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2021-09-16张婷婷

美与时代·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方法研究规划设计景区

摘  要:历史遗址类景区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标识系统作为历史遗址类景区空间环境的信息载体,在景区中除了基础的导向功能外,还应注重展现历史遗址的文化特征,使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对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景区中标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对策。

关键词:历史遗址;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旅游业已经成为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内循环的主力军。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解决一批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建设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是评价景区的一项重要标准,标识系统作为景区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服务设施,仍有多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历史遗址类景区是历史人文资源景观的一种,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尤其在如今倡导的文旅融合,即“文化+旅游”背景下,使历史遗址类景区更具魅力。其中标识系统在历史遗址类景区中有着引导空间走向、传播历史文化、展现景区魅力、给游客带来便利等多种功能。目前,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的建设并不理想,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标识整体不成系统、历史文化特色不突出等。为了更好地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给游客到来较好的旅游体验,提升景区形象,笔者分析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概述

(一)历史遗址景区

历史遗址类景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如今已经废弃、掩埋、或残缺不全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以此区域场所为主要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览、娱乐休闲等需求的旅游活动聚集空间,且具备相应的设施并提供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历史遗址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历史长河的日积月累中,政治、科学、艺术创造、文化、建筑、风俗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等都在历史遗址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历史遗址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三种特性,是人类活动的体现,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反映,是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目、向人们传达丰富历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景区标识系统

景区标识系统是根据各景区特点将标识牌造型、材料、图形、文字、颜色等要素有序的串联起来,并分布在景区各个节点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的一套系统性的标识组合。景区标识系统是旅游景区品牌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导向性标识、说明性标识、服务性标识、警示标识等,主要功能是向游客进行导向、文化传播、安全警示等,且便于景区管理。

(三)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

将经过规划设计后的标识系统服务于历史遗址类景区,有助于完善景区的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有助于展现良好景区形象、宣传遗址文化,有助于促进人文资源景区活力消费,从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景区是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且历史遗址类景区有其遗址保护的特殊性。标识系统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是提高景区内游客的空间行为能力,对于景区内容纳能力有限且需要保护的空间就需要标识系统进行分流疏导管理,从而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完善的景区标识系统也体现了景区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状况。且有特色的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对盘活历史遗址、延续城市文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景区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是景区为了解决游客在景区中的寻路问题,求知问题等建立的一套实际应用系统,有些景区的标识设置过少,看见一个标识过后就很难寻找到下一个标识,标识的某一环节遗漏会使标识系统节点缺失形成盲区,很难让游客便利地开展完整的旅游活动,所以需要形成一套闭合的、准确的信息系统。

(二)缺乏对文化特色的展现。历史遗址类景区内的标识牌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展现较为薄弱,不具备文化归属感,而且很多景区的标识系统都是复古趋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特色,容易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以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中的指示牌为例,大多是较为复古的颜色加上指示符号,忽略了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的艺术表现力和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缺乏环保理念。在绿色可持续和生态设计方面不够重视,而且有些景区对已经损坏或是标识内容不清晰的标识牌没有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换,使原有的引导或解说功能不再,并且也影响了景区的美观度。

三、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标识规划设计应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即给游客的带来良好的体验与感知。首先要分析游客在历史遗址景区内的需求,其次是可以通过标识设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高效的信息传递

人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周围标识牌上的信息来判断方位和引导方向,这就要求標识系统应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指示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尤其是游客在景区中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紧急避险时,更需要标识系统快速准确的引导游客到达安全区域。综上可以利用一套完善的标识系统使使游客达到最佳的游览效果。

(二)展现历史遗址文化,实现教育科普

调查显示,历史文化旅游者的心理学特征有探索历史文化的猎奇心理、了解历史内容的求知心理、吸收精神文化的励志心理、钻研历史知识的学术心理、欣赏历史文明的唯美心理。所以对景区中的标识规划设计来说,展示遗址文化再现历史文明是满足游客旅游心理、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且历史遗址类景区是某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文化的高度凝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典型的历史遗址遗迹。我们通常所说的保护历史遗址、传承历史文化,指的并不只是物质形态上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种精神形态上的影响与教育。历史遗址类景区中的标识就是良好的历史文化精神教育载体。

(三)标识牌与景区区域环境相匹配

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牌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景区内景观环境、建筑相辅相成、相互衬托的。好的标识设计具有艺术性,可以作为景区内的公共艺术装饰,在具备基础的功能之外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不给游客带来突兀感。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是历史的传承和延伸,是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四、历史遗址类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一)增强景区中标识系统的功能性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是个系统的工程,分为规划和设计两部分,规划在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景区的地理位置、空间结构、道路交通、人流动线、游客人员结构等进行分析。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整理为信息链,进而对标识系统设计做出合理的规划。如使用这些信息指导标识规划进行合理、系统的布点,以对游客进行有效、不间断地寻路引导设置直至完成游览。标识位置的设置应符合人体工学。人的视线所能达到的高度与距离是有特定数据的,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考量来符合使用者需求。同时,标识系统设计与景区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相协调之外也要保持自身的一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依据国家相应的法规与标准为基础进行设计。还要考虑到游客乘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景区的寻路设置,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停靠处设置标识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注重遗址文化的挖掘与展现

标识牌的造型、图形、色彩、材质、信息等是标识系统设计的主要要素,设计人员应对历史遗址景区形象进行深度调研,利用书籍和网络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历史遗址资料,如流传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符号、传统颜色、建筑特色、地域传统材质等进行总结归纳整理,以此来理解和推导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标识牌通过展现历史遗址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历史遗址文化底蕴,也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科普教育。如景区中的教育科普标识,对遗址景点、遗址文化、景区植物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提供相关的教育科普服务,使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获得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知识,使精神文明可视化,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三)绿色低碳设计

提升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包括无污染材料、循环材料、净化材料。着重强化标识牌的可持续性和耐候性。运用寄生设计,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标识设施在设计时借助环境中其他事物的物质、结构、功能、能量和信息而发挥作用。如将标识信息寄生在景区中的休息椅上,游客在休息的同时也能传递信息,可以节省资源的消耗。另外,景区公共环境标识的表示面板的构造与素材可以设置成具有可更换的功能,如模块化设计,将标识牌设计为可分解组合的各模块,有着统一的接口,這样在后期的更换和维护管理上也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

五、结语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遗址类景区飞速发展,标识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是景区服务质量、景区形象、景区历史文化的缩影,应随着景区的发展逐步完善。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遗址景区标识设计,有利于游客在景区内高效地获取有关的游览信息;有利于帮助游客对景区空间进行认知、理解和使用;有利于游客理解和感受相关历史文化;有利于景区有效管理,提高景区品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65-68.

[2]訾鹏.导向系统的绿色设计[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9(8):62-65.

[3]杨晓燕,王伟伟.文化导向型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18):77-80.

[4]袁建华,张安乐.探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下的旅游心理[J].旅游与摄影,2020(12):60-61.

作者简介:张婷婷,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方法研究规划设计景区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