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校园旅游研究历程
——基于文献计量与Gephi可视化

2021-09-16易则宇林锦屏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献旅游

易则宇,孟 威,林锦屏*

(1.云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学 物理与天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的校园旅游以一种高度精神文明与高度文化素养的旅游形式呈现给全球,校园旅游也称为高校旅游,已风靡世界各地。大学因浓郁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成为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中国高校也同具校园旅游的特征。自1998年以来,中国学者裴泽生[1]与徐凌[2]才开始高校旅游的研究,但因中国高校相较于国外高校发展历程与研究历程较短,之间存在差距。21世纪以来,全球许多国家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凸显位置[3],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观光旅游已经满足不了中国居民的旅游需求[4],寻觅新兴的旅游形式满足自我的精神文明需求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校园旅游吸引着大众眼球。校园旅游是校园文化与校内旅游资源有机耦合的新兴文化旅游活动,具有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心灵鸡汤”效应[5],已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引起了中国学者研究的极大兴趣,符合中国教育、文化、旅游强国的战略。

通过搜集、梳理、归纳与总结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以校园旅游为主题的文献甚少,在搜集到的191篇外文文献中,仅有12篇的论文题目与校园旅游有关,均未涉及国外校园旅游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历程,只介绍国外校园旅游的现状[3]。因此,无法对国内外校园旅游研究历程进行比较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尝试运用Gephi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直观呈现研究态势与结果,提升校园旅游的理论研究水平,为校园旅游的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不做限制(截止到2021年),采用高级检索类型,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校园旅游”为检索词,语种限定为中文,期刊来源类别不做限制,共检索到292篇文献。其中,123篇文献与校园旅游无关,被剔除,最终得到契合主题的169篇中文文献。外文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电子期刊检索平台和中国知网(CNKI)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不做限制,语种限定为英语。在文献检索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以“campus tour*”为主题对外文文献进行检索,在剔除传记、素材、消息、评论、会议论文后,最终获得外文文献146篇。以中国知网(CNKI)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类型,以“主题”为检索项,以“campus tour”为检索词,期刊来源类别不做限制,共检索到45篇外文文献。从两个外文文献数据库获取的191篇外文文献中,有179篇文献与校园旅游主题无关而剔除,仅有12篇外文文献与校园旅游相关但不具有代表性,最终将12篇国外文献也剔除。

由于云南大学网络平台的局限性,本文仅以1971年及之后的论文作为参考。据此,共获取了1971~2020年181篇国内外文献,这些文献虽不能完全代表校园旅游的所有研究成果,但基本能客观反映国内外校园旅游发展的研究动态。

2 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2.1 年度载文数量

本文共获取2000~2021年由中国学者发表的169篇论文。利用Gephi对发文数量进行展现,根据不同年份发文数量的差异设定年份权重,直观展现不同年份的发文量(图1),图像中节点的直径大小和颜色深浅表示载文量的多少,节点越大、颜色越深表明该年份发文量越多,反之亦然。从图中可看出,中国对校园旅游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至2004年载文数量较少且起伏平缓;2005年~2014年载文数量较多、波动较大;2015年至今,载文量激增,远高于前时段。

图1 年度载文量Fig.1 Annual volume of publications

据此,将中国校园旅游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00年~2004年)。中国关于校园旅游的专项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最早的一篇论文由徐凌在2000年发表[2]。该作者定义了校园旅游的概念,并对校园旅游的开发前景进行简单地陈述。据统计,2000~2004年仅有6篇论文对校园旅游进行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重视校园旅游的概念,借用校园旅游形式来研究其它领域;少数学者研究校园本身[6,7],着手校园旅游资源分类并对校园旅游提出建议,论证了校园旅游开发的必要性[8]。总的来说,该阶段发文量较少,年均载文量恒定。

(2)拓展阶段(2005年~2014年)。自2005年起,中国校园旅游文献刊发量剧增,由2004年的2篇上升为2005年的9篇,年均载文量上升至15篇。该阶段中国对校园旅游的研究增势明显,研究成果丰富。部分学者对校园旅游类别进行细化,提出科技游、文化游、修学游等校园旅游新形势[9];还有众多学者对校园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分析,进一步探讨校园旅游的开发优势以及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10-12]。表明校园旅游正在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相呼应。

(3)提升阶段(2015年~2021年)。

该阶段中国校园旅游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总载文量较多,占文献样本总量的44.5%。载文量大幅增长,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细化,研究方法创新,重视科学、准确的定量研究。表明中国的校园旅游研究倍受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预计在未来10年,中国校园旅游的研究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成果也会成倍增加。

2.2 期刊来源分析

刊发校园旅游的期刊众多。据统计,共124种期刊刊登过有关校园旅游的文献,期刊类型涵盖旅游、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领域。在众多期刊里(表1)《旅游纵览(下半月)》的载文量最多,共9篇,占样本数据的5.49%。在载文量前六的期刊中,经济类期刊2种、校刊2种、文化类期刊1种、艺术类期刊1种,载文量前六的期刊占总载文量的18.9%。

