡训霞
胡训霞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本文阐述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点燃思维的情境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探索性课程,倡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对如何在科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一直在不断探索、尝试。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述笔者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素养培养需要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掌握为核心,忽视知识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及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多数科学知识都是抽象的、概括的,也是较为难懂的。对学生来说,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以接受和理解。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设置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游戏、实验、故事、谜语等,将生活中的问题有机地融入教学情境,增加情境的趣味性,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活跃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除了要让学生知晓和理解一些普遍存在的科学方面的客观事实和真理,更为重要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为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通过合理的假设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知识自我获取的探究层次,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科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本质上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习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自主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活跃科学思维并培养科学素養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苏教版《能量的转换》这一课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花生米能量转换”的实验装置,再组织他们观察,进行探究、搜集证据,最终通过讨论交流,形成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结论。这样设计,教者从只关注技能的培养,转变为关注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思维活动渗透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分析、归纳、推理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理性思考;在动手动脑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亢奋的状态。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思维过程,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主动积极地获取科学知识,就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合作交流, 互动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合作”这个词的理解不深刻,他们对同一件事情往往会有各自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很快否定不同于自己想法的意见,不善于进行思维探讨的交流。针对这种错误的认知现象,科学课堂往往需要对学生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引导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认识外,也倡导学生乐于并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说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经由思维的互动交流,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科学是一个思维活动开放程度相对较大的学科,在科学课堂的几十分钟时间内,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敢于发问、互相质疑、勇于辩驳,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以收获原先意想不到的思维成果。
例如,在《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高塔的搭建。当教师提出“哪一小组搭建的高塔最好”的问题时,大家想法不一致。有的小组觉得他们的支架最稳固,有的小组认为他们的支架最省材料,有的小组认为他们的支架最美观……大家争论不休。学生相互间质疑问难、讨论辩驳、展开互动、产生思维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做事情不能单单考虑一个因素,要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状况,要全面看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为了某一个科学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进行深层次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
四、反思迁移,深化思维
对于课后的知识点复习巩固和反思,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获取,基本都是科学课堂上运用一些实验器材,亲自实践动手设计、操作一些小实验,从中领悟总结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知识点都具有直接经验的成分,使得学生具有很深刻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样教学,可以巧妙地借助实验过程中的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就将学生拉回对于某个知识点构建的那个场景中,让学生勾起回忆,对认识再加工,对知识体系进行再巩固,对思维过程和方式再更新,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反思。学生通过对所学科学知识点的巩固和反思,一方面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常识问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学生如果能将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迁移运用于其他未知领域问题的解决,那就真正掌握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技巧,也就真正学会了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认知的灵动跃迁。这样,不但可以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飞跃,而且善于从理性认知向感性认知回溯,甚至从一个知识领域向着另一个知识领域积极拓展,顺利地实现跨界学习。
总之,科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科学课教师应该将科学思维的培养贯穿于科学课堂的各个环节。要保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