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21-09-16陈曼
陈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意识到老旧的思想无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做简要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以实验探究为主,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实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现代教育教学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挥小学科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创设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只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可以很快地激活其思维。由于他们思维活跃,所以对枯燥的文字和语言的讲述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阅读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大幅降低课堂效率。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并不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深刻的阐述,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科学知识和解释学生常见的科学现象。科学课程趣味性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高高在上的态度面对学生,不应用生硬的语气教学。教师应当尊重每位学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发散思维。
例如,教師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尺”时,不应第一步就直接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请各位同学不用直尺测量科学书的长度与宽度。”教师将要求提出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他们自行尝试探索,集体讨论,想出解决办法,并让其说出自己的测量方法及结果。教师在学生讲述后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并提出参考建议。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二、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科学教学素材。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就要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将科学知识应用自如。科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电”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电线、木棍等操作物品,让学生结合冬天脱毛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静电现象。小组合作的实践操作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创新意识。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专题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颗比较容易种植的种子,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要求其每天都要观察并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种子的变化过程。这样的生活实验,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能够深刻地记住相关的知识,真正理解科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最后,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小实验与日常生活相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验内容及材料,如有的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把废旧物品制作成了科技作品。通过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合适的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养成
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通常是以黑板、粉笔作为教学辅助用具,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运用语言教授知识,学生没有自主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用性不强,学生最后还是靠死记硬背记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度,主动开动脑筋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创设多种教学方法,而常见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让学生提前搜索所学内容的相关资料,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习。学生分享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问题,一步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其深入科学内容进行思考。二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教师应当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视频与画面等可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时刻集中。
例如,在教学“认识地球”内容时,如果直接将有关地球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不进去、对知识不能吸收等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播放介绍地球或有关地球运行知识的视频,让学生调动自身感官来学习,激活其学习欲望,使之更加深入地观察了解地球的形态与组成。运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加深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其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