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1-09-16时凯苏俊宏张维光

大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

时凯 苏俊宏 张维光

[摘 要]德国产品质量享誉全球,这主要应归功于其独特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文章首先介绍了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发展,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独特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而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为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151-03

德国制造一直是国际市场上高品质的代名词,从德国啤酒、双立人炒锅、蔡司相机到西门子电器、奔驰和宝马汽车等,德国制造在国内有着极高的认知度。高品质的产品出自优秀的工程师之手,由此可看出,德国工程师的培养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德国制造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除了它拥有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系统外,主要应归功于其独特的工程师培养模式。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德两国的贸易额也在逐年增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2019年中德贸易总额达1848亿美元,2019年中国和欧盟贸易额为7051亿美元,中德贸易约占中国和欧盟贸易的26.21%。作为欧盟的第一经济体,德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的社会福利。它实施了免费的教育系统,包括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通常在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其费用为每学期100欧元至300欧元。学校会向学生提供低于市价的学生宿舍和食堂等服务,并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贴或贷款,使他们能够独立、轻松地完成高等教育。目前,根据高等教育的任务和方向,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四类: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音乐学院、职业学院。其中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其培养体系和专业设置注重与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匹配,其培养模式具有自己的特点,是培养优秀工程师的主力机构。

一、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德国有376所大学,分布在16个联邦州。 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由洪堡兄弟于19世纪创立的洪堡大学产生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战后,德国经济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再次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其中数以万计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贡献功不可没[1]。这正是德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首先,二战后联邦德国受到美国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影响,其工程教育在培养内容及培养方式上开始趋于综合化和国际化。其次,民主德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国家干预程度相对较高,这促使民主德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之,东西德都十分重视工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师,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教育产业开始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2005年,由德国政府发起并资助的德国精英大学计划开始启动。这项由德国精英和精英研究生院主导的活动为德国大学发展前沿研究计划提供了大力支持。而今,德国的工程师培养主要由科技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共同承担。科技大学主要负责培养研究型工程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建立,崇尚创新精神,其目的是使学生毕业时具有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及工程科研能力;而应用技术大学则主要负责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此类高校注重本科生培养,以应用开发和面向企业为研究主导,课程安排及专业设置重视与企业应用方向匹配,以培养具有独立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这种分类清晰、定位准确的培养模式成为世界上工程师培养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这种模式下德国培养了大批工程师,为德国制造名誉全球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条件,也为丰富世界工程师培养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简称FH,始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程应用大学。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构建了以办学理念为支撑,以培养应用工程师为目的的注重工程能力提升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初期,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面向特定岗位设置少量应用型专业,校名都称为高等专业学院。根据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MK)和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所做出的决议,高等专业学院自此统一对外使用英文称谓“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3]。此类高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以应用开发和面向企业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德国各类企业中工程师的主要人才基地。

根据德国《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德国未来将形成以FH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德国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4]。虽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但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其培养模式促使其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成为德国第二大高等教育类型。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17—2018学年德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约284万,其中综合大学有175万,占总在校生人数的61.6%。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人数约97万,只占大学生总量的34.1%,却培养出了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摇篮。

(一)培养理念

德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被史学家称为“欧洲大陆模式”,其秉承了严谨、精英化的工程师培养理念[5]。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始终贯穿于其民族意志中,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工业产品都依据其工程师所特有的工匠精神严格设计制造。在这种民族意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严谨、精英化的工程师培养理念被不断改进加强,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德国出现了大量高水平的工程师人才。

历史上的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辨的民族,诸如康德、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先哲创造了哲学史上辉煌。费尔巴哈阐述了人具有的特殊优越性[6];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洪堡大学[7],他认为:大学处在学术的最顶端,应该有着严谨的培养理念[8]。正因为如此,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度继承了德国传统民族意志和洪堡精神,逐渐形成了注重工程应用的严谨、精英化的工程师培养理念。另外,德国工程师培养理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技师文化和重商主義思想的影响,例如亚当·斯密等人有关于重商主义的论述[9],这些培养理念是形成德国工程师特有的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核心,同时也是德国工程师培养体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二)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学生实际就业需求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以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需求变化为修订标准,倡导“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得更加接近顾客”[10]。《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中描述了高等专科学院,即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11]。在此基础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强调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不同知识和技能解决面向企业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即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完善的科学素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学生基本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接受系统的工程训练,具备面向企业的工程师的基本技能。

不同于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具备解决不同工程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被德国经济界和工商管理界称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的职业人才”[12] 。总体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培养具有独立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即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

(三)培养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的工程教育通常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验及工程实训的学时比例远远大于普通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其重视工程类实验室的建设,善于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以达到面向企业需求的教学目的。应用技术大学还广泛采用“双元制”的方法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学生,高校和企业共同分责完成各自培养任务。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获得相应学分,学生申请毕业答辩,通过即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学生在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完成企业实习任务,可以参加企业内部或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职业认证考试,通过即可获得职业证书。高校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校企共同努力培养出质量一流的工程师人才。

“双师型”的师资也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人才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有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其教师职称层次只有教授,其他归为教辅人员。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除了要具备通常的条件外,还必须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其中至少有3年要在高校以外的单位工作。所以,一般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都在企业工作过,负责过具体的工程技术项目,能够把详尽的工程技术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他们大多也保持着与企业的合作联系,这些社会资源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相应地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同步发展[2]。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会从企业及研究机构外聘大量的校外特聘教师,与校内全职教授相补充,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平衡。特聘教师常年为大学教授某一门或多门课程,其多年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还能把生产实践中不断变化的职业特色加入教学内容当中展现给学生[13]。而且,他们会成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帮助学校更直接地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力量。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对比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平均化,缺乏针对市场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不能很好地完成转型发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不能够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同时企业不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校与企业没有建立面向工程需要的联合工程师培养模式;高校课程设置缺少市场调研,长期以固定课程及教材为主,不能根据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做到及时更新,总体设置缺乏活力;管理部门没有很好地提出不同高校关于工程教育的发展思路,没有制订相关改革措施积极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具有独特学科优势的地方院校。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这就急需培养出大量具备创新精神、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应用型工程师。这类工程师的培养,会积极促进我国制造产业升级,满足目前工程技术企业应用型工程师的需求,为我国成为世界级工业强国奠定人才基础。教育部已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这些改革可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教育的企业化,加强人才培养的市场认知度,可以巩固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在这些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我们可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做有益的尝試。除此之外,我们可着力探索德国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支持地方院校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国际合作教育,以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与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深入合作,探索创新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得知其根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增设面向应用需求的专业,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重视企业在专业领域的开放合作,并依靠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最后,不同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寻求与企业市场更紧密的合作模式,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优秀工程师。根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的经验,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形成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相互统一的体系,使国内普通地方高校能够真正培养出面向企业的应用工程人才,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余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2] 时凯,刘钧. 德国高校分类与办学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7):61-64.

[3] 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R]. Koeln: WR, 2010.

[4] 汝骅,俞建伟.德国FH及其科技发展战略综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72-74.

[5] 于淼. 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6]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名著选读[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9.

[7] 陈洪捷. 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75-78.

[8] 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高等教育论坛,1987(1):93.

[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0] 邵爱杰, 石新龙. 德国高职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职教论坛, 2005(29):59-61.

[11] 龙飞.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对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15.

[12] 黄亚妮. 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04(25):67-69.

[13] 殷红.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D].天津:天津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心一刻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