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现状和心理干预研究

2021-09-16吴兰花刘英玲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空巢总分弹性

吴兰花 刘英玲 许 倩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388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6%[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选择在外地成家立业,他们的父母或跟随孩子来到外地生活,或选择留在家乡,这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随迁老人、空巢老人规模日益庞大。老年期是生命的最后周期,会比其他人生阶段经历更多应激事件。心理弹性也称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等,是个体承受逆境和走出危机的能力,也是个体对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适应过程[2]。心理弹性较高的人常常出现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少出现消极的情感,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主动去解决问题、尝试不同的方式、动用自身资源和人际关系来应付困境等[3]。心理弹性越好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挑战时,往往能够更镇定自若、敏捷地处理,更可能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应对,从而加强其对困难情境的控制感,实现成功老龄化[4]。Smith等发现,随着心理弹性水平的增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也随之增高,心理弹性对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5]。可见,心理弹性可以调动老年人的积极主动性,发挥老年人的潜力,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本研究探讨城市社区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现状,并探讨心理干预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1.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现状

1.1 研究对象 当前学术界关于随迁老人的界定仍存在争论,参考宋晓星、辛自强[6]的定义,把随迁老人定义为户籍不在本市,年龄在60周岁以上,为了养老、照顾晚辈或做家务而迁移到城市中,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为88.4%。其中,男性53人,女性168人;平均年龄(68.36±7.24)岁,60~69岁老年人114人,70~79岁老年人76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31人;小学及以下59人,初中62人,高中或中专75人,大学及以上25人;非常健康29人,较好健康78人,一般健康83人,健康较差31人;有配偶176人,无配偶45人;经济状况满意的114人,经济状况不满意的107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钟雪等[7]研究表明,CD-RISC在老年群体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2和0.89。量表共25个条目,包括坚韧、能力、控制和求助四个维度,采用“0~4”Liken 5级评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

1.3 调研过程 调查人员经过培训,统一调查标准和指导语,在介绍调查目的并征得老人同意后,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公园等地进行调查。问卷由老年人自行填写。对于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调查人员逐条解释和询问,让其独立做出评定后代老人填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F检验和LSD多重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 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现状 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心理弹性得分分别为(60.97±18.14)分和(58.62±21.59)分,显著低于中国社区人群的心理弹性常模(65.40±13.90)分[8](t=-2.512,P<0.05;t=-3.363,P<0.001)。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在坚韧、能力、控制和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求助因子上差异显著,且随迁老人高于空巢老人。见表1。

表1 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心理弹性比较 单位:分

2.2 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的人口学差异 表2表明:①在性别分类上,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在坚韧和控制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能力、求助和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显著,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②在年龄上分层,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在坚韧、控制、能力因子和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显著,在求助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多重分析表明,60~69岁老人的坚韧因子和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70~79岁的老人,60~69岁老人的能力和控制得分显著高于70~79岁和80岁以上的老人。③在婚姻状况分类上,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差异都显著,且有配偶组显著高于无配偶组。④在教育程度分类上,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差异都显著。多重分析表明,小学及以下组和初中文化组的坚韧显著低于大学文化及以上组,小学及以下文化组的坚韧显著低于高中或中专文化组;小学及以下组和初中文化组的能力显著低于大学文化及以上组,初中文化组的能力显著低于高中或中专文化组;初中文化组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组的控制显著低于大学文化及以上组;小学及以下组、初中文化组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组的求助和心理弹性总分显著低于大学文化及以上组。⑤在健康状况分类上,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差异都显著。多重分析表明,非常健康组和比较健康组的坚韧显著高于一般健康组,一般健康组高于较差健康组;非常健康组的能力、控制和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比较健康组和一般健康组,比较健康组和一般健康组高于较差健康组;非常健康组的求助显著高于比较健康、一般健康和较差健康组。⑥在经济满意度分类上,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差异显著,且经济状况满意组高于不满意组。

表2 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心理弹性人口学因素差异分析 单位:分

3.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的心理干预

3.1 干预措施 在上述调研基础上,选择40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年龄60~80岁,居住在社区,心理弹性得分低于70分,自愿加入,没有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入组老人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老人20位和对照组老人20位,每组有10位空巢老人和10位随迁老人。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辅导等,2~3周1次,每次45~60分钟,共计6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组干预结束后,两组进行心理弹性后测。

3.2 干预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因子都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对照组两次评价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差异不显著。见表3。

表3 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单位:分

4.讨论

4.1 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现状 本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得分不高,和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9,10]。随迁老人迁入新城市后,在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因而心理弹性得分不高。空巢老人需要应对机体老化、子女不在身边、身体疾病困扰、生活压力等应激情况,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导致心理弹性水平下降。随迁老人的求助因子高于空巢老人,是因为随迁老人有子女在身边,提升了其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

4.2 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的人口学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和经济满意度等对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影响。总体看,男性、低龄老人、有配偶、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满意的老人心理弹性得分较高。

4.2.1 男性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高于女性。这与赵小淋等[11]的研究一致,可能与女性老人有较高的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对未来期望降低有关。

4.2.2 60~69岁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其他年龄组,但70岁以上老人的心理弹性差异不显著。这和以往研究[12,13]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是因为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出现了敏化效应和钢化效应所致。Rutter[14]认为逆境及创伤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个体对今后应激事件的脆弱性,若增加个体的脆弱性,即发生敏化效应,反之则发生钢化效应。老年初期需要面对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能力下降、亲人去世等负性事件,容易出现敏化效应,减少了老人今后面对消极事件的坚韧性,到老年中期达到顶峰;老年晚期出现钢化效应,即逆境增加了其今后面对消极经历的坚韧性。敏化效应使得老人心理弹性得分整体不高,钢化效应使高龄老人心理弹性有所提升。

4.2.3 有配偶的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高于没有配偶组。配偶是老人最重要的伴侣,夫妻双方生活上相互照应,精神上相互支撑,让老人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心理弹性水平较高。

4.2.4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水平也越高。这与赵小淋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社会地位一般较高,人际关系更广泛,认知能力、主见性和独立性也越强,面临困境时应对解决能力也更强。这也说明,提高老年人的教育水平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基础。

4.2.5 身体健康的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得分较高。陈憬等[15]的研究也表明,身体健康的老人心理弹性高于身患疾病的老人。这是因为健康下降、生病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面临医疗费用压力、就医困难等,甚至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给老人带来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心理弹性发展。

4.2.6 经济状况满意的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得分较高。这也符合马伟娜等[16]总结的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是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经济状况满意的老人一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遭遇生活变故时能够较好应对,具有较强抗压能力,心理弹性水平较高。

4.3 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被试的心理弹性有明显改善,这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定义中,保护性因素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主要包括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行为和情绪的管理能力、社会支持、积极的应对方式、希望等[17]。本次团体心理干预主要围绕心理弹性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进行,通过正确认识自我、正性引导、积极暗示、纠正错误认知、寻找社会支持、规避消极应对行为等,因而能提升老人的心理弹性。此外,采用团体的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可以让老人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和团体动力的影响,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自我成长。这也提示相关部门,可以在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群体中开展心理干预,引导他们积极认识自我,建立合理认知,多参加团体活动,多和他人交流,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这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

猜你喜欢

空巢总分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空巢生日不孤独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