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引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2021-09-16吴辉,凌萍

吴辉,凌萍

摘 要:在当代课程的改造翻新过程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日益成为教学领域关注的重点,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 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整体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一步迈向基本现代化的今天,大学应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指标,以满足祖国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必要,而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即是着力增进大学生的综合与思辨才能。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引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辨能力;课堂模式;大学英语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重视学生语言才能全方位发展的学科,强调鞭策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而思辨能力作为思维品质的有机因素,更是不可或缺。通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和语境的掌握水平和英语灵活应用能力。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当今世界这个国际大舞台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各个领域内部竞争越发激烈。西方国家坚持实用主义,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例如美国早些年前就已经将思辨能力列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并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而当今中国正如日方升,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高校需将思辨能力培养这一项目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参照指标之一,全力提升教育水平。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强化的过程,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个课堂模式,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实现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情况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思维的含义可以通过实践和精神两个方面来体现出来,如果从前者来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思辨能力本身所包括的主要有思辨的方式和技能,而如果从后者来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思辨能力是进行思辨活动的主体的人格以及态度,这两个层面所存在的区别是比较大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思辨活动本身所带有的批判就比较明显,是独立思考的主体对思辨对象所进行的一种相对来说客观性程度比较高的评价。

(二)国内研究情况

针对我们现如今常常提到的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国内部分学者曾以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等有机要素为钻研的对象,围绕着思辨能力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展开探讨,并做出如下研究:

1. 思辨能力研究评述

我国部分学者作为我国思辨培养界的先锋,介绍、引进了国外有关理论,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1998年,黄源深首次撰文提出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问题,以为‘思辨缺席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逻辑思维才能无余,分析、综合、推理、思考、辨析等能力缺乏,已成为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常见‘病症。这一状况引起了业界极大注重,由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领导委员会英语组订正编写的《大纲》(2000:12)明白地指出增强学生思维才能和翻新能力的造就,专业课程教学中则必须要下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一系列创新能力。

2. 思辨能力理论框架及量具构建研究

文秋芳等学者(2009:37-49;2010:11-16)参照特尔斐名目组提出的双维构造模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考量,构思了一个层级理论模型,并以此为根底设计了首个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测量工具。她们的种种研究成果均为我国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拉开帷幕。然而,目前为止,境内还没有全面的、可靠的大学生思维能力测评工具,毕竟,目前大多数工具仅仅只是对国外量具的翻译和稍做修正,尽管我们也有为数不多的自编量具,但这些自编量具多数缺乏信度和效度和区分度。对外语类大学生思维才能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无法用于反映整体学生的思维水平。

3. 英语专业具体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我国在最近几年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教育界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视;黄源深等人指出我国必须要从英语专业的教学形式、全体的课程设置,还有英语等级考试等多个方面发动一次彻底的革新,从而根治“思辨缺席”。彭青龙等人也倡导以学生中心的口语课堂,贯穿社会热门话题于整个课堂,为学生构造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掀开层层薄雾,针对我国英语思辨能力的教学方向总算是渐渐明朗了起来。

(三)国外研究情况

与思辨能力的相关的课题研究在西方国度可谓是遍地开花,相比于国内,国外很早就开始对思辨能力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基本分为三类:

1. 思辨能力的界定

思辨能力界定的基础工作是其分项技能的确定,是思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外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皆致力于界定思辨能力内涵及分项技能的研究项目,提出了多种模型和理论方法,其中,影响范围广且较为牢靠的主要有以下两个理论模型:特尔斐项目组提出思辨能力双维结构模型与美国思辨中心主任Richard Paul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这两种模型建立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界定。

2. 思辨能力量具的构建

至今,国外学者已经研制了大约30种比较可行的思辨能力量具,这些量具普遍信度、效度高、实用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如特尔斐项目的CCTST、CCTD;恩尼斯-韦尔思辨书写测试(EWCTET);加利福尼亚思辨测验(CCTST);美国国际思维测试中心的“批判思维短文测试” 以及剑桥评估集团的“剑桥思维能力测试(CTSA)”等,这些比较权威而且应用广泛的量具仍在不断完善,并将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国内外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3. 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索