2.3 中国校园旅游案例地研究分布

以案例地研究的文献共101篇,占文献总数的59.8%,可知以案例研究成为主导。校园旅游的研究依附于校园,基于校园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关于校园旅游的研究共涉及22个省份,涵盖近50个城市,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图2),具体如下。

表1 中国主要来源期刊名称及载文量占比Tab.1 Names and publication volume of China’s major source journals %

图2 中国校园旅游案例地研究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case studies on campus tourism in China注:底图的边界线来自于自然资源部监制的审图号为GS(2020)4630号的标准地图,边界无修改.

(1)东部研究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是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区和经济水平发达区,该区域的研究热度最高。其中,以北京市(6篇)、浙江省(6篇)、辽宁省(6篇)、江苏省(6篇)为主,其次为山东省、河北省、福建省等地。整体上,中国东部地区的学者对校园旅游的研究热度较高,案例地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实现了东部沿海全覆盖的研究现状。

(2)中部研究区。中部地区以湖北省(18篇)为核心,向安徽省(4篇)、河南省(3篇)等地辐射,除山西省无相关研究外,与湖北省接壤的省份都有案例地研究。位于中部的湖北省共有高校128所,据统计,截至2019年共有在校高校生1 498 070人,是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凸显以案例地研究校园旅游的优势,助推了中部地区校园旅游的研究。

(3)南部及西南部研究区。中国南部、西南部有许多自然环境优美的高校,这些高校校内旅游资源丰富,逐渐成为研究者重点研究的区域。其中以两广地区(10篇)和四川省(8篇)的案例地研究最为突出,逐渐辐射至湖南(6篇)、陕西(2篇)和海南(2篇)等地。

除案例地研究外还有68篇文献(占文献总数的40.2%)。这一部分文献的研究不涉及具体案例地,包括对校园旅游形式的整体分析以及对中国校园旅游的相关概念、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综合性评述。

2.4 作者发文量

以第一作者发文3篇仅有1位,占总文献量的0.6%,以第一作者发文两篇有3位,占1.8%,以第一作者发文1篇的作者最多,占97.6%。研究只统计以第一作者发文量,前15名的作者如图3所示。

图3 作者发文数量图Fig.3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authors

2.5 作者来源

中国进行校园旅游研究的学者分布范围广,涉及中国大部分省区,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本文运用Gephi进行可视化,绘制出作者区域—省份分布图(图4),图中的省份归属区域按照中国地理分区进行划分,节点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表示研究者数量的多少,节点越大、颜色越深表示该区域研究者数量越多,反之亦然,规律如下。

图4 作者来源地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places of origin

(1)区域间研究极不平衡。据统计,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研究者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文献量的28%、18.9%和16.5%;西南和华北地区的研究者数量居中,分别占13.4%和11.0%;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研究者数量较少,分别占9.1%和3%。从图4中可知研究数量自中东部向西北部渐少的趋势。

(2)同区域不同省份间的差异。据图像发现,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省份间研究存在差异。华中湖北省的研究量占该区域的41.3%;而同属华中地区的河南省、江西省、湖南省研究数量占比仅为24%、17.4%、17.4%。其它区域也雷同,往往仅有某个省份研究数量较多,其余省份占比少。

(3)研究者数量与区域发展水平正相关。以西南地区为例,四川省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研究校园旅游的学者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整体来看,华中、华东和华南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研究者数量最多;而东北、西北相对落后,研究者甚少。

3 中国资助校园旅游科研项目

在梳理、归纳与总结相关文献可知,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发文量的文献鲜见。本文统计了2000~2021年间各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通过知网数据库仅能搜集到2005年后各省基金与国家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而2005年可搜集到校级项目资助研究(表2)。

表2 中国校园旅游研究课题数量的年际分布(2005~2021)Tab.2 Inter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campus tourism research project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1

续表2

总体来看,国家级校园旅游课题甚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仅3项:“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为例”;“校园旅游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使用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为例”。近年来,省级和国家级基金的资助课题数也逐渐增多,这与当前校园旅游的精神文明建设趋势相呼应。

4 校园旅游研究方法

校园旅游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以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案例分析等描述性研究为主,但近年来定量研究也受到重视,定量化、模型化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Gephi对典型研究方法以节点和边的形式呈现(表3、图5),研究类型多样,有描述分析、访谈法、模型分析、统计分析四大板块。描述分析占研究方法数量的85.4%;统计分析、模型分析、访谈法占比少。

表3 中国校园旅游主要研究方法统计Tab.3 Statistics on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campus tourism in China

