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2021-09-16张宏
张宏
(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郊区分局,安徽 铜陵244000)
湿地是稀缺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不仅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天然食品和生产原料,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铜陵市位于117°35′~118°09′E、30°45′~31°09′N,湿地资源较为丰富,最大的过境水体长江从市域中心穿过。长江在铜陵境内左岸长70 km,右岸长60 km,是铜陵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最高洪水位16.64 m(1954年),最低水位3.29 m;年平均流量29 500 m/s,最小流量4 620 m/s。铜陵市地下水以交替带潜水为主,靠降水补给,滨江冲积平原孔隙水及石灰岩丘陵地区的岩溶裂隙水是其主要类型。含水层面积为49.5 km,含水层厚度沿江一带36.32~61.54 m,支流两岸5~15 m。除长江干流外,铜陵市的其他主要河流还有大通河、顺安河、黄浒河、横埠河、罗昌河、杨市河等,均属长江流域。市域范围内较大的湖泊有菜子湖、白荡湖、枫沙湖、陈瑶湖、连城湖、羹脍赛湖、天井湖、白浪湖等。
1 湿地资源现状
1.1 湿地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铜陵市湿地总面积为55 017.97 hm,四大湿地类型在全市均有分布;全省8个湿地型中,铜陵市占7个。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为18.40%,与全省平均水平(7.43%)相比,高出约11个百分点。湿地面积最大的为枞阳县,湿地面积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70.52%;其次为义安区、铜官区、郊区,其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22.62%、4.23%和2.63%。
由表1可知,按照湿地类型划分,河流湿地总面积为21 965.41 hm,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2.23%,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19 116.39 hm、洪泛平原湿地2 849.02 hm。湖泊湿地总面积19 394.29 hm,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5.25%,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泊。沼泽湿地总面积6 258.06 hm,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1.37%,均为草本沼泽。全市人工湿地总面积7 400.21 hm,占湿地总面积的13.45%,分为库塘、运河输水河和水产养殖场种三种湿地型。其中库塘湿地面积581.52 hm,运河输水河面积1 709.62 hm,水产养殖水域面积5 109.07 hm。
表1 铜陵市湿地类型按行政区划统计/hm2
1.2 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
1.2.1 湿地野生动物资源
综合以往和本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铜陵市內已知鱼类有77种,隶属8目18科;两栖类有12种,隶属2目8科;爬行类有20种,隶属3目5科;鸟类有191种,隶属15目46科,哺乳类有16种,隶属7目10科。详见表2。
表2 铜陵市湿地野生动物种类统计
水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根据安徽大学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欧盟安庆项目办公室等单位调查和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铜陵市湿地中的鸟类大多数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白头鹤(Grus monacha
)、白鹤(Grus leucogeranus
);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白枕鹤(Grus vipio
)等。有12种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的极危、濒危、近危、易危受威胁等级;菜子湖的白头鹤(Grus
monacha
)的数量占全球该种群数量的3%,占我国种群数量的30%;此外鸿雁(Anser cygnoides
)、小天鹅等水鸟均超过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1%的标准。1.2.2 湿地野生植物资源
根据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铜陵市内有维管束植物43科94属467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双子叶植物28科53属80种、单子叶植物11科39属54种。滩涂植物25科70属99种,主要分布于湖滩区;禾本科(18种)、蓼科(13种)、莎草科(14种)和菊科(12种)是构成滩涂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挺水植物共5科8属10种,分布面积相对较广;菰(Zizania latifolia
)、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华夏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 subsp.leucopetala
)、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
)是构成挺水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水生植物主要为漂浮植物8科9属13种,菱科植物和睡莲科的芡实(Euryale ferox
)是构成根生浮叶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满江红(Azolla pinnata
subsp.asiatica
)、浮萍(Lemna minor
)、槐叶萍(Salvinia natans
)是构成漂浮植物的主要物种。沉水植物6科8属11种,水鳖科、眼子菜科、小二仙科和金鱼藻科植物是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物种。1.3 湿地景观资源
铜陵市湿地以长江干流为主线,各类湿地景观贯穿长江两岸,形成了其形式多变、独具魅力的湿地景观。这些景观包括:以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等构成的湖泊景观;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长江干流及其一二级支流等河流构成的景观;以各类库塘、水产养殖场及水稻田为主体的人工湿地景观;各类湖泊及长江沿岸分布的大量草本沼泽湿地景观。
湿地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铜陵市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4 湿地与自然保护地资源
自然保护地是自然生态空间中最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实施保护战略的基础,在维护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铜陵市境内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主要有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浮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三个重要自然保护地与湿地重叠的 面 积 分 别 为13 369.90 hm、10 258.76 hm和276.77 hm。由此可见,全市湿地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态区位非常重要。
2 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现状
铜陵市已建成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均有专门管理机构。除此之外,湿地保护工作主要由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2.2 存在的问题
目前,铜陵市湿地生态状况受损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威胁等方面。