国外研究者除了关注“共性”(所有学科共有的思辨能力),还致力于分析“个性”,即各个专门学科的思辨能力。他们想知道思辨能力能否作为一种共通的普遍思维能力适用于各学科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又或者思辨能力是否具有学科特点和差异。

(四)研究意义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如若能够坚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并重,就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学生对语言和语境的理解和掌握,改善学生语用能力,助力学生全程全面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思辨能力对学生长远发展所产生的价值可谓不可估量。

三、当代大学生英语课堂的思辨能力现状

(一)教师与学生对思辨能力的了解及重视情况

为探讨当代教师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了解及重视情况,本团队决议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考察,并将结果进行分析概述。

1. 研究设计

问卷的设计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大学生对思辨能力培养的了解与重视情况;(2)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及思考。

2. 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来自湖南理工学院的英语教师以及湖南省的大学生。问卷调查从2019年5月中旬持续到2019年9月初,分别发放教师问卷61份,学生问卷251份,问卷皆是有效问卷,予以全部保留。

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团队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问卷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设置10个问题,收集学生答案来帮助研究进行与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为两个维度:(1)学生对思辨能力的参与度;(2)学生对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

研究结果统计表明:79.68%的学生对思辨能力的了解并不甚多,其中有6.37%对学生对思辨能力完全不了解;69.32%对学生表示参加过甚至经常参加教师布置的有关思辨能力培养的活动例如辩论、课后讨论、小组研讨等活动;认为有必要设置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占96.81%;76.49%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学生们对于课堂进行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思辨能力无论是在生活中或是以后的工作中都具有积极作用,超过六成的学生表明如果有机会,会选择专门的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分为两个维度:(1)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2)教师在课堂上对思辨教学的应用。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24.59%的教师认为思辨教学重要,而74.41%的教师认为思辨教学十分重要;68.85%的教师表示了解思辨教学,而存在29.51%对教师表示对思辨教学并不了解;78.69%的教师认为知识讲授和思辨能力培养应当齐头并进,19.67%的教师认为思辨能力较知识讲授更加重要;在61位教师中间,其中仅有34.43%的教师参加过“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讲座或研修班的学习,但是91.8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过专门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学习;从第二个维度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都会专门设置思辨教学任务,而60.66%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侧重点还是知识讲授,目前仍没有摸索出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占同样比重;另外,在课堂上,有70.50%的学生在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一般,而有高达96.72%的教师并不满意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

(二)浅析当今大学生的“思辨缺席症”

黄源深教授在认为外语系的学生经常会话到嘴边说不出,词到笔尖写不出等问题,近20年过去了,在现代教师的眼中,英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仍然不容乐观,本文将简要分析该“病症”的形成原因:

1. 文化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反作用

文化一词自然不用过多解释,这里要强调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对学生思想造成的差异以及对国内英语学习者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制度、宗教思想等因素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对差异,而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将中国的思维方式塑造成了一种以形象思维、本体思维、整体为重、重集体、重直觉、重伦理为特点的直线形思维方式,而英语国家的思维则恰恰相反,他们注重逻辑、强调个体与个人、重证实(实验)、重认知的曲线形思维模式,因此习惯于汉语文化的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对英语产生一种排斥力,阻止其思维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造成思辨能力无法显著提升。

2. 高校的保守性和教师的惰性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采用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已基本定式化,没有新方法、新形式的探索,相對保守的中国高校,也因此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绝大多数的教师意识到了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一大部分教师没有能够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为学生们思辨能力的提高再次筑了一道墙。并且,调查中我们得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希望学校能专设一些思辨力培养课程,因此,满足师生对于思辨培养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趋势,创新高校课程,成了高校可以探索的一个新方向,故步自封只会作茧自缚。

3.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思辨能力缺席严重,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抑制。应试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将知识如填鸭一般灌输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却并不在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还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治疗“思辨缺席症”的必要性