图5 研究方法聚类图Fig.5 Cluster diagram of research methods

5 校园旅游研究内容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向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校园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形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5.1 校园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校园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探讨、资源划分、开发管理、优劣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四方面。校园旅游的研究涉及面广,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视角迥然,可分为以下类别。

5.1.1 校园旅游概念研究

校园旅游概念的界定倾向于按使用目的划分,分为“高校旅游”“校园旅游”两种类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但是其内涵大致相同。从时间顺序上看,高校旅游先于校园旅游,裴泽生于1998年提出开发中国高校旅游[1],徐凌在2000年提出校园旅游的概念[2]。本文把中国学者对校园旅游相关概念的定义分为3类(表4)。

表4 中国学者关于校园旅游的相关概念Tab.4 Chinese scholars’ concepts about campus tourism

前两位学者对校园旅游概念的定义以目标为导向,前者研究经济效益,强调校园旅游的社会、经济价值,后者研究人们在校园旅游活动中的满意度[1,33]。第三位学者对校园旅游与高校旅游概念进行辩证,并提出“高校校园旅游”概念[26]。

5.1.2 校园旅游资源研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旅游资源有助于人们识别资源特性[34]。中国学者以校园自身的各种资源条件为基础,分为观光游览、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休闲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事件旅游等类别[1,35],并针对校园资源的使用率提出思考、不断提升品牌意识、创新旅游产品;赖启航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旅游的灵魂,校园雕塑、校园制度、科普知识等不仅是亮点,还可不断传承,可实现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36];刘淑炜认为校园具有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科普及基础配套设施等旅游资源[11]。

5.1.3 校园旅游开发管理原则

冯昆思从部门协作、校园容量、旅游项目和资源挖掘校园旅游的管理原则[8];有学者探讨校园管理、政府调控、校企合作对校园旅游的开发的作用且提出建设性意见[37];张福旺、顾筱和等提出以“保护学校”作为开发原则,以“培养核心人才”为中心,凸显校园旅游的深层次价值,强调与普通旅游景点进行区分[38];单紫云指出校园应建立专门机构,完善旅游服务,不仅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可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一举两得[21];有学者对武汉大学的校园旅游提出“保护优先,旅游引领”“根植文化,突出特色”“因势利导,效益兼顾”“规范管理,科学开发”的原则[29],尝试构建特色的校园旅游模式。

5.1.4 校园旅游可持续发展与优劣势研究

校园旅游促进了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回报社会,提高学校声望[7]。开发校园旅游可提升学校办学经济效应、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价值、实现产教融合[39];张福旺从校园的视角指出校园旅游存在校园文化氛围被破坏,校园秩序被干扰的可能性[38];李卫东指出校园旅游开发存在孤岛效应,导致校园缺少与外界景区的联动,使校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39]。

5.2 校园旅游后期应用研究

随着校园文化价值的凸显,校园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虽然中国成功开发校园旅游的院校数量有限,但较多学者对校园旅游后期的应用进行研究。

5.2.1 导览系统研究

校园导览能够引领旅游者更加细致的探索校园,提高游客的旅行体验。台湾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很早之前就有过相应的校园导览形式,这种形式让校园旅游的过程更加顺畅。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学者运用互联网技术[40]、GPS定位技术[41]、可视化及虚拟现实技术[42]等科技手段对校园导览系统研发,并衍生出校内资源的导览[43],力图把校园旅游的过程数字化、信息化,以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

5.2.2 校内设施及空间使用研究

欲把校园打造为旅游景点,基于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对校园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必要的手段。唐语韩研究了校园灰空间,阐述案例地校园灰空间的利用及改造[44];李渊对校园公共空间使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对校园旅游的空间优化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27]。

6 结论与讨论

自2015年以来中国校园旅游研究受到重视,运用模型分析、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及3S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校园旅游的深化研究与合理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加强校园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中国校园旅游研究经历了20年,但因学者的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地域差异等的不同,学者们对校园旅游的定义,以及构成校园旅游的相关要素认知尚未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旅游后续的理论深化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

(2)创新校园旅游研究方法,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

校园旅游涉及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内容复杂多样,因此完善并创新校园旅游研究方法十分必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关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运用数学模型等量化研究方法,构建适合校园旅游开发的相关模型,创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

(3)注重校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据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业的发展经历着一个发生、成长、成熟、衰退、消亡的周期,为延长校园旅游生命周期,研究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校园旅游主要以单一院校开展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校园旅游因本身资源丰富、文化浓厚的特点,开发方式可多样化,可从旅游形式、旅游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在后续的研究中借鉴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助推校园旅游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各校之间相互交流,挖掘具备开发潜力的校园旅游。校园旅游的孤岛性导致与外界联系甚少,增强校际间的相互交流,构建校园旅游与各级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平台。未来的校园旅游研究应建立公共平台,实现不同校际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推动系统化的创新研究。平衡区域间的校园旅游研究,整合校园旅游资源。

猜你喜欢

校园文献旅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