2.2.1 环境污染加剧
河流湿地的水质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湿地保护的威胁因子,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化肥农药等。
铜陵市的河流湿地承接了大量的城市污水。因此,城市的排污和污水处理率与达标率是影响全市湿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目前,远离城市密集区的人工库塘水体状况较好,城市密集区或承接城市排污的河流和库塘水质明显较差。由于承接大量的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负荷,排污处理不达标或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完全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中,致使水体富营养化普遍存在,水中氮磷含量超标,水质逐渐变差。铜陵市湿地的工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加之,全市工业生产和汽车排放的CO、SO烟尘粉尘及其他有毒物质,农业种养业等大量使用有毒药剂,这些都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全市的湿地生态环境。
2.2.2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增加,铜陵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面临进一步考验,加剧了环境的破坏,也给保护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水资源的消耗,进一步挤兑了对湿地的补水;二是随着铜陵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随着铜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极具扩张,土地需求进一步增大,大量农田、坑塘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加之湿地旅游逐年升温,生态环境优良的湿地周边基建项目日益增多,管理部门为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架桥修路、大兴土木的的现象亦不少见。一方面,基建和城市化推进,带来了各种垃圾,污染湿地,影响动植物栖息;另一方面,使得原有的湿地自然景观为日益增多的人文景观所代替,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2.2.3 水系阻隔
铜陵市很多河流湖泊都建有水闸,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江河水系,阻塞了水生动物的洄游,破坏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栖息场所。这种湿地水文状况的变化,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又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2.2.4 管理缺失
目前,铜陵及其周边地区涉及湿地保护、开发的部门有林业、环保、水务、农业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在湿地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各行其是、各取所需,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湿地资源科学统一的保护和利用。
3 保护对策
3.1 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机构
设立负责全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铜陵市湿地保护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履行湿地保护的管理职责。同时,设置专家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组成,具体负责修订湿地保护规划、指导湿地保护项目实施及项目的评审、鉴定和验收等,为实施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涉及湿地保护工作的县(区)应根据当地湿地保护工作(任务)的需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部门,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湿地保护工作。
3.2 理顺管理体系,建立监督机构
建立健全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水务局、环保局等为成员单位的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密切配合,形成各司其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湿地保护管理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负责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研究制订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市发改委负责湿地保护项目立项审批工作;市科技局负责湿地保护恢复相关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湿地保护方面资金保障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湿地水利设施建设、湿地生态用水的配置与管理工作;市环保局负责湿地水环境监测和湿地水污染防治以及湿地建设环评工作;市文旅局负责湿地旅游发展工作。各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湿地的专门管理机构,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行使水利、环保、渔政的管理权。
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地方组织监督作用,检查督促各级政府的各有关部门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情况。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将湿地保护工作置于阳光下操作。
3.3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全社会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影响,从而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工作,明确各阶层在此机制中的作用。争取国际组织参与到铜陵湿地保护与研究等的合作中,特别是长江湿地,应十分注重国际组织的参与。
3.4 实施修复工程,改善湿地生态质量
根据铜陵市湿地分布情况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进行合理区划,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在顶层设计上为湿地保护做好谋划。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和不同区域湿地生态受损情况设计具体的修复措施,并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湿地修复过程中,途径多种多样,有简单的工程途径,也有复杂的生态途径。不管采用何种途径,都应遵循“最小干涉”原则,建议多采用自然修复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受损湿地生态效能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得以恢复。
3.5 加强湿地保护科研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学术层次高、学科门类多的专业人才是推进湿地研究的必然要求。建议成立相关湿地研究机构,配齐足够数量的从事湿地研究的多学科、高级专职研究人员,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学科优秀人才作为兼职研究人员。政府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湿地专家到铜陵市讲学、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引进湿地研究人才和派遣人员到国内外进修深造,培养湿地科研高级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