培养思维品质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眼点,而思辨能力作为思维品质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自然要得到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辨能力是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可迁移能力是指不限于所学专业的可应用于多样化环境和工作中的能力。美国佛蒙特大学的就业服务中心把这种可迁移能力分为7类,分别是思辨能力、研究与调查能力、设计与计划能力、信息管理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些能力中,思辨能力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最典型的特色。孕育针对专业知识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学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恰宜的应用;培养针对社会国际问题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虑,使人才自身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全部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

第二,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现状急需改变。在传统课堂中教员以往往采用灌输式教育为主,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背诵词、词组以及语法上,学生的英语成绩可能很高;但一旦进入口语表达的训练或考试,要求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时,学生往往头脑空白,语无伦次。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就直接揭示了应试教育导致的教学缺乏个性化,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重视大学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三,日益复杂的国际交流环境需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配景之下,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皆要求我们培养一大批具有出色的外语能力、思辨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国际型人才。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已将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摆在了龙头位置。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生开口说的积极性和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是,当前的外语交际能力培养过于强调学生能开口讲,对学生所讲的实质性内容却重视不够。如何推动大学英语课程革新,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服务于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外语教学需要深入思量和研究的问题。

为了实现我国大学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的转型,大学英语的课堂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重视考试。由此,外语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互译,而是应该增强他们对各种思想观点及其语言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认识,帮助他们具备适应、应对新意义和新语境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对话向前推进,实现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肩负培养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国际交流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重任。

四、英语课程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一)“演讲+辩论”式课堂

培养思辨能力的基础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渠道。然而,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课程体系中并不涉及时事热点,人文知识的教学偏离当下的生活,教材选择的学习内容大多都是一些经典作品选段或者时隔久远的文章,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围绕低级思维层面展开,学生对人文知识和当下时事热点的输入严重不足,这导致了学生的相关知识获取量不足,且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并常常由于脱离生活实际、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引发出课堂注意力低下、学习不积极,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一连串的问题,进而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间接造成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的缺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辨缺席症”。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转变培养模式呢?首先,应将时事热点带进课堂,展开“演讲+辩论”式课堂活动。该方法主要包括两大板块: 演讲与辩论。英语演讲活动的开展需要先确定一个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允许,并能引发学生好奇和兴趣的主题,激励学生课下认真准备,搜索资料,记录自身想法,并能课上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头脑风暴,选择立场,开展辯论活动。两种方法的结合将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的课堂活动基于学生经验、兴趣和内心需要,可充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升英语思辨力的同时,也同时展开了多种能力的培养。

(二)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不仅是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还是一种教学模式,能够为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该模式强调教员应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提供学习资料,抛出问题,随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鼓励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让他们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摆脱僵化思维和固有观念的束缚,从而形成创新思路。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问题的解决为驱动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如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联想类比法、分合法等融入课堂,以此来加大学生思维的“前进跨度”“联想跨度”和“转换跨度”。同时,教师应创造宽松、民主、平等、无威胁的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思路,,给学生以充分的安全感,鼓励学生放心大胆的猜想,积极尝试,让学生在实验中谨慎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以最终成果为基础进行反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每位学生对应不同级别或分数。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自主探究式活动教师难以全程监测,且这种小组活动的形式难免有个别学生浑水摸鱼,而学生互评又碍于情面,因此互评应采用匿名的方式,以客观的评价和分差来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成就感。

(三)搭建第二课堂,倡导个性化学习

考虑到学生们的天赋、水平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英语课堂教学为了满足整体的学习需要,只能按照中等水平设计课堂,可是学生们水平参差不齐,思辨能力,兴趣爱好,擅长领域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差别,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不断扩展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是一个问题,因此,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小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到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一项事业,那么学习从来都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同伴之间都要互助式学习,合作学习与交互学习都是我们当今改革的趋势。”所以,我们提倡的个性化学习不是一个人孤立的学习,而是最适合每个人的学习。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渠道,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扩建第二课堂的阵地,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相结合,以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宽学习途径,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式上,网络资源的应用必不可少。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英语课程,而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弱项,主动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在第二课堂中,教员不再是知识的独一载体或威望,而是扮演着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程监督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实际的指导帮助。鉴于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进程, 在此阶段,建立第二课堂机制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育出更多杰出的思辨型复合人才。

(四)具体模式的实操效果与反思

为了研究这种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实操效果,我们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英语思辨能力的英语俱乐部---“CT创造营”。俱乐部的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线上我们建立了公众号,交流群,不断推荐英语学习网络资源,分享时事热点。线下我们会进行“演讲+辩论”活动,主题选择的都是当下的时事热点。俱乐部成员们起初非常拘谨、羞涩,但随着活动的进行,部分同学积极发言的氛围逐渐带动了其他成员。虽然演讲可以在活动前进行准备,搜索大量信息,组织好语言和逻辑,但辩论除了需要思辨能力,也需要反应迅速,语言流畅。我们发现,大多数成员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受限于贫乏的英语词汇量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无法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不够自信,不愿意主动发言,受主持人邀请发表观点的时候也扭扭捏捏,甚至询问是否可以说中文。所以老师在实际课堂中应该要注意到这一点,在必要的时候应为学生提供支架,眼神鼓励的同时应该给予适当言语提示,待学生能够独立讲说的时候再撤销支架。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表达观点,尽量保证流畅性,至于学生的语言准确性应在知识讲授和课后练习的活动中不断得到加强。至于PBL模式的应用体现在了俱乐部的圆桌讨论活动之中,主持人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让成员们整合背景信息和资料数据后再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交流讨论中能够正直地进行评价和分析,谨慎地做出判断,讨论期间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提升认知成熟度。在这种输入和输出并重的活动中,每位学生必须不断地运用分析,评价和推理的认知技能,并培养了自信,开放,好奇,正直,坚毅的情感意向,这些正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活动结束后,参与者纷纷表示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培养英语思辨能力。根据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反馈研究来看,这样的课堂模式的确受到了参与者的认可和推荐。至于思辨能力提升的效果则不可依据主观的观察来进行评判,而应依据科学的方法与数据,本文提到的国内外学者开发的量具,如加利福尼亚思辨测验(CCTST)、剑桥思辨能力测试(CTSA),都可用来检测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采用量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排除干扰,以保证最终获得的结果的效度。最后,本文所提出的课堂模式目前只于学生俱乐部活动中应用过,但俱乐部与课堂的环境和氛围是不一样的,实操效果必定也不完全相同。俱乐部由学生主办,由于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氛围较随意,学生较放松,整体活动设计完全是迎合学生喜好,且参与者皆为英语爱好者;而真实的课堂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師,课堂活动若单纯迎合学生喜好,忽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课堂的纪律,易于放纵学生,导致“乐”大于“教”,况且坐在讲台下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高高低低,对于英语的兴趣有强有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课堂思辨力培养定会受到各个因素的阻碍。但比起传统的课堂模式,本文介绍的课堂模式更胜一筹,因为一个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单靠学生自我克制的课堂模式最后取得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本文提出的课堂模式是一个融启发式、娱乐式、讨论式和参与式为一体的全新模式,该模式注重学思行结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营造一个能让学生独立思虑、自在探索、勇于创造的良好环境。至于该模式在教室、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会取得的实操效果,还希望能有机会被大学教师们应用于课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课堂中大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现状堪忧,大学英语教学着重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这是学生的呼声,也应当成为教师设计课堂时的一个重点。如今我们应该以一个新的课堂模式来治疗“思辨缺席症”,根据“病因”来“对症下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大学英语教师在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2010,(1):13-18.

[2]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9-45.

[3] 文秋芳,赵彩然,刘艳萍,等.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2010,(1):59-62,67.

[4] 李美霞.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辨的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6(10):71-78.

[5] 郭瑞珽.浅谈PBL教学模式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警务英语教学为例[J].创新教育研究,2020,8(1):67-72.